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童年回忆的九棉一厂,终于还是说了再见!

自1999年至今来深圳工作已经19年了,期间虽然经常回家乡九江看看,但因为工作繁忙,很少去小时候长大的地方走走,等快50岁了,忽然发现,曾经记忆中的一切不复存在了,中国式的城市化建设简单粗暴地“消灭”了这一切。

前几天,一远嫁到连云港的女发小来深圳北大医院学习,请她和她们一起来学习的同事们吃完晚饭后,在回家的路上,感叹与她和一厂子弟学校的发小们从1976年相识至今已经42年,一瞬间,回忆起曾经就读过8年的九江国棉一厂子弟学校,自己生活长大的官牌夹铁路边,去找同学发小玩耍的春安里、牛奶场和鱼苗塘。

九江是江西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九江国棉一厂的前身即是创建于1919年的久兴纺织公司,后改为九江兴中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是民国时期江西省最大的近代工业企业。母亲自小就从长江对岸的小池口来到九江国棉一厂工作,由此从出生之日起,我就成为了一名九江国棉一厂子弟。

这是江西近代史上最早的一家股份制企业,图为该公司早期发行的股票。作为该厂的一名子弟,多年后专业从事股票发行上市工作,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命中注定,而且颇为巧合的是,我做的第一家企业股票上市就是一家山东的国有棉纺织企业。

原九江国棉一厂生产厂区,在江西近代工业史上,这是一家具有无与伦比地位的近代企业,其奠定了九江作为江西乃至沿长江流域国内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的地位。

当年九棉一厂的办公大楼,上面两幅图中都有一个方形的水塔,很多九棉一厂人对其记忆应该是很深刻的。我们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1976年的9月,正好是毛主席逝世的日子,印象中就是在这办公楼附近,跟随着老师们懵懵懂懂的进了国棉一厂生产厂区,听着广播,与全国人民一起参加了追掉大会。

这是九棉一厂拆除前的厂大门口,我小时候长大的地方就在铁路边上,图中左侧铁路边上的房子已经拆除了,图中的河流就是长江,1998年,长江洪水就在离此处不远的上游突破了大堤的束缚,引发了让世人难忘的长江98洪灾。

02

关于前厂门口和后厂门口

1984年初中毕业以后,我去了市区的一所重点中学,再然后就是读大学和去深圳工作,对于九棉一厂的印象更多的是停留在记忆当中,很多推文当中有以下几幅图片,让人印象深刻。

图中左手边的二层楼房,一楼是九江农商银行、小雨棋牌室等,其前身应该是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商店,我们小时候习惯喊为“合作 ”,每天上学的时候,我和几位邻居发小要一起走过合作 的门前,改革开放前,整个国棉一厂就只有这独一无二的合作 ,所有家庭的日用品都在这里购买。图正中的四层住宅楼,早期是一座足球场,九棉一厂人酷爱足球,当年是江西的足球之乡,这些住宅楼没有建起来之前,白天是足球场,晚上是放映露天电影的地方,端着板凳看露天电影,是我们对小时候九棉一厂生活永恒的记忆,那些电影名字我至今清楚地记得:沸腾的小梁河、青松岭、渡江侦察记、火车司机的儿子、卖花姑娘等。

图的右手边就是九棉一厂的正大门,也被我们称为前厂门口。很多怀旧推文中都有正大门的图片:

对于后厂门口,我的印象颇为深刻,主要是有两个要好的发小家住在后厂门口,小时候经常去后厂门口他们家玩。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九江国棉一厂生产厂区和生活区都快拆完了,后厂门口始终有一些老房子没有拆迁,于是在2017年的夏天,我过去走走看看了一次,并记录了下来。

这栋老宿舍当年就是九棉一厂老的保育院,后来改为了职工宿舍。当年住在这间房子的女主人和我母亲是非常好的朋友和同事,那天去拍照片的时候,还见到了她老人家,80多岁的高龄了。

老人家至今还住在上图中的院子里,前些年听说她的孙女考取了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真的开心,祝福我的发小。

当年我们从子弟学校上市属重点中学,然后再读大学,是非常艰难的,对我们的要求远比对市属中学学生的分数要求要高很多很多,很多发小吃了巨亏,那个时代造成的。不过我们下一代孩子很多很努力,也很幸运,除去这个发小的女儿上了中国人民大学,还有不少发小的孩子考取了类似于厦门大学、星海音乐学院、美国加州大学等名校,真的为孩子们开心。

这间宿舍是我高中来的最多的地方,一个要好的发小,当时他在另外一所重点中学读书,每逢周末,喜欢到他这里一起讨论学习和未来,那时候,我们讨论最多的话题是期待长大以后能够发财。如今的他在广州,是一位民营企业家,偶尔的小聚和喝酒,是我们在广州深圳的一种消遣方式,还经常回忆起在九江国棉一厂子弟学校读书的日子。

03

关于春安里

因为小时候的家住在九棉一厂北面、南浔铁路旁,所以我们小时候路过最多的地方除去前厂门口外,就是春安里了,因为只要上街去九江市区或到市属中学上学,都必须经过春安里。

从家里到春安里,一条路是沿着铁路,一路向东走,走到这个岔道口,就到了春安里了。

这条路和铁路并行,我们也可以由此走到春安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坝口。坝口正对面最著名的,对我们来说,就是荣华楼,一个吃饭的地方,那时候我们小,很羡慕能去那样的酒楼吃饭,觉得在这种地方吃饭,才是成功的人生。

图中右边就是被拆之前的荣华楼。荣华楼往东去右手边就是春安里的院门。

04

关于子弟学校

从1976年9月开始在九棉一厂子弟学校读书,到1984年初中毕业,在九棉一厂子弟学校,我和发小们一起,整整就读了8年。

这是我们每天的上学路,沿着这条路可以直接走到学校门口。这条路还在,两边还有很多老房子,2017年去看的时候,随手拍了一些照片,一些似曾相识的人问我,是不是要拆迁了,言语中透露中一种期待。

当年沿着这条路走到尽头,就是我们的母校—九江国棉一厂子弟学校。校园很美,老师很好,同学很友善,那8年的学习生活让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至今。从小学到初中,教过我们的老师包括刘巧华老师、王秀英老师、梅江华老师、袁长根老师等,这些老师,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我们,至今难忘。

当年的教学楼和操场,初二和初三我们都在这栋教学楼的一楼度过。作为当年江西的足球之乡,这块草坪上培育了不少江西省足球队的运动员。

1984年的夏天,我们从这所学校初中毕业,照毕业照那天,印象中应该是九江市职工足球联赛决赛,九江国棉一厂厂足球队对当时的市建筑公司足球队,于是我和部分同学走路到市体育场看比赛去了,错过了毕业照的机会,不过当时的毕业照,至今还是珍藏了起来。

这是我所在的班级同学毕业照,可惜当时我看球去了。

这是当年四位女同学在学校门口的合影,巾帼不让须眉,别样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这是另外一个班上的毕业照,其实从小学到初三,8年时间,因为经常分班,我们都是同学都是发小。

从初中毕业至今,已经30多年了,这30多年中,因为求学、外出工作,发小之间经历了一个各忙各的,到如今逢年过节就聚会的一个过程。上图是大家聚会拍摄于庐山脚下的一个景区。

时间很快,一转眼,人已接近50岁了,发小当中,有当老师教授的,有当医生和企业高管的,也有自主创业的,还有许多默默的打一份工的同学,分布在九江、连云港、广州、深圳、中山、芜湖等全国各地。怀旧的同时,珍惜眼前的一切,愿大家生活更美好。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2月24日
下一篇 2019年2月2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