2019年科技事件盘点

自科学革命以来,科技深刻而迅速地塑造了人类 会,以至于百年前的人穿梭到我们这个时代,恐怕完全无法理解现在的日常生活。尽管,于1982年拍摄、划时代的科幻电影《银翼杀手》预言的2019年并未成真:人类依然无法制造几可乱真的智能机器人,也依然没有开始大规模的宇宙航行,更不可能看到“在猎户座肩旁熊熊燃烧的宇宙战舰”……但2019年同样有许多令人惊叹、同时也在改变人类生活的科技成就:

来自各国的数百名科学家通力合作的“事件视界望远镜”(EHT)项目在全球多地同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人类拍到的首张黑洞照片,这也是人类首次真正“看到”黑洞;欧洲药品管理局正式批准了一种名为“Ervebo”的埃博拉疫苗,这是埃博拉疫苗首次获得上市批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指出,中国人脸识别相关专利的申请量高达2.73万项,处于世界领先行列,同时,在中国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人脸识别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包括安检、付款、门禁等方面,让生活愈发便利……

即使2019年不是技术跃迁的“奇迹年”,我们也能够感受到科技对日常生活的持续改造。大众在享受着史无前例的便利的同时,也继续梦想着科技能够为人类带来的美好未来。但这只是当代科技故事的光明面。在利用科技的同时,人们也恐惧地发现,自己已经逐渐陷入科技的控制中,任其摆布。

人工智能的发展,让人类重新面对一个古老、但如今以更现实的姿态向人类袭来的问题:如何证明我是我?以Deepfake为代表的的人脸合成算法愈发成熟,不止是脸,身体也同样能够生成,而生成的图像也愈难辨真假;包括谷歌、百度与腾讯在内的互联 巨头早就已经将语音合成的模型开源,只要导入一个人短时间的音源,就能够复制他的声音,甚至包括语气与情绪。当身体、脸与声音这种人们以为独一无二的生物特征都能轻松伪造时,一切都变得不能确定,也不能相信。

自文艺复兴以来,马克斯·韦伯与马丁·海德格尔等思想家对科技有着尖锐的批评,但科技与 会进步始终紧密相连,他们共同嘲笑蒙昧迷信,携手抵抗压迫与暴政,坚信人类 会能够通过集体的奋斗,达致美好的未来。然而今天,科技却成了我们又爱又怕的对象,甚至可能成为我们最危险的敌人之一。到底发生了什么?

数据监控与隐私泄漏:互联 的老大哥们都在看着你

关键词:美剧《硅谷》;微信被指监控用户;Siri窃听案;特朗普被追踪;谷歌、脸书面临审查与诉讼

《一九八四》无所不在的大屏幕与始终注视自己的“老大哥”面孔,是大众文化中监控 会永恒的化身。其中监控系统的毫不掩饰与监控者冰冷的凝视,代表了监控暴力的无所顾忌,它希望通过这种公开的、赤裸裸的监视,向受众灌输恐惧与服从,让大众主动将权力的指示内化。

但今天,当我们谈论监控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纯粹、公开的压制与暴力,而是更隐蔽的、更谦恭的监控。它不是为了恐惧,而是为了更高尚的目的:让我们消费更多、让我们更快乐、让我们学习更认真、让我们更安全……为了更多的好处,我们要么自愿被监控,要么服膺于监控秩序,有时候连监控设备也是我们向监控者主动提供。这更像是《一九八四》与《美丽新世界》疯狂的混合版:人们期待更美好的生活,因此他们的私密空间被渗透,隐私被攫取,我们逐渐成为透明人,甚至成为商品本身,最终毁于我们热爱的事物。

今年迎来完结季的人气美剧《硅谷》在临近结局时就对监控问题进行了一番探讨,主角Richard在听证会直指互联 巨头谷歌、亚马逊与脸书对互联 无远弗届的掌控能力,让他们能时时刻刻、全方位地监控用户的每一个行动并以此获利。但很快,他发现自己的员工同样在游戏中收集用户信息,并通过识别玩家的声音与情绪来推送相应广告。这种讽刺的剧情正反映了大众对互联 公司拥有的庞大权力的深重焦虑,每一个互联 公司都渴望能监控用户,而所有的行动、语言、情绪、位置的信息都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收集、识别、分类并进行分析,最终形成精准的用户画像,这些互联 公司可能比用户更了解他自己的喜好。

