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制供氧工程解难的“正确打开方式”

氧是人类生命存在不可缺少的要素,生命每时每刻离不开氧。对戍守高原边关的战友们来说,缺氧的困扰是具体而沉重的。多年来,为解决高原官兵吸氧难题,各级党委机关持续不懈付出了艰苦努力,对一种气体的追寻,彰显着一支军队的爱兵情怀。今天出版的《解放军 》刊文《从“氧二代”到“解难2.0”》,文章从高原制供氧工程建设看到了边关解难的“正确打开方式”。

从“氧二代”到“解难2.0”

——从高原制供氧工程建设看边关解难的“正确打开方式”

海拔5418米:夜宿河尾滩

海拔5418米,一开始,我对这个数字并没有多少概念,反正丈夫亓凤阳能待,我肯定也能。

经过两天乘车的颠簸,我终于到达这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河尾滩边防连。长达7个月的思念,终于换来一次短暂的相聚,一种别样的幸福此时此刻涌上心头。

担任连队指导员的丈夫亓凤阳,比离家时瘦了很多,脸被晒得黑红黑红,憨厚的笑容依旧,乌紫干裂的嘴唇下露出两排整齐的牙齿,憨憨的。在官兵的欢呼簇拥下,他望着我,一脸羞涩的样子。

车在高原上疾驰,海拔一路攀升,我并没有出现太大的高原反应。直到夜宿连队,高原反应才向我慢慢袭来。头疼欲裂不说,一躺下就心跳加快、喘不上气,怎么都睡不着,没办法只能吸氧气。还好,连队的氧气直接通到床头,吸起来很方便。就这样,我睡一会儿就被憋醒,一夜竟醒来20多次。

“你要是不吸氧,就把氧气关上!”亓凤阳反复提醒我。一开始我还有点生气,觉得自己大老远来看他,没想到他竟然这么“抠门”,而且连队可以自己制氧了,氧气还这么稀罕吗?后来,连队军医王云飞告诉我,氧气是高原官兵的“第二食粮”,山上连队只有油机发电才能制氧,而且因为海拔太高,制氧浓度比较低,从山下运送的瓶装高浓度氧气大家都舍不得吸,只有身体不适的时候才会吸。

我有幸成为夜宿这个全军海拔最高哨所的首名军嫂。戴着氧气面罩睡觉特别不舒服,吸一会儿嘴唇就特别干,不吸又觉得心快要跳出来,结果,第二个晚上我依旧是折腾到天亮。清晨看到丈夫黑黑的眼圈,我有点愧疚:自己睡不着也影响到了忙碌操劳的他。

天,终于亮了。因为缺氧,我见到饭菜就犯呕,在大家的劝说鼓励下,每顿饭我强忍着喝一点粥。丈夫说,在山上因为缺氧等原因,大家的消化功能都不怎么好,其实都吃不下多少东西。

4天的探亲很快结束了,我亲身体验了高原缺氧的滋味,更深刻理解了丈夫和战士们常年战斗在这里的不易。虽然吸氧的设备和条件越来越好,虽然战士们说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但面对艰苦的条件,我多么期望这里能长出些特殊的草、特别的树来,给他们制造更多氧气!

●从战士床头到心头看似一小步,却是边关解难理念更新的一大步

●缺氧的高原更需要富氧的“爱”,而“爱”到点子上却需要“富氧思维”

眉头,床头,心头……

—— 从一道“距离算式”看解难理念更新

从战士的眉头到床头再到心头,距离究竟有多远?

