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董明珠之路

“霸道”的董明珠其实也是温柔女子。

董明珠经常下一线。

很难还原,董明珠是一个怎样的人。

与雷军打赌,和王健林合作代言,发表“清场”言论,被描述成与互联 对立的人物可又频频造访互联 企业,近日更是宣布开始做手机……董明珠的新闻一桩接着一桩,总是引爆各种热议。

媒体热烈追逐着董明珠屡屡放出的“豪言”,将之视为“话题女王”,差点忘记这位“董小姐”,其实还有更值得书写的另一面—

“中国制造”走到今天,已具有了某种标签:它是庞然大物、有规模效应、价格具竞争力,但又往往与“山寨”勾连,意味着低档、缺乏核心技术,赚取“微笑曲线”中最低的那一段利润。董明珠与格力,不甘于此,他们正试图成为“中国制造”的另一种符 。

观察董明珠,解析格力,说到底是为了搞明白,“中国制造”路在何方。

董明珠

企业家、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关于董明珠的“江湖传说”难以尽数,对她的言行,有褒有贬。但无论如何,董明珠愿意把格力打造成百年企业的意图,以及为“中国制造”正名所作的努力,确实值得关注与思索。

宁愿一台空调不卖

也不要贴外国标签

冬日,珠海,格力集团总部。

20多年前,这里还是珠海拱北将军山下北岭的一片荒地,如今,办公楼、研究院、餐厅、员工宿舍、游泳池,吃穿住行一应俱全,俨然一座“格力小镇”。

也是在20多年前,“中国制造”随着改革开放,走向海外市场。无数像格力一样的中国企业,开始为全球制造数以亿计的商品。然而,“中国制造”四个字在全球铺陈开来的同时,也成了某种带有负面隐喻色彩的符 。

格力市场部部长陈自力有一段亲历,每每说起,都很火大。

那次,董明珠带队前往格力空调销售很好的中东进一步洽谈合作。当地经销商提了一个要求:“你们的空调在中国生产可以,但是别贴上MadeinChina(中国制造)行不行?”董明珠当场色变。经销商不死心:“如果不愿贴上中东制造,哪怕贴泰国制造,我们对外推广、销售,都比中国制造来得好。”

董明珠的脾气上来了,放下一句狠话:“我宁愿一台空调都不卖,也不会贴上泰国制造。”

与董明珠面对面时,她也提起了当年在中东的这段遭遇。今时今日,这位“霸道总裁”的讲述,已经没有了当年的言辞激烈。平静地讲述后,她顿了几秒,随后补了一句:“你看,这就是中国制造留给世界的印象。”

与格力一样,很多国产品牌在国外推广的初期,都有过类似经历,艰辛自不必说,还要看人白眼,更重要的是,印象一旦形成,便如影随形,成为顶在“中国制造”头上的一道“魔咒”。

破除“魔咒”,只能靠自己—

几年前,一家小家电企业面临亏损,即将倒闭,后来格力电器兼并了它。刚刚完成兼并,就发生了一件事:出口印度的电扇,遭到对方全面退货,原因是电扇的第三个键居然是个摆设,没有任何功能。这是因为原来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偷偷减配。几十万元的货退回来后,董明珠怒了:相关中高层以上岗位,当时就撤换掉大半,几乎重新洗牌。

后来员工们一提到这件事,都会这样总结:“董总”血洗”小家电”。

一番强势“血洗”

杀出一条“血路”

这样的铁腕做法,虽让人瞠目,但在中国制造的“魔咒”之下,如果不来这么一番强势的“血洗”,怎么能杀出一条“血路”?

从这条路的形迹,也可以隐约描摹出中国制造一步步发展的轨迹。

1990年,初入格力从事销售业务的董明珠,碰到的第一件棘手事就是追债。苦尝了赖债者的冷落、戏弄与欺骗,经过一个多月的折腾,终于追回了货物,彼时尚还青涩的“董小姐”从车窗探出头,噙着泪水冲对方大喊:“从今往后,再不和你做生意了!”

换成别人,告诫自己下次小心也就罢了,毕竟人要适应环境。但董小姐偏不,她后来直接对所有经销商提出:格力空调必须先付款后发货。这种新的经销模式,颠覆了空调业的行规。

1992年,董明珠接手南京市场时,满城没有一台格力样机。当时大商场还搞起了轰轰烈烈的价格战、广告战。因董明珠不满这种恶性竞争,格力拒不参加。

1996年,董明珠管理格力的广告业务,发现6000多万元难以结账,她又为此“血洗”了格力原有的广告代理模式。因为“洗”得太狠,当时就有人说:“格力又不是你自己的,何必这么较真?”