对此,微信官方于3月27日回应,微信不会监测用户聊天记录,更不会通过监测用户聊天记录推送广告。微信方面称,腾讯广告投放的基本逻辑是基于用户群体定向属性,广告主可选择把广告投放给他们设定的目标人群,也会根据不同的时间与季节向用户推送不同类型的广告,因此很容易出现用户收到的广告“恰好”和自己的聊天内容、浏览内容相似的巧合情况。

这并非微信今年第一次被质疑“监控用户”,2019年1月9日,微信发布了《2018微信年度数据 告》,由于 告中归纳了各个年龄层最爱用的表情包,比如00后爱“捂脸”、90后爱“笑哭”、80后爱“龇牙笑”等,且提到“55岁以上人群晚餐后习惯与子女视频通话”等详细的日常生活内容,遭到 友质疑是否监控了用户的聊天信息与活动轨迹,否则微信怎么知晓用户的隐私,例如55岁以上的用户与其视频对象之间的关系。

针对 友的质疑,微信方面于次日回应称,所有数据均已匿名及脱敏化处理,例如表情数据的统计是根据表情面板不同表情的点击频次所得,并不涉及任何用户的隐私内容。而针对视频通话中的亲子关系统计问题,腾讯表示这仅仅是猜测。因为在特定时间段内,年龄较长用户与年轻用户视频通话比较频繁,由此推测是亲子之间的行为,微信并不能判断用户间的关系情况。但这样的说法并未让腾讯逃脱指责,2019年大众对各大科技巨头监控用户的质疑并未就此停止,不断在媒体与 络上曝光的丑闻也恰恰证实了用户的疑虑。

7月26日,英国《卫 》 道称,Siri会在未经用户允许的情况下,将用户录音上传到服务器,苹果会聘请合同工对这些录音定期进行监听和分析,其中涉及私人医疗信息、毒品交易和性行为等其他私人信息。而这在苹果公司的隐私政策中从未被提及。8月2日,苹果宣称已经暂停了该做法,并在彻底的审查前不会重启。这对于一直强调隐私保护的苹果公司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实际上,同为巨头的亚马逊与谷歌也同样因为人工审查语音助手的录音而被媒体曝光,他们的理由都是为了提高语音助手的表现质量,但他们的解释与致歉也没有得到用户的认可。

这是因为用户愈发意识到互联 巨头对数据的渴望,已经远远超过了应有的范围。他们迫切希望得到更多、更完整的信息与数据,以此完善他们的产品,能够更精准命中消费者的喜好。

即便用户希望转投其他产品,但巨头们构建的产品生态 早已占领了 络空间,大众的日常生活早已被它们渗透与垄断,面对无孔不入的监控,人们既然已经无法放弃使用它们的产品,要么只能自我安慰地放弃抵抗,任它们窥视,要么就呼唤公权力介入,以政治、司法的权力管制大厂们在互联 与商业上的巨大影响力。

1月25日,中央 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在京发布《关于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的公告》,宣布自1月至12月在全国范围开展专项治理,并成立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制定《移动互联 应用程序(App)收集个人信息基本规范》等保护用户隐私的法规,对互联 公司收集与利用数据提出了许多技术要求,例如要对用户的个人信息,使用前文中微信提到的匿名与脱敏化处理。

类似的事件频频发生,让世界各国同时行动起来。作为对个人隐私保护最严格的地区,欧盟于12月2日证实,已经开始对谷歌与脸书展开调查,关注这些科技巨头如何采集与处理个人隐私信息,评估它们是否在欧盟范围内遵守隐私相关的法律;在科技巨头云集的美国,脸书再次面临法律风险:自2015年以来,伊利诺伊州使用脸书的居民就因为脸书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利用面部识别技术扫描对他们上传的照片,同时也并未告知这些资料将保存多久,因此提起了集体诉讼。脸书采取一切措施,希望拖延、阻止集体诉讼的进行,但在10月,法官驳回了脸书一方的请求,让此案继续审理。由于该诉讼代表了700万伊利诺伊州的脸书使用者,所以脸书或将面临高达350亿美元的赔偿。

