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今天继续连载UC逆袭的故事,这里附上全文,略长~
一位UC团队早期去印度的同学,至今忘不掉当年在印度吃过的冰淇淋。
“大约10卢比(人民币一块钱),就是那种玻璃杯子,里面都没洗干净,浮着一层渣沫,你都不知道是啥。”
客户在旁边盛情难却,思量了一下,她还是吃了。
代价是腹泻了一个礼拜,三年以后,印度客户再次遇见她的时候还记得,她“最爱”吃这个冰淇淋。
从吃,到住,到出行,在国内的小事儿,在这里都会被孤独放大。
所谓的高大上的国际化,其实就是这样的孤独而艰苦的旅程。
UC,也不例外。
【突破:从一个15岁小孩儿开始】
和早期的中国互联 一样,2010年左右的印度互联 也处于草莽年代,所以也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渠道去推广UC浏览器。唯一的渠道就是去和 站主们交谈,沟通,通过最原始的流量互换的方式,实现投放。
就是在这个过程中,UC积累起来了自己的第一批“好朋友”。
李述昊是UC负责流量渠道的推广经理,在印度的宣传片里,印度把自己称为“不可思议”的国家,但是真正让他感受到“不可思议”是在见到印度的开发者以后。
这位开发者显然还没有适应这种商业沟通,不停的摆弄着自己手里的咖啡,显得既兴奋,又有一些紧张。
“实在,完全没有商业气息。纯粹是爱好。”回忆起当时站在甘地机场的候机厅的场景,李述昊这么评价。
而见另一位开发者的过程,也让他印象深刻:“远远的就看见骑着摩托来了,结果一下车,发现是一个孩子。”
这名15岁的开发者,已经是一个小小的开发者 区的领袖了。因为这个小开发者自己写了一个脚本,让站长们把这个脚本嵌入自己的 站,客户就可以在上面充话费了,站长们则可以获得提成收益。
这个小开发者非常的腼腆,刚开始几乎不开口讲话,后来李述昊请他吃饭,席间才开始热络起来。
后来有一次在德里搞活动,这个小孩和一帮开发者,骑长途摩托来参加活动。
“那个时候,开发者对于UC的认可度就很高了。”李述昊说
图:印度IAMAI活动现场
就这样,UC联盟有了雏形,一个很小的分发平台诞生了,这个分发平台是全自动的数据化产品,站长们能够很轻松的就看到自己的转发,推广,流量等关键数据,很快就能算好站长们的收入,并且能准确无误的按时到账,在印地语中,老外们把联盟翻译成了工会,这也许能够更好的凸显UC联盟的价值。但就是这个曾经小小的平台,今天已经连接了无数印度站长们,让他们迈出了商业化第一步。
性能好,速度快,又能适应印度 络的特点,很快,UC在印度当地就突破了千万级用户。
UC从工具平台开始国际化,刚刚有了用户,就面临着新的挑战。
此时,国外浏览器也开始在印度大规模布局。
这些大公司,有钱,有资源,如何把UC的用户有效留存下来?这是生死存亡的问题。
【如何用一只小小的板球翘开印度市场?!】
答案就在路边:在印度斋普尔的公路边,大学生维伟卡(Vivek)一放假回家,就和他的小伙伴又开始了板球比赛。在这个被称为粉红之城的城市,板球是真正的零门槛运动,只要有空地,就可以玩。
正因如此,在印度,板球是如神一样存在的国民运动,全国有超过4亿板球球迷,维伟卡也是其中之一。
过去为了看印度板球超级联赛,维伟卡必须要待在家里看电视,而现在不管维伟卡走到哪里,都可以通过手机上的UC浏览器,迅速看到板球赛的比分情况,甚至连球队介绍,球员介绍,赛事预告等信息也能迅速了解。维伟卡说,这就是我用UC的原因。
但很快他们发现,快还不够。必须挖掘更深的需求,才能立于不败,这一仗,要从装机到留存,最后的目标是日活跃率的飞越。
印度人很喜欢在浏览器上面去访问关于板球的资讯。
“所以我们当时就想,浏览器怎么样去跟内容结合,后来我们在我们的导航页面上下了功夫,一方面就是跟本土的版权方合作,让用户可以在我们的浏览器直接导航过去,这是内容本地化的第一步。”
“我们去当地采购了一些板球器材啊,然后在线下也跟同学分享,板球应该是怎么样打,它的规则是怎么样的,让大家去更了解这个运动,好投入到这个业务中去。”产品经理们,也在培养自己的本地化体感。
有了板球资讯这个功能以后,刘军他们开始去德里大学调研,学生们说,因为板球的比赛时间长达数天,有的时候不方便在手机上操作,他们希望在首页上就能看到比分。很快,根据这个用户习惯刘军他们就把板球比赛的推送提上了日程,只需要在锁屏状态下轻轻一拉,就能看到板球比分情况了。
接下来,刘军和团队又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很多互动的东西,球员数据库能让球迷们实时掌握球员的个人资料,成为维伟卡与小伙伴的谈资,而粉丝页面更是让他们可以和心仪的球星互动。虽然这只是一个 区功能,但是在维伟卡看来,这样比单纯的赛事要有趣多了。
市场部门还签约了印度最有名的板球明星Yuvraj Singh。很快在印度板球超级联赛中,UC的日活就突破了千万。
