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心烛 照亮世界

——记白云区第三中学盲人女教师刘芳

“那些年我们的梦想/就像青青的石榴/子多却味涩/你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总有一天会等到它成熟/颗粒晶莹剔透/多汁而甜美。”

黑暗来临,播种光明的种子

1997年,刘芳的世界,毫无征兆地遇到了“黑色恐怖”,那是一种叫视 膜色素变性的病,发病率只有百万分之一。医生说:“不久的将来,你就是一个盲人。”

那一年,她不满26岁,儿子8个月大,担任语文老师4年……多彩的人生似乎才刚刚开始。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无法逃避,医生的断言如五雷轰顶。刘芳伤心过、哭过,随着视力一天天模糊,黑暗一步步靠近,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陷入无边的黑洞,再也看不见任何色彩。这是不治之症,“就像被宣告了死亡。”刘芳说。

整整十年,从1997年到2007年,刘芳视力越来越弱,但她却不屈地与命运抗争,为人生播种光明的种子。十年,她有了新的喜好。喜欢红色,因为闺蜜毛老师说她穿红色衣服的时候特别好看。喜欢桂花,尽管看不见花的色彩、花的形状,却能闻到花的芳香。

曾经的刘芳,是个快乐单纯的姑娘,绘画、写诗、书法、唱歌、跳舞,样样在行。她不想离开讲台,“失去了视觉,还有听觉、味觉,还能说话,还可以思考。”刘芳决定用乐观、积极的态度,敞开胸怀迎接失明的到来。

“有些事情需要用眼睛去做,有些事情不需要用眼睛去做。”为适应今后完全失明的日子,刘芳每天都在做“准备”。不仅努力保持原有的兴趣爱好,还积极拓展知识面,不断充实自己。

她克服眼病带来的不便,思考出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良好,深受家长、学生的信任和喜爱。比如作文评改课,她将评改从办公室搬到教室,让学生朗读作文,和全班同学一起即时点评,每个学生都受到了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训练。写板书困难时,她就把听过的故事、笑话惟妙惟肖说给学生听。相声里的说、学、逗、唱,都被她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课堂上总是笑声不断。在她视力下降期间,她的班级成绩不仅没有退步,反而教出了两个语文单科中考状元,2005届中考,学校的前三名高分都出在她带的班级里。

十年中,她始终坚持担任班主任工作。刘芳带的班级大多是学校的“问题班”,问题学生较多,不过,她认为这些学生只是遇到了成长的烦恼,需要给他们一种爱的疏导和爱的力量,帮助他们平稳度过青春期就是最好的办法。一个曾经的学生在教师节时给她发了这样一条短信:亲爱的,你用心灵去沟通彼此的情感,用爱心去照亮生活的昏暗,用真诚去消散人生的迷茫,用关怀去温暖彼此的心房,用和谐去营造幸福的天堂,世界因你闪耀美丽的光芒!

选择继续工作,留在孩子们身边,就意味着刘芳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不是一下子看不见的,很多习惯都是这十年慢慢培养出来的。”刘芳说。

她试着闭上眼睛做事情,去感受那个“黑暗”世界,扫地、洗衣服、倒开水、炒菜、在跑步机上锻炼……她希望失明以后,在家里还可以是一个合格的女儿、母亲、妻子。

为了能在失明后继续教好书,她把初中三年的文言文全背下来,其中的重点、难点也一一牢记,几大本厚厚的讲义也全都装进了心里。

爱好广泛,是她保持积极心态的一个“法宝”。在视力逐渐下降期间,她用残存的视力阅读了大量书籍,让她在精神世界里找到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也让她在之后的教学中有了更多的知识储备。2001年,刘芳完全看不清楚字后,就开始用mp3、收音机听书,在电脑上安装盲人软件来点读书籍,一年下来“看”完了20多本书。她最喜欢看“茅盾文学奖”系列丛书,“这一类书有很好的 会导向,是主流意识,看后让思想很正面。”刘芳说。

点燃心烛,照亮孩子成长路

2007年,36岁,正是事业上如日中天的年纪。拼尽最后一丝光亮,看到课本上大大的“语文”二字后,刘芳陷入了无尽的黑暗。

那一年,亲人、同事、朋友,每个人,都为她揪着心:三十几岁,是一个女人正美好的年轮,她的生活却陷入黑暗,事业也许就此搁浅。身边所有人都卷入无尽的担忧。

校领导找她谈话:你是不是应该考虑休息或病退?

“不。”刘芳的回答坚定,似乎是在向全世界宣告:绝不向命运低头。

面对10年前医生断言迟早要到来的“黑暗世界”,这位圆脸、小个子的农村中学女教师,点亮心中这盏灯,用炽热的心和乐观的态度继续工作。

“她是一个敬业、爱生、乐观的优秀教师。”

“我常常看着她走下来,一个人,走下楼梯,穿过走廊。还和以前一样活泼!”