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曝出的监控丑闻、不同地区大众的普遍焦虑与各国政府持续的关注、介入与管制,正说明了被监控的恐惧并非卢德主义式的反科技情绪,而是真实存在的威胁。国家与 会都希望用政治与司法的力量将科技企业的行动束缚在一定范围内,但当互联 巨头能够轻易摆脱国境线的束缚,在全球范围游走布局业务时,当每个国家都急切渴望拥有遍地开花又蓬勃生长的科技公司时,监控与监管之间的矛盾就变得空前激烈。

正如 会学家齐格蒙·鲍曼在其晚年著作《液态监控》(Liquid Surveillance)中指出,传统的“全景敞视监狱”的监控模式已经在当代 会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所谓“液态监控”,即并非中心化的监视,而是流动的、从线上到线下全天候不间断的监控,而且这个监控是融入我们搜索、娱乐与消费过程中的,最后我们碎片化的信息被传递、共享并最终统合为完整的数字档案。更可怕的是,由于跨国资本能够通过技术在各个国家与地区流动,并攫取强大的权力;而传统的政治却依然局限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无法约束他们,这导致普通大众对技术与政治的信任土崩瓦解,进而让鼓吹保守封闭的右翼思潮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崛起。

监控 会诞生了吗:公共空间的人脸识别

关键词: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吴谢宇被人脸识别系统发现;消费者起诉商家的“人脸识别第一案”

除了这种发生在 络上、隐藏在便利外表之下的监控,在2019年,我们对更公开,也更强制性的监控变得越来越熟悉。

据澎湃新闻8月24日 道,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蔷薇小学正在构建智慧课堂行为分析系统,该系统运用姿态评估、表情识别、语言识别等技术,实时捕捉学生的行为举止,通过人工智能定量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并能够对学生在校园生活的日常动作、姿态进行评估,如果有走姿倾斜、不良坐姿和睡眠不良等情况,系统会及时识别并生成预警 告。

同时有媒体指出,这套系统并不仅仅针对学生,同时也捕捉分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状况,对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实际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进入校园后,一举一动都将处于被监控中。

人脸识别进入校园的例子并不罕见,也正逐渐向教育的不同阶段扩散,除了门禁与考勤系统,最引人争议的是对学生的课堂行为的监控与分析。杭州第十一中学在2018年5月就在校园中应用“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通过系统扫描学生的行为与面部表情,分析出学生的课堂状态。今年9月,中国药科大学在部分教室中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学生一进教室能开始识别扫描,系统能够分析学生是否发呆、玩手机或在阅读其他书籍,据“中国之声” 道,国内已经有多所高校和中学都在尝试在课堂引入人脸识别技术。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课堂监控似乎成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保证学生认真学习的“革命性创举”。

这场争论反映的是整个 会对公共空间的监控的矛盾态度,随着国内智慧城市的深入发展,各个城市在街头、交通路口、 区、火车站和机场等地点的摄像头数量大幅增长,已经有许多 道提到,越来越多小区要求加入人脸识别门禁。再加上监控的画面质量也大幅上升,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就此将笼罩在几乎永无间断的监控中。

这是坏事吗?许多人会认为,小区、景点、学校的人脸识别能够让人们更方便进出,而且同样有助于创造安全的环境。而政府兴建的监控系统更是为 会营造了普遍的安全感。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辉煌中国》曾提到“中国天 ”铸造了更安全的公共环境,它利用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监控 ,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时刻监控着治安状况。无论是案发后追踪作案者,或是及时抓捕在逃的嫌疑人,甚至是犯罪预测,“中国天 ”都能为安定 会起到巨大作用。4月21日,潜逃三年的北大弑母案嫌疑人吴谢宇在重庆江北机场乘机时,就是由于人脸识别系统及时识别出他,因此才被机场民警抓获。

