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大英帝国的幽灵”印度的困境在哪里?(之一)说了,印度在英国的统治下好歹实现了统一,而且被培养起来一个“精英”阶层。只是他们没有学会真正的“大英帝国思维”,得其皮毛而不得其精髓,然后就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当然也该是世界一流强国。
如果从国土面积、自然环境和人口来看,印度其实应该有成为一流强国的资本。如果一个国家国土面积过小,没有足够的资源甚至没有足够的建设和发展空间,那么很难容纳足够的人口,国土面积足够大了,如果自然环境太糟糕,在现有的技术手段无法对其改造以适应人类定居,也容纳不了太多人口,还是没有太大意义,比如加拿大和俄罗斯都有大片高寒地带的领土,在现代技术手段下,这里的矿藏油气资源算是有用,可是照样没法容纳多少人来定居,只能放任棕熊或者北极熊在这里晃荡。
为什么这么强调人口,尤其是足够的人口?因为人是组成 会的基本单元,人是具有劳动能力和创造力的。从单个个人来考察,可能没啥,但是如果一个人群足够大,且不说组织什么大型的公共工程就成为可能,就是根据概率来算,里面的聪明人就会多起来,这些聪明人能够引导整个群体的智慧水平提高,而且对子孙后代的智慧也能形成一个快速的积累。
但是只有人口是没有用的,这些人必须被有效的组织成 会,而且这个 会组织的越严密,人的创造力才能被发挥的越好。(注意,这说的是 会组织性,不是控制,尤其不是对思想的控制。这个问题马克思讨论过了,这里不多说……)比如,山坡上放羊娃,放羊的目的是娶老婆,娶老婆的目的是生娃,生娃的目的是放羊……这对于一个 会的进步发展意义或者贡献恐怕微乎其微了。
印度的问题就出在这里了。
古代印度有过辉煌的文明。奈何莫卧儿帝国之前统一印度的孔雀王朝只有不到二百年,什么戒日王之类的名人其实最多占据一块比较大的地盘而已。其余时间里印度分成了十几个小国,而且每个小国内部其实还是差不多……
尤其是入侵了印度的雅利安人为了确保自己的优势地位搞起了种姓制度,这东西具体怎么回事就不多说了,反正因为后来孔雀王朝崩溃,雅利安人为了自己的优势让这个制度越来越固定甚至繁琐起来。最关键一点,不同种姓等级能干的活都不一样,还不许跨级。
实际上阶层细分的更严重,对职业划分的更精细
农业 会这种情况不算事,可是真的到了工业 会就麻烦了。工业 会的组织性不是农业 会能比的, 会部门分工和不同地域互相的沟通贸易等等需求几十倍上百倍的增加。印度的种姓制度本身就是一个妨碍 会重新组织的问题,尤其是这东西跟普遍存在的印度教(最开始是婆罗门教)结合在一起成为 会共识。
有人说,印度人底层都安贫乐道认命,这从积极一方面来说也许有利 会治安问题,从消极一面来说恐怕更可怕——一个 会里顶层心满意足,底层不追求生活的改变放任自流。
根子上不追求上进的民族么……印度精英阶层尽管想去出门争当“有声有色大国”的雄心算是上进,但是回家就这样子,恐怕不容易啊。
至于为了适应工业化重组 会结构就更不可能了。
那这个工业化要搞下去可难了,想想看,你要办一个宾馆,经理必须是婆罗门,部门主管必须是刹帝利,普通干活的是吠舍,干脏活累活的就得是首陀罗或者贱民。结果,一个贱民修下水管超级有经验了,但是对不起他永远不能被提拔为维修班的头头,这是首陀罗的位置,至于维修班现在的头头经验再丰富也不能当工程部主管,那是刹帝利的专属,工程部或者其他什么部门的头也没指望当上经理,因为他们不是婆罗门……
你要是只搞一个宾馆或者工厂也罢,或许能从英国人办的企业里挖过来个把有经验的,可是要全 会工业化呢?
