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度挖了一个坑,小米你跳不跳?

“不喜欢做摄影的CEO,不是一个好汽车博主。”

不久前,华为与莱卡解除合作,小米顺利接棒,一跃成为莱卡的新合作伙伴。

虽然合作领域还是局限在手机领域,但有意思的一点在于,雷军自己对于摄影作出了表态:“打算拍车!这样就可以在做摄影博主的同时,顺便把汽车博主的活儿也干了。”

其实,有心人也不难发现,如今雷军的微博上,已经出现了很多汽车的元素,包括车的故事、车的电影,以及酷炫的跑车……

作为一位摄影外行人,感觉雷军拍得确实挺好;但作为一个汽车行业的观察者,更希望的还是雷军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造车之中。

已经有太多人在期待,小米能够打破常规,造出一款“别开生面”的车来。

只不过放眼看去,与小米汽车同期的华为、集度已经陆续开始交出了自己的成绩单。如:问界M5的销量,5月份就突破了5000台的大关;集度首款概念车ROBO-01,也已经在前几天闪亮登场,开始初露锋芒。

那么,静悄悄的小米汽车在做什么?“造车进展超预期”指的又是什么?

零星的坊间消息中,可以看到一些小米汽车的近况:其一,北京工厂紧张施工中,上海建工厂是乌龙;其二,今年Q3季度工程样车会亮相,2024年量产;其三,公开了不少专利信息,包括自动驾驶、自动超车等。

或许,关于造车一事,小米有着自己的节奏。

但面对转瞬即逝的风口,特斯拉、蔚小理站定先发优势,哪吒、威马、零跑等二线造车新势力奋勇争先,慢吞吞的小米汽车,凭什么让整个时代等待一个后来者?

造车,请尽量避坑

慢一步并非全是坏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小米汽车虽然慢了一步,但是多出了几个能够摸着过河的石头,也会吸取经验教训,提前避开前面的大坑。

平心而论,现在的汽车市场充斥着浮躁风气,动不动吊打这个那个,真实能力如何呢?

首先,用互联 的做事方法,大概率上解决不了汽车行业的实质性问题。

华为的智慧是“不造车,帮车企造好车”,但余大嘴的搞事能力如此强悍,百万豪车、超百万豪车的体验张嘴就来,也难怪何小鹏坐在下面忍不住想“扔鞋”。

夸张的宣传方式,除了黑红之外,还弱化了广大消费者对于汽车边界的认知。很难说这样的后果是好是坏,但有了理想“500万内最好SUV”的宣传,类似的夸夸其谈,想必会在之后的日子里也会变得更多起来。

所以,这些“虚火”的背后,汽车自身产品力问题真的解决了吗?又或者说,消费者只是车企用来实验汽车功能的“小白鼠”?

随着时间的积累,如果对于“浮夸宣传”趋之若鹜者甚众,那么很有可能出现2个甚至更多的问题:

第一,虚假宣传的锅谁背?听闻理想软硬件OTA的事情,最后还是不了了之;第二,市场混乱,一水的公关文洗地,谈什么弯道超车、支撑中国制造业?

车企的刻意引导下,消费者很难保持清醒。例如,面对被夸大了的自动驾驶能力,认知不足的消费者,很难做出判断,然后得到的不是生活交通便利,而是一个又一个血淋淋的教训。

又比如OTA技术,其实这就是互联 思维入侵汽车行业的标志性产物,不否认这种隔空软件升级的方法,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削减了成本。

但另一方面,既然有车规硬件的概念存在,车企却动不动就进行OTA解决隐患,那岂不是还需要一个车规软件的标准,以保证OTA之后,软件依旧能与硬件适配,而不是出现更多的bug?

其次,关于未成熟的元宇宙技术,不要硬加。

集度的车也许是款好车,但用酷似“动画片”的元宇宙作为宣传主阵地,减分太多。

按道理来,作为集度的首次新车亮相,一锤定音的效果尤为重要。至少也要把实车亮出来瞅瞅,而不是用所谓的元宇宙技术,渲染出一个汽车模型。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作为同样携带“搞事”基因的小米,请尽量避开虚有其表的噱头,将消费者看得到、摸得着、用着舒服的功能做好,踏实落地。

噱头当然要有,但用力过猛所带来的长尾问题,更难解决。

不久前,罗永浩宣布退 ,重新投入到创业之中。

而在他的自述中,造车是其唯二的选择之一,只不过他还是退却了,并表示“这三年,除了造车新势力那 3 家,很多超级重量级的选手也都陆续进场。综合估算了难度和时间窗口,觉得已经来不及了。”

相同的道理,放在小米身上同样适用。

面对已经迫在眉睫的市场形势,虽然慢了一步的小米,可以进一步吸取前人的教训完善自身。但现在重要的是,小米汽车也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消耗。

小米不缺钱,但缺魄力

“为小米汽车而战”的口 依旧回响,“最后一次创业”的决心也令人肃然起敬,至于前期投入100亿美元的资金,更是可以佐证小米汽车“不差钱”的财大气粗。

但这里想要说的是,面对多番洗礼过的汽车市场,如今不紧不慢的小米,还是缺少了一种正面现实的魄力。

放在3年前,藏着掖着的做法,说不定还可以用神秘感吸引一波好奇心;但如今这个消息大爆炸、营销满天飞的时代,搞神秘的后果显而易见——失去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小米最大的标签是手机,在那个山寨机横行的日子里,红米手机的横空出世,最终结束了中国手机行业“五代十国”的乱战局面。而小米能够做到这种程度,无外乎2点:足够高的性价比和饥饿营销的手法。

而在造车方面,小米也许同样想着凭借一己之力,为新能源汽车划定界限。但同时也必须承认,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规则,生搬硬套手机行业的方法,只会事与愿违。

不可能“一招鲜”的,至少在构建汽车零部件的供应链方面,就远比手机供应链难得多。更不要说,现在的零部件供应商们,其本身也在电气化转型。

所以也不难看到,小米通过投资动力电池厂商、自动驾驶公司、车规芯片企业等方式,逐渐渗透到汽车行业的圈子里。

如此花钱找朋友的做法,虽然不一定是最优解,但绝对是了解汽车行业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但为什么会说小米缺少魄力呢?

就如同搭台子唱戏一样,除了搭台子之外,观众老爷们最想看的还是“角儿”。花钱不眨眼当然也是一种魄力;只不过,对于小米汽车来说,雷军的个人态度,才是最终决定其高度的准绳。

而且,必须注意的是,如今的马斯克、李斌、李想、何小鹏等,都已经成为自家车企的重要标签。同样的情况放在雷军身上,是否也会如此这般,全身心地为小米汽车站台?

“这一回,我将亲自带队,这将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

其实雷军自己已经意识到一位掌舵人对于新造车企业的重要性,不然也不会“赌上所有的荣誉”,说出自己会亲自领队的话。

但现在的问题是,雷军抽不出身来,只能在手机业务和汽车业务之间来回摇摆,以起到中和作用。

根据2021年小米财 显示,小米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及市场份额均创历史新高,其中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达1.9亿台,同比增长30.0%。

而根据数据统计机构Canalysh数据,2021年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三,市占率14.1%。

面对手机业务冲上世界第三的大好趋势,雷军究竟能否如他所说的那样,“亲自带队”为小米汽车而战,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

亦或者如文章开始所提到的,IT博主也好,汽车博主、摄影博主也罢,现在雷军能做到的,也只能是“兼职造车”。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5月13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1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