世界屋脊的特殊地理环境,使雪域边关一座座哨所离云天近了、离富氧的大气远了,高寒缺氧成为无法改变的外部客观环境。“缺氧不缺精神”,这句叫响雪域高原的口 ,豪迈中也透露着一丝无奈:缺氧,这个先天性的“缺失”,多年来一直困扰各级领导机关和戍边人,成为一个令人“皱眉头”的难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戍边条件的改善,高原边关制供氧条件不断改善。从最初的“战备氧”“救命氧”,到“医疗氧”“保健氧”,再到“床头氧”“日常氧”,氧气越来越足,戍边人的眉头舒展开来,干劲越来越高。

从眉头到床头的距离有多远?这一段,高原戍边人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征程。伴随这一征程的,是长明电连上偏远点位、保暖房修到云天寒哨、纯净水送上极地边陲……一系列解难成果“开花结果”,雪域边关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一阶段,边防解难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解决“无”的问题: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力度,填补建设空白,弥补建设欠账,提升边海防整体建设水平。

当我们在为氧气通到战士床头欣喜不已的时候,一些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氧气通到床头,但战士吸着吸着就断了。为什么呢?因为大部分高原哨所不通市电,只能通过柴油发电机发电制氧,油料消耗较大。各级年度油料指标中没有边防制供氧设备的专项指标,有的连队制氧用油常常要从生活、车辆用油中挤,有时为了省油不得不限时供电,不少连队只能在官兵巡逻前后才开机制氧。

氧气在“最后一公里”断流成为战士“幸福的烦恼”:氧气到了床头却到不了心头。这一段距离,折射出边关解难面临的新课题:如何精细解难,把好事办到官兵的心坎上。

于是,一场跨越床头到心头距离的“解难战斗”打响:新一轮高原制供氧建设启动,着力从根本上解决官兵的吸氧难题,既要“吸得上”,更要“吸得好”。

这一段距离看似短,却更考验为边关解难的能力和水平。为了让氧气通到官兵心头,卫生、财务、油料、营房等部门变“各自为战”为“联合作战”,坚持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系统建设、长期管用的原则,在高标准做好制供氧设备集中采购供应“上篇文章”的同时,同步做好安装调试、质量验收、操作培训、配套标准等“下篇文章”,变“一次性投入”为“全过程保障”,努力形成集“采、建、用、管、保”于一体的长效机制,真正把习主席和中央军委对高原基层部队官兵的关爱落到实处。

——这一次,氧气畅流有了法规“管道”。军委后勤保障部研究制定“一个规定”(《高原制供氧设备管理规定》)、“两项标准”(《高原制供氧设备油料补助标准》《高原制氧站业务经费补助标准》),建立“建、管、用、修、训”长效运行机制,制定了大、中修和维持运行经费、用电标准、油料补助等政策标准和管理办法,形成了定期保养、回访、巡修机制。

——这一次,氧气畅流后劲十足。依据《高原部队用氧标准》,经反复论证测算,安排经费为驻高原部队配备制氧站设备。同时,着手研究建立维护保养经费、实物油料供应标准,从根本上解决部队后顾之忧,确保设备长效运转、常用常新,充分发挥保障效能。

——这一次,氧气畅流拓展了“用武之地”。驻高原部队积极拓宽保障方式和渠道,结合已建成的制供氧站点和各类设备,形成了“以站辅点、以点带面、动静结合”,集氧气生产、供应、保健、治疗为一体的高原氧气保障新模式和高原病防治体系。

从战士床头到心头看似一小步,却是边关解难理念更新的一大步:缺氧的高原更需要富氧的“爱”,而“爱”到点子上却需要“富氧思维”,进而打造“解难2.0”版。只有走出服务基层“治标不治本”的老路,引导各级机关在解难中多上心、多用心、多走心,杜绝概略瞄准、勿做表面文章、摒弃浅层作业,才能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

●边防解难要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虎头蛇尾”的应急式思维

●树立“系统性、可持续、全面性”的新理念,构建边防解难的新机制

马,马鞍,草料……

——从一组“遗憾个案”看解难思维突破

故事二:在海拔4000多米的某边防哨所门口,落成两台大功率的太阳能发电站。可新能源设备使用不到半年,却因一块电路板烧坏成了“摆设”。原来更换一个小小的电路板,都要拿到几千公里外的内地厂家去,耗时两三个月,连队不得不重新用油机发电。

故事三:某边防连防区内上级投资建成了信息化监控系统。有了信息化的“电子眼”,边防线上的边情“尽显荧屏”。但当初建设时只顾前期投入,后续每年的配套电费没保障。后来,边防“电子眼”时常变成了“黑屏幕”。