人非生而知之者,湿婆大神只要不显灵,上哪里去一大堆天生就有经验的婆罗门或者刹帝利啊??
也许只有靠着那些在英国企业里打过工的慢慢“传帮带”喽,发展速度就不提了。
别忘了,种姓制度其实还被划分的更细腻呢!实际上的麻烦可能更多,比如收拾客房床铺的断然不会去刷厕所,刷厕所的则不配铺床不配端盘子……这企业用人效率不能说惨不忍睹也够呛。
这已经很烦了,可是还有更烦的。
前面文章说过,英国人其实帮助印度基本统一了,其实英国人还把自己本国的一些先进元素带来了印度。比如在印度境内到处修铁路,让印度成了亚洲铁路里程第一,公路里程也是第一(印度1929年的铁路通车里程,中国1997年才赶上);还统一了境内的税收政策和国内市场等等。理论上,印度工业化需要的基础设施和 会制度都有了,而且还是在19世纪中期就有了,这该进入飞速发展才对啊,怎么现在还是这个样子?
当然,工业化上英国人也帮了大大的倒忙。
印度在独立时候是有点工业的,最少比当时的中国还强,毕竟国土没有被战火蹂躏过。最开始,为了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赚更多的利润,一些英国企业也开始在当地搞了一些轻工业和简单的重工业,那些土邦王公之类的印度本地精英看了也觉得这么赚钱不错,也搞了一些。
但是!英国人这么做可是为了自己统治和搜刮方便,能分走自己利润的事情绝对不许搞。
比如,印度铁路很多了,但是英国人不许印度人自己造火车。其实早在在1878年,印度一些上层精英从英国留学回家后就开始设计和建造自己的机车。最开始英国人没在乎,可是慢慢就发现印度劳动力成本之低不是英国能比的,随着印度人自己的机车厂规模上来了,简直可以跟英国打价格战了。于是英国在1912年明令禁止印度自产铁路机车,只可以从英国或者英国的其他自治领买,除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俩英国亲儿子,谁还有这个本事?其实那俩国家的机车厂也是英国资本投资的……
反正几十年下来,印度没人研究如何造火车了,等到了1947年独立时候觉得自己必须有个机车厂,还得去英国买设备和技术。
你觉得印度车票比中国便宜,那是以不发展做代价,你选哪个?
在这个政策之下,印度只有少量重工业而且局限于简单加工工业,轻工业倒是还有不少,一个典型的殖民地经济,跟中国1949年时候差不多,只是底子更厚实一些。
同样,英国统治印度的根本目的在于搜刮,阻碍搜刮的事情肯定不会干。所以只要土邦王公们和其他上层人物听话,英国也不太去惹他们。这就让印度的 会在独立的时候还是个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 会。
接手了英国人摊子的国大党开始搞计划经济为主同时保存私有经济的模式,学苏联打算大力发展重工业,搞“进口替代”(现在进口的东西都争取可以自造)。前面说的麻烦就冒出来了。
想大兴土木搞建设吗?印度土地是私有的,以前英国人都没改这个规矩(当然,英国人要修铁路可以凭着枪杆子廉价强卖土地),现在那边还说要搞资本主义“民主”的国大党只能老老实实想法买地啊,这就不容易了。好不容易搞好了工厂,谁来干活也是个麻烦,前面说过了。尽管印度政府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立法说不许搞种姓歧视不许搞职业隔离了,但是没啥具体的强制手段。那么一个花了3000年左右建立起来的制度,你说不许就彻底不许了吗?