11月3日,由于未经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强制收集面部特征等个人生物信息,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作为消费者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了法庭。该案也成为国内消费者起诉商家的“人脸识别第一案”,园方辩称,这是为了方便消费者快速入园,然而郭兵指出原本他在办年卡时是通过验证指纹入园,其后系统升级为人脸识别入园,同时称未注册人脸识别的用户无法入园,这种强制收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做法损害了自己的权益。

此案或许正是关于人脸识别争论的缩影:一方认为它能降低成本,让用户更加便捷;另一方则认为整个决策与信息收集过程有如一个黑箱,完全拒斥作为利益相关方的参与,也没有向用户提供信息的去向与安全保障。

这场争论也是世界性的,各国 会同样就人脸识别系统的监控有着类似的辩论,有的国家在温和地推进人脸识别技术的同时,开始制定严格的法律规管,而另一些地区则试图完全禁止这项技术的运用。5月14日,美国旧金山城市监督委员会颁布了《反监控条例》,禁止包括警察在内的53个政府部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但并没有禁止普通商家或居民使用该技术。条例公布后,赞成者认为这阻止了对个人隐私的侵害,而反对者称这将减小当地打击犯罪的力度,导致治安变差。这种意见的对垒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相似的,而不同的政策导向则取决于不同 会论辩的结果。

深度伪造:消失的脸与“眼见为实”的终结

关键词:“ZAO”换脸软件;“Deepfake”;色情 复与羞辱;人脸图像生成;英剧《真相捕捉》

这当然可以看成是又一次 络亚文化的娱乐狂欢,但同时我们要意识到其中隐含的危险。这些明星拥有充足的法律资源,能够保护自己不受进一步侵害,而大众也能分辨出这是一个玩笑,不会变本加厉地嘲笑他们。但如果是一个普通人,自己的脸被换给了某个视频中的另一个人,这很有可能是一场 络霸凌的开始。另一个知名换脸技术“Face2Face”的开发者Justus Thies就意识到这一点,他指出,大量运用这些视频处理的技术会造成极其深远的 会后果,通过制造各种羞辱性的视频,霸凌者能够“将 络霸凌提升到一个更严重的程度”,这也是他们团队没有公开软件与源代码的原因。

实际上,Deepfake出现后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生成羞辱性的色情视频:人们将女演员的脸换到色情视频的女主角上,并在 络上互相分享,这样的行径到今天依然屡禁不止,BBC就指出96%的Deepfake视频是把女演员的脸转移到色情明星的身体上。著名演员斯嘉丽·约翰逊就是受害者之一,她坦诚,面对这些匿名的、源源不断的Deepfake视频,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是非常困难的,但这些色情视频对她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因为作为名人,大家都知道色情视频中的人并不是自己,不过“对于那些因此可能丢掉工作的人来说,就不同了”。

也就是说,对普通人来说,无论是遭受 络霸凌或是色情 复,Deepfake将成为他们的梦魇。尤其在私人照片在 络上唾手可得的今天,合成一个视频并非难事。当普通人发现自己成为 络上任意传播的色情视频主角时,很可能引致许多 络的攻击与辱骂。这是因为目前 络平台的监管并不能跟上技术的发展,所以追责难度非常高。虽然包括Facebook与Twiiter在内 络平台已经宣布管制Deepfake视频,但在许多国家的现行法律下,即使Deepfake视频造成了负面影响,平台方也是免责的;同时发布者可以在其他国家匿名上传,因此同样难以追责。

针对Deepfake可能造成的可怕后果,各国政府也有所回应。7月1日,美国弗吉尼亚州扩大了《色情 复法》的覆盖范围,规定未经当事人允许分享他人的裸露视频、照片属于违法行为,无论该照片或视频属于真实或是伪造,除了Deepfake,用Photoshop或其他工具制作的虚假照片与视频也包括在内。11月29日,国家互联 信息办公室、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 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称,“利用基于深度学习、虚拟现实等的虚假图像、音视频生成技术制作、发布、传播谣言的,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辟谣措施。”