如今重访边关,这几件事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也许在边关解难的过程中,这仅仅是几件“遗憾个案”,但带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深刻的。边防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边防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的当下,边防解难要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虎头蛇尾”的应急式思维,树立“系统性、可持续、全面性”的新理念,构建边防解难的新机制。

——注重解难的“系统性”,防止解难后出现次生问题。比如,个别单位在边防信息化建设中,在边防一线投入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建成的现代化信息监控系统,由于当时没有考虑到配套资金运转问题,后期日常维护费、用电费等没有着落,导致难题解决了又产生后续难题。再比如,刚开始给哨所配备制氧机时,所需的发电机用油却没有着落,导致制供氧保障后劲不足、难以持续,出现了守着制氧机却等着山下送氧气罐的现象。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为基层解难题、办实事也要善于抓好“配鞍工程”。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机关努力下,一大批暖心惠兵项目落户边关。但一些项目由于统筹力度不够,配套建设没跟上,出现了“有马无鞍”现象,影响了效能发挥。如何把后续可能存在的问题想周全、一揽子解决,既考验着各级给基层办实事、解难题的诚意,也体现着各级机关的工作能力。

——注重解难的“持续性”,树立“扶上马、送一程”的常态送暖机制。对一些边防设施,不能满足于建成了、建好了就万事大吉,更要关注官兵在使用中出现什么问题,坚持跟踪解难、持续解难。由于边防一线哨卡大多地处偏远、无 会依托,后续保障存在不少困难。比如,有的部门到边防慰问,给官兵送来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但有的边防部队至今尚未用上长明电,洗衣机缺电缺水不得不被闲置在库房。

再比如,针对多功能太阳能发电站、制氧机、柴油发电机等在高原特殊环境下容易出现故障的实际,要严格落实检查保养和维护制度,并适当储备一些常用零部件和必要维护检修器材,确保出现问题能及时化解,防止出现“一个电路板坏了,整个电站就熄火”的现象。还有,现在高原官兵吸上了“床头氧”,但不能觉得把氧送到床头就万事大吉,还要关注实际用氧效果:战士吸的氧气干燥吗?用氧科学吗?新老兵吸氧需求有何不同等等。

——注重解难的“全面性”,既要解“硬件”难题,更要关注“软件”难题。边防连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领导机关在解难过程中,既要抓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也要关注起长远作用的“软件”建设。

就像“1.0软件”驱动不了“2.0硬件”一样,虽然配套设施建设不像安装设备那样显山露水,却与官兵生活息息相关。解难帮困要把眼光放长远,不能仅满足于解难本身,既要继续做好基层硬件设施建设,也要对配套设施、使用方法、管理监督、保养维修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增强解难帮困“软实力”,从而打通解难帮困“最后一公里”,彻底解决边防一线官兵生活难题。

走马边关,关于边关解难最应该改进的还是思维方式:既要配“马”,又要配“鞍”,还有“马”的“草料”等等,务必系统筹划、全面推进。

好氧好风气

■高志文

氧是人类生命存在不可缺少的要素,生命每时每刻离不开氧。对戍守高原边关的战友们来说,缺氧的困扰是如此具体而沉重:呼吸困难,失眠无力,指甲凹陷,嘴唇发紫,头发脱落……

多年来,为解决高原官兵吸氧难题,各级党委机关持续不懈付出了艰苦努力,对一种气体的追寻,彰显着一支军队的爱兵情怀。亘古高原,高寒缺氧,乃“天阙”也,这是永远无法改变的大环境,但各级组织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想方设法改变小环境“补天阙”,让“缺氧不缺精神”的高原戍边人健健康康为祖国守防。随着新一轮制供氧工程的落成,高原边关的用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这是国力强盛在边关建设中的“自然溢出”,更是“好风气”涵养“好空气”的直接展现:不但硬件设施提升了,而且解难思维更新了,爱兵情怀更浓了。边关战士们说,吸一口氧有一种特殊的味道——那就是上级机关和我们同呼吸共命运的深情,这是氧气中的精神内核,这样的氧沁人心脾、强边固防!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7年2月15日
下一篇 2017年2月1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