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一线,寸锦寸金。1600年云锦绵延至今,不仅仅凭借灿若云霞的瑰丽,更依靠巧夺天工的工艺。自成功复原出仅重49克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之后,近期,南京云锦研究所再次完美复制出湖南省博物馆委托的5件国家一级文物,并全部完成交付工作。
在重现这6件“国宝”的背后,有南京云锦人对传统技艺的研究传承,更有对匠艺的探索创新。经过五年的坚持,南京云锦保护研究在黑科技的加持下呈现出令人惊艳的最新成果,这绵延千年的技艺也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复原国宝
在传承研习中艰难实现古老技艺表达
两年前,南京云锦研究所交出了成功复制的49克“素纱襌衣”,震惊了业界。这件被誉为“世界最难仿制的衣服”在南京云锦研究所多年研究、摸索、尝试中,终于重现了中国2000多年前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让人们一睹文物风采。
漆纚纱冠原文物与仿制原件对比图
而正因如此,复制工作给南京云锦研究所带来极大的难题。“我们是隔着有机玻璃罩进行的采样工作,由于没有任何一件文物做参考依据,所有的数据都要隔着玻璃悬空采样。杨冀元介绍,“此外,这件纱冠的工艺非常特别,复制起来也非常难。这不是普通的纱线编织的,它的经纬组织叫篆组织,布料覆盖到头上会自动根据头型进行伸缩,变得平整,不会有任何拼缝。整个帽子密度非常大,一厘米有十个孔,虽然是蚕丝线编出来的,但看起来就像铁丝做的。”在此之前,这样的“篆”组织还从未被成功复原过。经过一次次试验,这顶逐渐坍塌的乌纱帽,终于通过复制呈现出2000年前的风采。
羽毛贴花绢原文物与复制件对比图
同样隔着玻璃罩采样还原的,还有首次发现的棺外丝织装饰物——羽毛贴花绢。汉代使用最普遍的一种白色平纹丝织物,一般称之为缟、素,也就是绢。约在魏唐之际,绢正式成为一般平纹类素织物的通称。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辛追夫人棺盖板上,分别粘贴一层羽毛贴花绢。在其周边,又加饰一条宽12厘米的铺绒绣。这也是首次发现的贴丝织品作装饰的葬制。“绢上的点翠工艺,层次分明,色彩斑斓,是用羽毛上的细绒毛剪成头发丝大小,用不同鸟羽的颜色拼贴成一幅画。”为了真实还原,复制人员通过显微镜分析采样之后,再做蛋白质分析,杨冀元带着团队跑了诸多动物养殖基地,“虽然分析出了羽毛的种类,但很多鸟类因为是保护动物而用不了,只能通过不断的对比去寻找替代品。”
印花敷彩纱丝绵袍
迄今所见最早的“画衣”——印花敷彩纱丝绵袍和西汉贵妇人时装——朱红菱纹罗丝绵袍,则让复制人员在印染和织造工艺上煞费苦心。前者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用印花与彩绘相结合的丝织物做衣袍的面料,它的面世证实了文献记载的有关“画衣”、“画文”的可靠性,反映出汉代印染加工技术的高超,也是古代彩绘工艺中少有的珍品。
朱红菱纹罗丝绵袍
“印花敷彩纱丝绵袍可以算是印花的鼻祖了,在这么一件轻薄的素纱襌衣竟然印上了7层不同的纹样,彩绘完全突破了古代刺绣纹饰的束缚,为现存汉代妇女服饰中的佼佼者。”杨冀元介绍,朱红菱纹罗丝绵袍的工艺则更加复杂,只有二分之一头发丝粗细的丝线通过四经绞罗技艺,通过两人配合协作用超过100多个单独提升动作加以控制,才能完成。
黄褐绢地“长寿绣”枕头原文物与仿制原件对比图
工艺革新
创新黑科技加持下让传统古为今用
这些年来,南京云锦研究所已经为故宫、十三陵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完成文物复制、仿制项目百余件。而近期完成一系列看似不可能的复制任务的文物修复团队,竟然是一群平均年龄在“85后”的年轻人。这群30出头的年轻人,不仅发起对古代技艺难题的挑战,更在技艺传承中探索创新,探讨古代工艺如何为现代应用。在这些成果、作品的背后,是南京云锦研究所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基础上,寻找变革与突破,在新时代中寻求科技的支持。
工艺的转换变革,让云锦色彩更加丰富
“科技的发展,工艺过程不断被细化,我们每一步都精益求精,每个时代的作品都与技术提升相关联。”李晓伟介绍,为了使云锦艺术作品品质不断升级,呈现出更加瑰丽的纹样,南京云锦研究所还在近年与7位国家一级画师合作,创作了30多幅作品,用最好的设计和最精湛的技艺去跨界联合。
与画家合作的云锦新作
如今的云锦花鸟作品,是最好设计和最精湛技艺的跨界联合
然而传统非遗的创新,必然会带来质疑。“云锦的变革其实是一种理念的变化,我们复制文物,是传承古代技艺的精髓,而把制造方法和工艺原理规则保留下来,再用现代手法呈现出现代人认知里美的东西,这是我们的创新。”李晓伟解释,“历史上古法匠人制作一件龙袍需要3-5年时间,但我们在2018年就设计织造了12件云锦嫁衣,没有效率与品质保障,无法跟随市场大众的需要,难道云锦只能孤独的陈放在博物馆中吗?我们扛着这样的压力不断创新。”如何让云锦在古老技艺传承的基础上更好的服务大众生活,也是南京云锦研究所在2016年以后全面面向市场之后,最大的转变。
IP输出
吸纳时代精华让非遗走出国门薪火相传
“云锦重要工序就有20多道,细分可达到上百道,工序之间紧密相关。云锦技艺的传承研究,绝非哪一位织造大师或者设计师可以独立传承的,这是一套系统工程,一定是多人配合,团队协作。为了让学徒更多的了解掌握云锦工序,我们实行轮岗制度,大师们或者在某一个领域比较擅长,但我们希望让工艺的方法更加完善,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通才,然后通过博物馆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云锦历史,了解传统工艺是如何演变,并通过更多的云锦工艺品输出大IP,让非遗更好的活化传承。”李晓伟介绍。
用动漫、游戏的IP输入,去影响90后乃至00后的新生代,而研究所也在与国内知名美妆品牌达成合作,在产品的设计上运用云锦元素。时代在变,非遗文化也在互学互鉴。李晓伟介绍,南京云锦研究所在解析前人精湛技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让文物活起来,走进现代生活。“非遗不只是文物,更是生活的精彩瞬间。”人们可选用精致的手工云锦胸花、头饰、腰封、手帐册、纹本等产品美化生活,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让非遗技艺记载人生最幸福的时刻,传世珍藏。非遗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世偕行,交流互鉴,吸纳时代精华,让文明永续发展。”李晓伟说。
实习生 雍婕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