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兴县辛集镇赵氏族谱(无棣盐山赵氏,5则)
1、无棣盐山赵氏第一次续谱总续
尝闻谱书之作,所以重一本而亲九族也。余祖自迁居以来,非无谱牒,历数传而书香间隔。谱书因以失落,约计至今二百余年矣,以致先世名字多无所考。即族人散处四方者,亦皆音问不通,行辈不明,此苏明允所谓“骨肉而途人之不啻”也。赵氏之族,凌夷至今,曷胜悲悼。余才疏学浅,不能增祖宗光,惟此修谱之事,非不日夜图维,以期成此盛举。然而事关重大,究未敢妄为载书也。故迟之久,迟之又久。虽欲修谱,而谱终未修。迨至辛丑清明节,族人享受先茔而归,一时叔伯兄弟欢聚一堂,皆向余与新堂兄而言曰:我先世之谱,传之已久,失之可惜。然使终于失之,而不即今再为续之,将家无传书。非惟先人莫闻知于今人,即今人亦莫闻知于后人矣。余不觉通身汗下,为汇叙谱牒,诚我族大事也。余虽愚鲁,敢不为之尽心,敢不为之竭力!是年冬,命祖爷立富、祖弟聚堂,历跋涉之险,受风霜之苦,亲赴滦州东吐玉坨,询明来历。始知始祖之名讳,并知始祖所自出焉。越明年仲春,余又奔走查访,不惮劳瘁,凡我族人,汇叙无遗。至于祖先之名 ,有不知者,又幸余新堂兄与神有缘,敬祈纯阳(吕洞宾道 “纯阳道人”)吕先生,明明以指教之。余始以为事属杳冥,不足为凭。及质诸父老传言,历历不爽,然后知神之所以示我者,诚不诬也。夫而后世系支派,秩然不紊,用勒为书,以垂永久。自成族谱以后,爰告族人曰:“余不敢言修谱也,亦不过载记分明所当为已耳”。阅斯册俨若同堂,世世子孙,其亦永体此意也夫。
时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岁次乙卯梅月上浣
十五世孙 树堂 谨志
2、无棣盐山赵氏第二次叙谱总序一
夫岁月之运行不息,人物之生殖日繁。溯安天水郡自明迁居以来,历有三朝,卜年五百,卜世二十,其后裔之蛰蛰绵绵,有不可胜计者矣。与其不可胜计而计之,其赖有族谱乎。族谱悠久而不叙,族人犹途人也。呜呼!安族谱失叙久矣。迨清光绪年间,安先伯父讳树堂公,纠集同族,始一为之。然于瓜分星居者,多略而弗详,每用贻憾。今欲继续之,补其疏忽,而叙其未载,诚不可缓之事也。
于民国壬申冬,堂侄广居,于津沽解馆归,以叙谱事嘱安,与广田侄相为夹辅。安曰:“自设官津沽,余训蒙家塾,广田四方经营,三人鼎足,乌能夹辅。是役之成,非子不可”。广居直受不辞。越二年,功将告成。至年终复解馆归里,问序于安。安自愧无文,未能发扬先人之懿行,又幸逢此盛举,乌可不作一言之赘。
批阅斯谱,举凡族中之职业贤愚,与夫戚党之姓名住址,莫不一一详书于篇。噫!广居之用心,可谓勤矣!安因之重有感焉。旷观世俗,往往先人作述于前,后人弗为注意者多矣,况复能继续增加详备乎。安愿后生深明此意,珍惜斯举,世世相因而无坠,庶不负区区之意则幸矣。
十六世孙 清安 附纂
(注:原文无撰写时间记载,当作于第二次叙谱时,即民国二十三年)
3、无棣赵堤头赵氏重修族谱总序
赵堤头十五世孙 聚堂 谨述
附录:
传闻,自始祖南来以后,有滦州端公之子德禄——旺公之侄,南来省叔,亦留于赵堤头落户焉。因名讳失考,当时续谱忘载此支。拟家西族茔西偏,有茔墓数十座,盖此支也。但有此传闻,无凭可据。
前名同日谨识
注释:
①数武:武,半步。“数武”即数步,几步。
②入泮:古代学宫前的水池。“入泮”即入学,清代也称考中秀才为“入泮”。“甫入泮”,刚考中秀才。
4、赵氏第三次叙谱总序
公元一九九〇年三月十五日
赵常丰十七世古稀孙 玉田 谨述
5、序言
我族之谱现存三部,分别撰修于光绪二十九年、民国二十三年、公元一九九〇年。感谢先祖恩德,给后代留下了宝贵历史资料。
弹指二十年有余,依族训又到族谱续修之时。二〇一四年春节回乡祭祖,广云兄和我谈及此事,深为族人善行所感动。遂提出利用计算机修撰电子家谱,以提高效率、适应发展的建议。广云兄欣然同意,并嘱我提一具体方案。适逢退休赋闲,遂考察有关家谱软件,最终选定《家谱先生》,并录印样品一卷,呈请族人审阅,一致同意改版。其后,涉及23个村、直系成员达两万二千多人、集成为40卷的信息录入计算机,新版族谱终于二〇一五年底告成。
续修期间,恭阅族谱,六百余年发展足迹历历在目,但起点在哪里并不清晰。民国二十三年卷序言记载:“吾赵氏始祖原自滦州东吐玉坨迁居于兹”,并详细记述了当年拜访“东吐玉坨”的过程。但于今遍查古滦州所辖区域地图,不见“东吐玉坨”村名,惟唐海县城以北有一“东玉坨”与之相似。抱着试试看的侥幸,在互联 挂出一个寻根帖,未料不日间竟有多人回复,得知“东玉坨”就是“东吐玉坨”,距唐海县城虽近,但属于滦南县境域。遂将此信息告知家中父老,确定再访东玉坨。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六日,按照事先安排,我较家中人员提前一天到达唐海县城。第二天上午,先行探路。