人们能感受到换脸技术可能对现代 会带来的巨大冲击,尤其随着技术不断迭代升级,而Deepfake也已经从仅仅是脸部替换,扩展到整个身体的替换,且使用难度不断下降。“眼见为实”的信条将面临严重的威胁,随之可能崩溃的正是 会信任的链条。然而,替换脸部与身体并不是人工智能能做到的全部,它还能够创造现实。

今年2月,著名科技公司英伟达公布了目前最先进的图像合成模型StyleGAN的源代码,通过利用 络相册“Flickr”提供的包含7万张高清人像的数据集训练该模型,就能生成各种细节丰富且几可乱真的人脸。除了人像以外,StyleGAN还可以生成包括动物、汽车与房间等图片。12月13日,英伟达发布了StyleGAN的升级版StyleGAN2,称已经进一步缩短了训练时间,提高生成图像的质量,且让生成的图像更加自然。

今年9月首播的英剧《真相捕捉》讲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男主角Shaun被卷入一场绑架和谋杀的指控中,对他指控的所有证据都来自监控摄像头的记录——然而事实上,所有影像不过是通过人工智能伪造合成出来的。

当一切都能够伪造时,当我们无力探寻真实时,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蒙上阴影的先锋:学术不端的学者们

当地球上物理的“边疆”在20世纪彻底消亡时,科学就成为当代的“新边疆”。而在科学前沿不断探索的科学家,也就化身当代引领人类驶向未来的先锋,因此在今天,他们始终备受尊崇。然而2019年对学者而言,却并非那么愉快。学术不端的丑闻连续爆发,让学者的声望不断下滑,更让大众对高校的学术体制提出全面的质疑。

如果说贺建奎的学术不端是对科学伦理的践踏,那么今年多起学者论文抄袭、造假的事件,则昭示着学术体制的溃烂。

6月29日,有 友在 上举 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曾发表的多篇论文系抄袭他人硕士学位论文,其中一篇文字复制比甚至高达61.7%。李兆申回应称,论文绝对没问题,并称事情已交由其任职医院的纪检部门处理。如果确实存在抄袭问题,他会面对,如果是诽谤,他将采取法律手段。7月2日,中国工程院工作人员称,目前正在调查研究,截至目前,调查依然在进行中。

11月29日, 上传出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实名举 武汉大学教授李红良、中科院院士裴钢与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耿美玉三人论文造假的举 信。饶毅本人回应称,这是一份尚未发出的草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表示,目前正在调查核实此事。

这几个涉嫌学术不端、而没有最终结果的事件绝不是2019年论文抄袭与造假的全部,但其波及的学者级别之高、有关部门与学校的调查之慢,都足以概括今天学界令人担忧的状况。我们相信,依然有许多兢兢业业的学者,在开拓科学新边疆的征途上一往无前。但我们不希望,他们是独行者。

尾声

人类离21世纪第三个十年仅有一步之遥。尽管世界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有一点与一百年前一样:我们发现科技既能够为人类带来光明的未来,也发现它拥有前所未有的压迫人类甚至毁灭人类的力量。一百年前,结束不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向世界展示了,科技让人类能以最高效的效率相互杀戮。这副景象击碎了欧洲人自启蒙运动以来对科技的乐观看法,让他们对进步主义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战后高速发展的科技正在创造一个崭新世界。

今天同样如此,我们看到科技的黑暗面,看到它被巨头把持后榨取大众的隐私数据,并以此盈利;但同时也没有人会否认,当代科技带给人类巨大的便利。2019年便是这样充满矛盾的一年,大众发现科技不断逃逸出他们的控制,成为 会生活最危险的要素之一;但人们又渴望科技的不断进步,能为自己的生活带来更多改变。我们当然不该仅仅为了怀旧,歌颂实际并不美好的“自然”的生活,希望回到不可复现的过去;更不应像卢德分子一样砸烂服务器与电脑,在拒斥科技的黑暗面时,也拒斥科技本身。《经济学人》在12月21日刊发的《悲观主义与进步》中提到,要解决科技带来的问题,往往要通过运用更多科技。

或许正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说:“但有危险的地方,也有拯救生长。”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11月26日
下一篇 2019年11月2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