董明珠后来在书里回应—

他们大概不知道我对什么最痛恨。我的“凶”、“狠”、“霸气”,并不是想跟某个具体的人过不去,而是为了堵住某些部门尚存的漏洞,建立完善的规章。国企的困顿直接源于给“假公济私”可乘之机的管理体制。

这段话也可以这样理解—她必须变得凶、狠与霸气,才能与当时大家都默认的环境相抗衡。董明珠的心态,其实从她早期跑业务一直持续至今,一脉相承。

董明珠偏不。

“董总的行为有时候挺让我们费解,大家都觉得这样做对格力没好处。”员工悄悄“抱怨”。

“对我们也许短期内看不到好处,可对行业是好的,我们不做谁来做?”董明珠理直气壮。

被问到中国制造如何才能走出困境时,格力的一位基层干部答得干脆:“关键还是看企业领头人怎么想,为什么华为可以做出来?格力可以做出来?都和领头人的想法有关。”

可是,单靠个人的“血洗”风格,真的可以吗?

“霸道总裁”不信邪

“没有不可能的事”

每当董明珠出差回国,格力的研究团队就提心吊胆。因为每次她从国外回来,都会“灵感迸发”,对研究人员提出各种难度系数超高的要求。

出差办好公务之后,董明珠把剩余时间全部用来跑当地市场,常常谁都不带,就自己一个人逛。这几乎是格力员工都知道的董明珠的“小爱好”。

有一次,董明珠从德国一个人背回7个锅具,摆在格力研发人员的面前说:“你们看看,德国制造的东西就是好,你们能不能也生产出这样既保证品质又节约成本的产品?”

员工们面面相觑,一时不知怎么回答,只好暗地里如此调节情绪:“老太太”一个人背回来那么多东西也真不容易,多多理解她的情绪吧。

格力大楼的中央空调,用的是格力自主研发的太阳能光伏系统,已经算全球先进了,外面太阳好时用太阳能,无须消耗传统电能,但对阴天依然无可奈何。

董明珠提出:“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把晴天的太阳能储存起来给阴天用?”研发人员连连摇头,再三表示,这是全世界都做不到的,不可能。但董明珠不信邪,又蹦出了口头禅:“没有什么不可能。”研发人员只能硬着头皮上。别说,一研究上才发现,还真可能有戏。

也正是因为董明珠的不信邪,格力有了很多“不可思议”。

格力曾设计了一款卧室空调,风扇叶与机体只有0.8毫米缝隙,既美观又阻挡灰尘,而一般的卧室空调缝隙1.5毫米。为此,研发人员沾沾自喜,以为做到市场最小,董明珠应该满意了吧。未料董明珠一看,就说不行,她依然嫌缝隙太大不好看,要求改小改小再改小。技术人员当场“翻毛腔”,“给我两年时间都不可能”。但董氏口头禅,又来了:“没有不可能的事。”

“当时那款空调已经成熟到可以直接推向市场了。”提到这件事,一位格力的员工依然有点不理解。“但为了改小缝隙,空调内部零件全都进行替换,产品最终延迟了3个月推出,做到只有0.3毫米缝隙。这样的空调做出来以后,我们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追求极致,才能突破极限。用格力一位行政人员的话说,董明珠对技术质量的要求是刚性的。慢慢的,研发人员学乖了,不再与董明珠争论,“拿董总自己的话说,如果完成不了,就把你”干掉”。是不是很霸道?”一名员工感慨。

与其被人卡脖子

不如自主搞研发

缺乏诚信、假公济私、偷工减料、恶性价格战……中国制造一路走来,其中的阴沟暗渠,董明珠再清楚不过,她不想被贴上不光彩的标签,所以一直试图把格力打磨成另一种“中国制造”,也是他们所一直对外标榜的:掌握核心技术,重视创新研发。

怎么做呢?格力电器科技管理部部长助理刘怀灿举了一个例子—

2003年,格力决心自主研发离心机。离心机的核心是叶轮,在全球属于限制性技术,不仅用于中央空调,还可以做飞机和军用。老外绝不会出售技术。起初,研发人员毫无头绪,请来冷机厂的一名退休总工程师。他手把手讲解,带着几乎零基础的大伙一起学。两三年后,格力买到了设计软件,但依然不会用,这一回,退休总工也无可奈何了。

“那时候我们面临两种选择,要么买一个人家设计好的离心机叶轮,大概一两百万元;要么自己慢慢地摸索,能不能做出来,啥时候能做出来,没人知道。”说到这里,刘怀灿停顿了一下,反问道:“你觉得一般的中国企业会怎么选?”

