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信息孤岛多危害大,根本原因你知道么?

制造业软件的种类

制造业这么多信息孤岛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分这么多软件?从订单到回款的过程,至少被分成三个软件:管理产品技术状态(包括工艺状态)的PDM或者PLM;管理企业订单、主生产计划的ERP;对于生产过程管理的MES。

那是谁规定制造业一定要分成三个软件呢?其实这些软件提出的时间都很久了。

ERP的前身是MRP(物料需求计划)和MRPII(制造资源计划),后来发现财务和人力对于制造也非常重要,就又形成了ERP(企业资源计划)的概念。要从时间来看,非常早了,MRP大概是1964年被提出来的,主要用于最晚订货时间的计算,计算准了才能不压库存。

PDM软件是1980年左右提出来的,首先应用于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切诺基大吉普的开发过程中,由于使用统一的中央数据库对产品技术状态进行了统一控制,推行零部件标准化,很长时间内成本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MES软件是1990年左右提出来的。与ERP面向宏观领域不同,MES聚焦于具体生产资源调度、订单执行和调度、生产分析和停机时间管理,以实现整体设备效率(OEE)、产品质量或材料跟踪和跟踪。

其实这几个软件功能都互相有重叠,虽然底层技术机理有所不同,但被严格区分后给企业的运行效率造成了很大的障碍。生产现场发现问题,在MES里提交,在PDM里面更改技术状态,在ERP重新更改资源锁定,一圈走下来,黄瓜菜都凉了。

其实制造业远不止这三个软件:CAD、CAE、LIMS、SPC……

制造业的典型情况

举一个典型客户的真实案例。这个企业ERP用的是SAP,PLM用的是西门子的Teamcenter,单位内部财务、质量、订单、供应商管理系统七七八八加起来几十套,每年固定的信息化费用两千万。

第一反应是:有钱。也只有国企才能干出这样的事情,这些软件系统都价值不菲,前前后后估摸着投入肯定上亿了。这么多软件系统同时应用,打通信息流程难度更大,小单位或者民企老板早就坐不住了。

第二反应是:真累。组织上系统累,这么多软件把需求提清楚了就不容易,系统名词叫法都不容易统一;业务人员使用累,反复登录各个系统,重复录入数据,半小时干完的事情要两个小时;运营维护累,各系统架构不同,信息中心变成供应商的联络员,疲于奔命。

听了系统的情况之后,发现每个系统都应用得很浅,PLM只是管理了BOM,SAP管理物料,但由于集成不上又花了不少钱买了ESB系统。

但主管领导仍然非常自豪:我们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软件武装了自己,提升了企业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这让我不禁思考企业数字化项目的评价标准到底是什么。

PDM、ERP和MES的本质

制造业PDM、ERP和MES的本质么?为什么一定要分成三个软件呢?一体化的时代正在到来,信息孤岛和低效率绝不是制造业的未来。

PDM管的是设计,产品图纸说的是技术层面干什么,工艺图纸说的是应该怎么干,这就是技术方案层面的事情,把各个技术细节都确定下来,即使没有订单也该弄清楚。

ERP管的是资源,从订单开始,把各种资源规划好、管理好,按照具体的生产任务把资源配送到生产现场,确保生产过程有条不紊的开展。

MES管的是生产,是按照工艺图纸一步一步生产、检测,最后形成最终产品所描述的技术状态。生产安排既要考虑生产设备以及各种资源到位的情况,又要考虑设备的OEE,不容易。

这三个系统分别管的是技术上怎么干,资源上怎么匹配,订单具体生产执行过程,本来就是生产制造的三个不同的侧面,现在被分成三个软件,集成难度可是不小。

制造业信息孤岛太多,各个系统信息重复录入,工作量大不说,而且还容易出错,本来一体化的信息流程就再也串联不起来了,各部门各系统自说自话,领导们开会忙着核对各种不一样的情况和数据。各个系统难以集成,而且还要付出不菲的维护费……信息化的作用没看到,副作用倒是一大堆。

为什么分成三个软件呢?你仔细看这就是制造业三个大部门啊:技术部、运营部(营销采购)和生产部!搞了半天是三个部门内部的信息孤岛啊!

为什么有这么多软件

我们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经常会跟领导谈到信息化的反思,有的实践过的领导真的会仔细思考出路,因为按照现在的道路走起来异常艰难。还有些领导会直言不讳,国外都干了这么多年的模式,都不知道怎么解决,凭什么就你清楚?

我也总结了一下,大概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软件分工过细,思维固化了,不创新。例如搞ERP的,谈起PDM就会毫无愧疚的说,这个我不懂得找另外的专业人员。

反过来看,企业里各个部门也存在这样的知识壁垒,搞生产的不理解研发流程,搞运营的不精通生产业务。但企业里相互沟通得多啊,有的大企业有晨会,时间一长自己就相互了解了。而且,企业里面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大家都要想办法交付产品。

相比之下,软件公司分工就不一样,因为又懂全面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人才太少了。我想这就是软件分工细化的根本原因。

二是软件的开发效率不行,很多功能都以配置的方式来获得灵活性,一个小模块,搞得鸡飞狗跳,半年都定制不出来。

现有的软件开发效率,如果要实现企业研发运营生产一体化,需求讨论清楚后,干个两三年出不来也很正常。

三是制造企业老板总幻想采购一个软件,花一笔钱就能解决自己的业务问题。

这是企业的认识问题,信息化可以说是工具和手段,但人在传递处理信息,信息化也在传递处理信息。从这点来看,信息化和我们过去的工具本身不同,信息化就是管理本身。

企业领导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总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系统化的思维,钱越花越多,系统越买越多,集成越来越难,数字化的道路就南辕北辙了。

制造业数字化的未来

以采购系统、分散式的信息化建设模式走到了头,后面是以平台为特征的信息建设模式开始登场了。

  1. 分散建设阶段:建设思路以系统建设为中心,建设方式以采购商品化软件为主,技术上依靠软件厂商解决问题,着力于解决信息系统的有无和信息电子化问题。后期面临信息孤岛、难以可持续发展、技术可控性差等问题。
  2. 平台化自主建设阶段:以平台化思路为核心,以信息中心为开发主体力量,信息化自主可控能力大幅增强。重点实现企业流程畅通、数据全面共享,以事找人和动态数据实时为主要特征。但本阶段信息处理的主体依然是人。
  3. 智能化数据驱动阶段:在数据实时准确的基础上,以智能算法为核心,通过企业产品技术状态数据和经营管理数据帮助企业形成优化的决策,驱动企业高效运转、持续改进。

制造业应该实施一体化信息系统,在工业代码平台基础上,把企业的主要流程用一个平台串联起来,这是未来制造业数字化的新趋势。

加关注,一起学习!

「博士聊IT」信息化建设效率为啥这么低?一文看透本质

「博士聊IT」信息化是买不来的!特斯拉为啥不用SAP

秒懂!国家信息化战略在说什么!信息化从业人员必备知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7月11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1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