“后来很多中国互联 企业出海,都是跟着我们这条路走的。”刘军说。板球资讯上线,不光收获了印度的用户,更重要的是,表现了UC的国际化姿态,尊重与融入。
经过两年的努力以后,UC浏览器终于拿下了印度市场的第一名,但是,这样的喜悦并没有维持多久。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如果UC要在商业价值上再一个台阶,必须要从 页分发进入应用分发这个领域。
那么就不可避免的要遇到一个终极Boss,美国的谷歌公司,这在互联 界几乎是一个无敌的代名词。
因为全世界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除了苹果,几乎都是谷歌开发的,在开发的时候谷歌就已经预装好了应用商店Googleplay。
下一战,实力悬殊。
【来面试的女孩,带着男朋友当保镖】
印度第一个办公室是在位于古尔冈的民宅里面,和其他很多中国企业出海浩浩荡荡一群人不一样的是,UC的第一次出海只有几个人。
但比起孤独来说,招聘成为了更艰难的问题。
一个几个房间的公寓,就成了他们的面试场地,几个条桌搭在客厅里,就是面试间加工作间。
看惯了欧美公司大气豪迈的印度人,惊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
招聘发出在 交 络之后,印度人看到地址是民宅又是一家中国公司,应者渺渺。
最后落实下来有两个人来参加面试。然而到了面试当天,一个人都没有来。
招聘本地员工的第一次努力,以失败告终。
而第二次则更加戏剧性,应聘者是一名女孩,看到地址是公寓以后,带上了自己的男朋友,全程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监视”面试官,最终这轮面试也无疾而终。
直到后来把面试安排在一次高规格的通讯会展上,才招到了第一名印籍员工。
但是,面试也并不顺利,语言这一关,就并不好过。北方的印度人,和南方的印度人的英语就不同,而印度人说的英语和中国人,又说得不同。“基本上一天就安排一两个面试。安排面试完了之后,几乎都会很难受,因为你要用力的去了解他。”仓老师说。
在其他跨国公司眼中,本地员工只要做好分内事就好了,所以长此以往,印籍员工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做事方式。
而UC在印度是创业型项目居多,希望发挥他们的主观创造力。
这样的改变其实也相当艰难。
后来,有驻印的同事回广州结婚,几个印度同事甚至不远万里,飞到广州来参加婚礼。
从广州到新德里大约5000公里,飞行时间不超过5个半小时,但是对于一家中国移动互联 企业的开拓者们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从宗教信仰到语言这种大命题,到食品食材这种小问题,不同的文化相遇给了这批年轻人刻骨铭心的体验。
【什么礼物最接地气?小摩托!】
有同学说:“梦想在于高度,轻易能做到的不是梦想。选 Google Play 作为高度去打,我们绝对是个充满梦想的团队。”
故事要从新德里满大街的摩托车开始说起。
9Apps刚刚在印度登陆的时候,要搞一些活动,奖品开始选了很多国内时兴的东西,都被否掉了。
最后,大家决定做一个最接地气的活动:送小摩托。没想到,活动反响非常的好。
这只是9Apps最早的活动之一,特点都是三个字:接地气。而不光是活动,9Apps的整个在印度的落地,都是围绕这三个字来的。
GP是依靠算法排序的,而在这样的情况,很多新的软件没有办法上到推荐的榜单的,9Apps就会根据印度市场,去做一些用户喜欢的排名调整,让印度用户用的非常的爽。
在新德里街头,智能手机的普及,让自拍成为了一道风景,而自拍软件,美图软件,迅速成为印度用户喜爱的焦点。
但对于印度市场来说,有一个独特性:印度绝大多数的手机,硬件差,版本低,存储容量小,GP推荐的美图软件都是性能强大,但是对于手机硬件要求也很高的美图软件。
9Apps则逆向思维,推荐了一些小而美的,功能并不那么强大,但是非常节约硬件资源的美图软件。
这一个小小的调整,让印度的自拍族们瞬间就对9Apps好感度提高了不止一点点…
史仓健是9Apps在印度的负责人,团队里的人都把他称为“仓老师”。
“如果真要说,就是三点,第一点背靠UC,第二点强大的产品能力,第三一以贯之的本地化。”仓老师说。
2015年春节刚过,史仓健接到了一封邮件,是谷歌中国区发的,希望与他聊一聊。
很快,谷歌亚太区,谷歌总部又纷纷发来邮件,都是希望请他介绍一下UC的应用分发工具9Apps的。
从09年国际大咖告诉何小鹏说中国没有世界级的互联 企业,到15年春节谷歌频发邮件了解情况。
短短6年间,UC这个中国互联 企业,已经让国际巨头紧张不已。
“在其他国家,谷歌的应用商店都是伴随着智能手机200%的增长,但是在印度,今年份额又跌了13%。”仓老师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