格力选择了后者。从2003年到2009年,失败了8个叶轮,研发人员备受打击,多次嚷嚷“我们不干了,行不行”,但最终还是没有放弃。

2009年,第9个叶轮终于成功了。2011年,格力的同步变频离心机实现“弯道超越”。现在,磁悬浮离心机全世界只有两家企业能做,一家是丹麦的丹佛斯,一家就是中国的格力。

仅从经济利益上看,格力是不划算的。从2003年到2015年,格力在这种离心机的研发上的投入多达几个亿,即使成功了,离心机的市场需求也很少,整个中国才几千台。格力去年

仅生产了两百多台。

“可是董总说,我们的目光要放长远,核心技术掌握在手里,未来才能不受制于人。”刘怀灿的这番转述,也是技术研发部门的态度:与其被人卡住脖子,不如自主研发。

董明珠算的是笔大账。对研发创新,她不太考虑今年赚没赚钱,让她更操心的是一百年后,格力拿什么和别人竞争。

“一个芯片,有可能投资十年、二十年,依然摸不到门,究竟做不做呢?”很多时候,刘怀灿们都要面临这样的选择。

研发失败完全宽容

花钱证明此路不通

在刘怀灿的讲述中,他重复最多的是“格力文化”四个字—鼓励研发和创新。但这句话过于耳熟。口说无凭,格力的“鼓励”具体到什么程度呢?

“经费上随便你投,创新上没人阻挡你。研发失败没人说你,完全宽容。”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可也都有相应较为完善的解释和规定:

格力内部设有科研评审小组,有点像大学,每年员工自 项目,年末的时候,评审小组根据成果评选科技进步奖。其中,基础研究类的评奖占1/5。这1/5的基础研究奖是什么呢?就是这些人做的东西最终没有转化为任何产品,有的根本就转化不了,仅能证明此路不通。

一个令人有些意外的制度是,格力研发没有预算,投入经费不设上限。“只要说明你为什么研发,背景是什么,能做到什么目标,审批通过,之后花多少钱买设备,你都不用管,只管提,全力支持。”刘怀灿解释,研发采取的是过程管理,而非预算管理。

去年,格力从清华招了一名博士,刚入公司就提出一个创新项目,没想到马上就被批准,这让他大感意外。

另一个圈内熟知的格力特色是,格力陆续建立了6个研究院。最早建的是制冷技术研究院、压缩电机研究院,与空调密切相关;第三个成立的家电研究院,显示出格力在向空调以外拓展,比如它研究空气净化、消毒水质。

“当我们自己有了压缩机、机床、模具,可以集中生产自动化的机械手时,第四个自动化研究院应运而生。”刘怀灿说,“而这个领域的未来就是机器人。”

格力的第五个新能源研究院,主攻方向是太阳能。因为建筑当中,超过一半的能耗就用于空调,如果新能源与空调结合,未来的节能建筑会怎样呢?不久前,第六个健康产业研究院也正式宣布成立。

曾有新闻 道,格力有意向装备业进军,如今看来,格力确实有这样的基础。再想到格力宣布做手机,成功与否暂且不论,至少没那么大惊小怪了。

不爱“挖墙脚”“慢养”大学生

创新离不开人才。董明珠的用人之道,十分鲜见。她直言,自己很少从别处挖技术人才,她更喜欢慢慢培养大学生。

一位在格力工作了十多年的员工观察,“格力不喜欢空降兵,因为很难马上融入格力的文化。”

格力是一种什么文化呢?有这样的说法:餐馆里如果一群同行交流,哪个出自格力,立马就能分辨。因为格力的人常说的是产品质量怎样、有什么新想法。而其他人往往会说给我多少钱、给我什么职位。

话虽夸张,但也能多少咂摸出一些不一样的特质。

虽然喜欢招大学生,但董明珠其实并不满意今天的大学技术教育。“有些学成了书呆子,不能直接用。”但她的理念是,“他们不可能比别人差,除非你根本不给人机会。”

宽容失败的过程,正是不断培养人的过程。在允许试错的土壤里,人会慢慢成长,越挫越勇,还会对企业产生黏性。最终,这些人的研发能力,“相信超过了大学老师”,董明珠如此断定。她说,格力不去别处挖人,但国际上的大企业反过来在格力挖人。于是有人评价,格力是空调行业里的“西点军校”。

那么,创新失败时,格力究竟怎么考核员工?

“研发离心机,第8次依然失败,但第8个叶轮总比第1个有进步吧?有进步就说明你努力了。只要别把研发考核弄成量化指标,相信总有办法评价你。”刘怀灿回答,“只有在宽容失败的文化下,创新才得以生存。不然,今年的目标是开发一个产品必须卖掉50万台,做不到就没有年终奖,你说你还会去做研究吗?”

陈自力则说,每逢谈到创新,总有许多企业呼喊:政府不给钱,就不搞研究。可不研究不创新,迟早会死啊。在这些企业看来,研究出成果那是好多年后的事。“那他们有没有想过好多年之后呢?”董明珠反问。

董明珠说,越是单纯的东西,越需要一个人付出百倍的努力去捍卫,需要疯狂的热情去浇筑,需要坚强的内心去支撑。

为了达到目标,“我不怕得罪人。”这成了董明珠另一句口头禅。可以想见,关于董明珠的新闻,此后仍会波涛汹涌。

目光要放长远,核心技术掌握在手里,未来才能不受制于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5年2月26日
下一篇 2015年2月2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