东玉坨距唐海县城七公里,沿县城东北的“迁唐线”向北行驶五公里,穿过沿海高速,再向前一千多米,路西一个村即是。进村后,经打听进入村委会成员赵广斌家中。拿出所带族谱,论及辈分,广斌与我字辈相同,年岁较小,当即兄弟相称,倍感亲切。和广斌商议安排好下午的活动后,返回沿海高速“唐海北”出口,迎接由曾礼爷带领的一行九人,分别是赵堤头:曾礼、广云、广合、洪昌;赵郭桥:怀胜;小赵家:继义、昌华;梁家庄:广军、怀锋。下午,在东玉坨村委会办公室,与广斌安排的族内四位长者交流叙谈,气氛热烈,情感真挚。有位老人还拿出了精心保存的民国二十三年版《赵堤头赵氏族谱》。该村赵氏家谱在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中损毁失传,而我族之谱历经八十余年保存如新,令人感到(?)。晚宴由广斌安排,酒逢本家,推杯换盏,互敬相祝,血浓于水。
东玉坨之行进一步印证了民国二十三年卷谱序言的记述:我始祖旺公于明朝初年由山后六州迁居东玉坨;一同迁来的为端公、队公、旺公兄弟三人;长兄端公定居东玉坨,二兄队公与本村何姓因土地纠纷被殴殒命,三弟我祖旺公迁居赵堤头。至于旺公三兄弟于明朝何年从山后何地迁出、自三兄弟再行上溯先祖之名讳、旺公于何时再迁赵堤头等行前思考的问题,并未获确切之答案,只能结合史料予以推定。
我始祖从山后向滦州“东吐玉坨(现滦南县黄坨镇东玉坨村)”迁移的时间当为明朝洪武四年,即公元1371年。据《明史》记载,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之时,华北地区由于多年战乱,人口急剧减少,土地大量荒芜。洪武四年,朱元璋强行把太行山北部长城之外五十多万“山后六州之民迁入北平”一带,包括相邻的永平府(今唐山地区)下属的滦州。这就是历史上的“山后六州移民”,我始祖旺公三兄弟当在其列。民国二十三年卷谱序言,关于旺公三兄弟于“永乐二年由山后六州播迁滦州”的记述,疑似采信了坊间传说,缺乏历史依据,或许把洪武四年“山后移民”与永乐二年“山西大槐树移民”混为了一谈。其实“山后六州移民”,要早于“永乐二年移民”三十三年。由于朱元璋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接壤的“六州”地区,早已实行了移民“空边”政策,即建立无人区隔离带,到其儿子称帝的永乐二年,“山后”可以说已无民可移,旺公三兄弟不可能此时“播迁”。
我始祖从“山后六州”何处迁来有待考证。“陆州”的“陆”字,是“六”的繁写体。历史上的“山后陆州”,包括“云州”(今山西大同)、“朔州”(今山西朔州)、“应州”(今山西应县)、“蔚州”(今河北蔚县)、“归化州”(今河北宣化)、“保安州”(今河北涿鹿)。明朝之前,“六州”处于少数民族统治之下四百多年,直到元朝灭亡才又回到中原怀抱,也就有了朱元璋把山后居民向山前迁移的举动。因此,所谓“山后六州”是六个州的统称,并非某一具体地名,始祖旺公兄弟迁之于“六州”的何州、再向上追溯先人的名讳,均无记载。民国二十三年卷谱序言,在“山后六州”字列旁,以批注的形式记有“赵廉庄”三字。此次东玉坨之行所访几位长者,也都知道我始祖从赵廉庄迁来之传说,但此说是否准确?赵廉庄位于何处?有待考证。
始祖旺公迁至赵堤头的时间应为永乐二年,即公元一四〇四年。朱元璋称帝后,分封儿孙做各地藩王。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削藩,剥夺藩王权利。据守北京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与朝廷军队激战了四年,即“靖南之役”,其主战场就在河北山东交界地区。期间人民惨遭杀掠,造成冀鲁接壤地域荒野千里,渺无人烟。朱棣称帝后,为填补人口空白,把太行山以西的百姓强行向东迁移,这就是历史上的永乐二年“山西大槐树下大移民”。此时,冀东地区受战争影响较小,经过30多年的稳定发展,人口得以繁衍。所以永乐二年在山西移民的同时,又从包括滦州在内的冀东地区,向南部迁移了一部分人口。海兴及相邻县市其他姓氏,也都有永乐二年由滦州迁出的史料记载,我始祖旺公也应该是这个时间由东玉坨迁移到了赵堤头。
以上所记,只是根据史书所载资料的推论,仅供有意于研究我家族历史人士参考,绝无斗胆妄断家族历史之意。
斗转星移,历时六百余年,先祖旺公的后代已分布全国各地乃至国外。“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 稷(《礼记·大传》)”家谱续修乃尊祖敬宗之行,收族严庙之为。惟望我族人经此次族谱续修,承先辈传统之德,践尊老爱幼之行,倡诗书传家之风,强内部凝聚之力,增宗庙荣耀之光,添家族名望之彩,为 会发展与进步尽应有之力。
十 七世 广轩
2015年7月于华北油田(任丘)
(张海波提供 药丽霞校录)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