“她还是那样的爱唱、爱笑、爱臭美。”

无论是领导、闺蜜,还是学校的普通清洁工,他们眼中的刘芳不仅没有随着黑暗消沉,反而成为那盏炙热的灯。

“新的语文教学篇目改了,眼睛看不到,始终会影响教学。”2008年,刘芳离开了她喜爱的语文老师岗位,接受学校安排,建立了校园心理咨询室,成为学生的心理辅导老师。在新的岗位,刘芳继续投入无比的热爱,发光发热。

在一般人看来,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是一项无关紧要的工作,刘芳却把这项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丢开语文课本,30多岁的刘芳重新“回炉”,学习了心理咨询师的课程。抛开心理咨询的传统,刘芳给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学生自己设计档案袋封面,把心里话装进去,“把思想、秘密装进去就好了,就放下了。”

如今,在刘芳的心理咨询室里,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封面各异的“成长记录袋”,有的学生毕业后拿走了,有的还留在心理咨询室里,几年来已经有了几百份。

“她就像我们的妈一样,听我们倾诉,给我们指引,像阳光一样包容我们。” 因为家庭困难,初二就辍学打工的胡鑫永远都忘不了刘芳。现在,胡鑫成为了一名挖掘机司机,但永远是多年前的小胡鑫。

“‘刘妈’,最近身体怎么样?你要照顾好自己。”时不时给刘芳打个电话成为了胡鑫的习惯,“你眼睛不好有什么事就叫我。”

“帮助每一位孩子走出心理的‘阴霾’,这是我最快乐的事情。”温馨的心理咨询室,成为了这群农村孩子最愿意说话的地方,也成为他们打开心窗的明灯。

“‘刘妈’,感谢命运中出现了您。”已经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袁凤梅忘不了读初三那年出现在她面前的刘妈。

父亲病逝,犹如晴天一击,让袁凤梅失去了方向。“我最难的时候,‘刘妈’始终陪在身边。她就是我生活中的那缕阳光。”

像对女儿一样的照顾和陪伴,给袁凤梅莫大的信心和力量,“你要相信女儿。”中考前袁凤梅对刘芳说,“你眼睛看不到了,还把我们教得这么好。我有什么理由学不好?”

她的善良、乐观与坚强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有个同事的女儿要做手术,血浆不够,她第一个 名献血。双腿残疾的学生求学困难,她用自己出书的钱为学生装上假肢。

这还不够,自从她的电话 码被公示以后,手机就成了心理热线。

“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思,还不如一死了之。”2009年,刘芳的手机收到这样一条陌生短信。

收到短信,她当即拨通对方电话。原来是一个在校的高中女生,因为一段错误的爱情要轻生。

“我看不见都可以做到,你也可以。方法总比困难多。”刘芳用她的经历和故事向女孩讲述了人生的价值和可能遇到的困难。

“刘芳老师给了我很多力量。”一个月以后女孩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她都认真地活,我们有什么理由随便放弃?”

打开心窗,在道德讲堂放光彩

“从光明走向黑暗的是我的眼睛,从黑暗重新走向光明的则是我的心灵。”刘芳在她的小说《石榴青青》自序中这样写道。

七年来,刘芳每个学期都要在白云区第三中学做50个以上的微型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她的咨询课很受欢迎,学生们常用鼓掌、尖叫和拍桌子等方式欢迎他,并亲切称她为“刘妈妈”。

为了配合学校的文化建设和德育教育,刘芳把多年不用的广播站建立了起来,亲自培养播音员,校园之声影响了一批批学生。她还培养了一群诗歌朗诵爱好者,经常带着他们参加校内外的比赛,获得了很多荣誉。

刘芳失明后仍坚持在岗,把心中的爱传播给学生的事迹被越来越多人知道。有人说她是“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有人说她是坚韧的“山菊花”。此后,她多次被邀请到别的学校和单位做道德讲堂和职业倦怠分析,她坚毅的性格感染着每一个健全的人。

2009年,刘芳在白云区机关做了第一次“道德讲堂”,题目是“爱岗敬业”。刘芳提前准备了一篇7000多字的稿子,内容主要是自己和学生们的故事: “第一次面对那么多人,还是会紧张,担心讲不好。”当天,台下坐满400余名机关干部,刘芳讲完,台下掌声雷动。“听说,很多男同志也流下了眼泪。”而那一场“道德讲堂”,也是刘芳唯一流泪的一次。她不想把不快乐带给别人,希望自己可以足够坚强。但那一次讲到自己失明的经历时,刘芳还是哭了。

“每次回家,我都会开灯。不是为了光明,而是为了温暖。”这是刘芳在乌当区供电所“道德讲堂”上的开场白。她总是针对不同的听众,讲不同的话。“第一次道德讲堂做完,全场很多人都留下了热泪。我想是不是我的讲话,真的触发到了人们的内心。我找到了一种价值。这么多人能够为我和我的学生们落泪,说明是一种需要。所以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如今,刘芳已经在“道德讲堂”做了180多次 告。

除了把热度传播给 会,她还在乡村青少年宫和学校开设了道德讲堂。她把跟她一起作 告的道德模范的感人故事讲给全校的学生们听,身边人、身边事,触动着每一个幼小的灵魂。

2008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在听了刘芳的故事后,深情地抱着她说道“谢谢你!”