所以国大党的计划经济一口气搞了差不多50年,成绩不能说没有,好歹印度现在造的“塔塔”汽车还像回事,钢铁产量什么的也看着不少了,就连两弹一星都有了。但是对比其他东亚国家就没法说了,修飞机修不明白结果弄得自己摔掉的比几场战争里损失都多,航母下水好几次跟烙饼一样可就是造不完。至于鼓捣“国产先进坦克”阿琼就更是笑话,当年本人还是个中学生在杂志上看见这个设计指标高大上的家伙很是惊讶,可如今本人似乎都距离退休不远了,印军好像还是没用上……
印度在独立后所谓的“结合 会主义公平和资本主义自由”的路线,看着两面讨好,其实也要背上两面的负担。
学西方的“民主和自由”就造成了国内政府的政策不够强力,不光是买地这点事。更重要的是,按照西方制度独立的印度是个“联邦”,各个邦的地方政府有着很大的自主权,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买中央政府账的现象很普遍。地方选举时候,按照印度的 会气氛,你觉得婆罗门刹帝利有机会把持这个地方政府还是首陀罗和达利特贱民有机会呢?他们对于改变自己舒舒服服特权的现状有多感兴趣呢?
这就让中央政府想推行经济发展政策面临的束缚更多。
学苏联的计划经济倒是搞起来了一堆重工业,但是同样学来了官僚僵化,大批国有企业只知道计划不懂市场,亏损还是盈利无所谓。最后多数企业都成为了一个个财政包袱,而国内市场需求也并没有很好的得到满足,靠着私有经济部分从国外引进需求,结果花掉了大量宝贵的外汇。
其实印度要想快速工业化,需要一场 会革命,打破旧有的 会结构。因为尽管现在英国人走了,不会搞用法律禁止印度发展工业这种事了,但是世界没有留给印度慢慢自己培育工业的时间了,只有用国家强制力确保整个 会对工业的大幅度倾斜才有指望。东亚国家或者地区(包括越南)的工业化都是这么实现的,只是进行 会革命的手段各自不同而已,在中国和越南是彻底的革命,在日本和韩国(朴正熙时代)是政府强力的政策推动,即便是台湾地区也一样是通过“三七五减租”进行土改然后才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印度也彻底放弃了计划经济开始转型。不过他们转型之路又面临印度式思维的困扰。
前一篇说过,印度的精英阶层是真的“精英”,当然随着美国取代英国,他们也顺带着开始“精美”起来。美国当时忙活什么?新自由主义经济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
班加罗尔软件园,看着跟硅谷差不多
世界第一强国玩的游戏会有错吗?所以印度必须有样学样,正好凭着长期的英属殖民地有英语教育的便利(大舌头英语就大舌头吧,反正英美人听起来没问题,他们听人家也不费事),印度轰轰烈烈的搞起来了各色的外包服务行业,当年你要是打微软的客服或者康柏COMPAQ电脑(美国品牌,现在木有了,原因你自己去想吧……)客服,基本就会听见接电话的大舌头英语了;另外就是兴盛的软件行业,当然了搞架构这种事太高大上,不知道是不是没有足够的婆罗门来学这个辛苦的行业,反正印度大量的软件人才基本都是“码农”层次。
这么看还对劲吗?
开始这个游戏很好玩,外包需要的人重点是会英语,技术问题其实照着手册翻就得了,设备环境就是一个办公桌一部电话机,整个公司来个小型交换机就齐活了;至于软件业也一样,培养“蓝领码农”本身不费事,给他们台电脑和办公桌,最多加一根 线,你也不用全国满世界的去拉 线,班加罗尔搞几座大楼里面布上 线就可以,供电都好保证,至于国家的其他地方无所谓喽……
再近点看看?
这么一口气搞了二十多年,印度也觉得不对劲了,为啥?
估计好手机和电脑也舍不得,要理解人家。还有,能被抵制也是一种幸福……
这几天印度人盘算抵制中国货,可以砸手机,砸电脑,砸锅碗瓢盆,砸……可是中国人要反制就不容易了,除了某些朋友的床头柜里有一小瓶油之外,我们真的没啥可砸的啊!!
这东西是不是印度造的不好说啊,哈哈哈哈哈!
莫迪上台后也觉得不舒服,所以提出了“印度制造”,可是那么容易吗?
这件事下集再说……
未完待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