面对众多的荣誉,刘芳把它们看成工作的肯定和动力,“农村教育还有很多的不足,也还需要我们继续去努力。”

现在,刘芳的心理咨询室除了每周二至四放学后开放外,节假日、寒暑假都向学生敞开大门。她还把自己的手机 码张贴出来,全年无休接受学生倾诉。

熟练掌握盲人软件后, 络成为她的新天地。她在自己的博客上,定期更新心理路程,也记录了她对 会和学校的思考。QQ成为她与学生倾听、分享、交流思想的新手段。

2011年间,她采访了白云区内十所学校的校长,从幼儿园到中学,她用倾听的方式完成了另外一份对教育的反思。

除了更多地去倾听、思考,从小爱唱爱跳的刘芳学习起了朗诵、画画,听起了每年的时装周流行趋势。

“勤牧于晨”是朋友送给她的一幅画,她特意挂在办公室显眼的地方,不断激励自己。

她还加入了道德模范志愿团,深入贵州贫困山村的学校,去帮助困难求学的孩子。用自己不多的小说出版费,资助了学校5个困难学生读完初三。

“刘芳给我们很多力量。”同事毛艳红说,“她都认真地活,热心公益,助人为乐,我们有什么理由随便过?”

“她对我好,以前有好东西给我,我都接着。后来她看不见了,我想就算我收入低,也不能总去拿一个盲人的东西,就没接。她慌了,用手在空中舞着找我,我看着不忍心啊。”学校清洁工马学忠说:“我在这扫了24年地,与刘芳相处的时间算是很长。她性格活泼开朗,我常常看着她走下来,一个人,走下楼梯,穿过走廊。还和以前一样活泼。”

爱的春风,温暖生命灿烂如花

扎根农村中学22年,刘芳用她的爱与乐观感染着每一个人,她也收获了来自亲人、同事和 会的关心和爱护。

1997年,妈妈被医生的一纸诊断书“判刑”时,儿子阿牛还是襁褓中的婴儿,一天天成长,母亲的眼睛却一天天模糊不清。

3岁时,阿牛就会说:“妈妈不抱,宝宝自己走。”

5岁时,还是小不点的阿牛就会牵着妈妈的手过斑马线。有车,他就说:“妈妈不要动。”可以过了,就喊:“妈妈快跑快跑快跑!”

“亲爱的阿牛,你的优点和长处,远远多于你的缺点和不足,你的顽皮可爱,你的聪明懂事,所有的人都看在眼里,只有妈妈是放在心里。”刘芳在后来给阿牛的信中深情地写道。

查资料、备课、板书,这是每位老师习以为常的事情。但从眼睛模糊不清开始,这都成为刘芳站在讲台上的“拦路虎”。

同事们成为了她的“贴身秘书”。每天上下班,总是少不了闺蜜、同事毛艳红的身影。每次吃饭、上课,办公室的同事都把她牵到讲台上,还把粉笔、黑板擦放在固定位置,这样她一伸手就能拿到。

在大家的帮助下,她知道了教学楼每层有多少级台阶,走多少步能到教室,拐几个弯能到学校食堂……又成为那个健步如飞、欢乐自信的刘芳老师。

丈夫常年在外打工,为了照顾视力越来越模糊的刘芳,上了年纪的母亲接过家里的“大权”。阿牛每次回家该准备什么好吃的?新家里该添置点什么?这些都是母亲“拍板”。

从此,在刘芳家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每天晚饭后一小时,刘芳家阳台的跑步机,她的专属锻炼时间。宁静的夜晚,铺着垫子的飘窗,刘芳的专属听书、写作时间。

在家人、同事的支持和鼓励下,刘芳用她的努力践行了“教师誓词”中不断学习、克服困难、教生育德、为人师表的诺言。

正因为这十年的准备,2007年,刘芳完全失去视觉,却迎来了生命绚烂地绽放。当黑暗终究笼罩下来,所有人为刘芳惋惜的时候,她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她没有因此倒下。

“只有做好眼前、做好当下,才能一步步走向远方!”刘芳对自己的生活坚定而自信,正如他在给阿牛十八岁生日的信中分享的关键词,“陪伴、珍惜、拼搏、心愿”。只有相互陪伴才能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美好,只有顽强拼搏,才能坚守永远不变的心愿。

说起自己的理想,刘芳希望可以多出几本书,而在失明后,她先后完成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17万字,一部28万字。其中,《石榴青青》已经出版。

“结婚时是玫瑰花开,生孩子时是太阳花开,想出去玩时是杜鹃花开。”刘芳喜欢花,失明前记住的花语和花的模样,如今仍然深深印在脑海。她的下一部小说叫《花开十年》,她说她已经想好了书的封面:“在以黑色为底封面上,绚丽地开出一朵红色向阳花。”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5年10月16日
下一篇 2015年10月1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