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关,是东至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万里长城中的重要关口之一。据记载,偏关段外长城被称为“二边”,是明成化二年(1466年)修建。东至老营柏杨岭(丫角山),西抵黄河绝岸老牛湾,再南者顺黄河东岸绝壁经偏关寺沟出境,入河曲县到达石梯溢口(河曲县巡镇石梯子村)。
在护城楼看偏关全景。
偏关,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村落。有着它独特的地域风貌和精神气韵。它就像一个倔强的老汉,终日守在黄河畔,看着涛涛河水,不知疲倦,不肯离去。偏关临河而生,依陡峭的山势而建,坐落在山坳之上,形不规整,貌却惊人。城墙起伏绵延,东半段在山腰之上,西半段在平垣之中。城里,一条古老的主大街,南北不过千余米,数条小巷像脉络似的伸展开来,又似一段强劲的树根,狠命的扎进黄土里,吸取着大地精华。在主大街一侧有三道街、二道街,一条比一条短窄,却一条比一条有历史,藏匿着百年的祖宅,等待世人来一睹荣光。
群山环抱中的偏关县楼宇林立。
守住宁静,看一世花开温暖冬日。
当曙光渐渐从地平线上升起,天空依旧睡眼朦胧,穿过羊肠小道,顺村民所指的地方前行。在这样一条条悠远历史的巷陌里,有着许多来自过去的蛩音。那些安静的古建筑,有的年代已不可考,就连住在里面的人都说不清这里的故事 ,但它们自己却了然一切,那些砖雕,那些门窗,都记录了曾经的岁月与辉煌。有的残留着上世纪60年代的气息,闪闪红星下描红大字写着“为人民服务”。有的建筑保留着明清时期的痕迹,传统的木质结构、单檐卷棚硬山顶,那雕花,那工艺,都是不可替代的传奇。
层叠的屋脊精妙绝伦。
与村民交流的张明弘老师。
张明弘老师说:“民国之前的古建筑最具代表的就是院门。作为一个庭院的门脸,更是极尽讲究,飞檐起脊,门当户对,雕花窗棂,应门照壁,守门神兽,无一不是最好的参照物。”每座古宅大体相似,却又各有千秋,无有雷同。尤其是那镶嵌着一排排铁钉和一对对铺首衔环的木门,神秘而又庄严。在偏关,我们拍了几十个古门脸,都不相同,每座门楣都是一件别致的艺术品,整体风格古扑庄重浑厚肃穆,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影壁是北方四合院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绝大部分为砖料砌成,其功能除了装饰之外,还蕴含着中国传统的风水学,给予了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的美好心愿,和祈求福星高照,家运昌盛的寄托。
曾经的辉煌,今日的荒废。
行仁义事
现在偏关城内大部分的房子是解放初期新建的,由于经济落后,房子只求能居即可。门框多为黄土夯成,有的是拆了城墙上的大砖所建,早已没了些许讲究,没有飞檐雕花,门当户对,铺首衔环。虽保留着古典式样,却毫无恢宏气质,整体简陋朴素。低墙矮门,有的连门板也省了,有的用木棍钉成,由门外看院内,一览无余。由于文革对传统化的破坏,很多人已经没有了传统的审美,房屋开始用红砖红瓦,院门更是没有原来的起脊,一边一个砖砌成的垛子,上面给一块水泥板,砖垛上贴一些瓷砖,造型简单呆滞,装饰华丽粗俗,传统的审美精神上的院门已经完全消失殆尽。
永远看不够也拍不够的各种古建筑题材。
曾经喧嚣的村落安静了 。
偏关的古城古墙古宅要么被斯意修复,要么任其坍塌,早已千疮百孔。没有人真正的去了解,去研究,去修复,去加固,去保护,去传承。所以,才把那些经历了几百年不倒的老房子推倒,以古村修缮的名义,在原址上依样画葫芦,用钢筋水泥灌注一个徒有其表,毫无古典审美意味的仿古四合院,美其名曰恢复传统。
古老而精致的门脸与那呆板的水泥房对比。
关楼均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建筑,青砖碧瓦,雕梁画栋,明柱斗拱,飞檐翘角。楼顶覆琉璃彩瓦,脊两端饰有螭吻。整个建筑宏伟壮观、结构精湛,布局严谨,工艺灵巧。门洞上方的砖嵌匾上斗大的“偏头关”三字赫然入目。浓浓的古色古香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登临关楼。塔梁新街宽阔漂亮,楼房耸立;商业一条街游人济济;宾河路车水马龙,繁华无比;文化广场华灯灿烂,流水潺潺;游艺大楼、绿色走廊、富丽堂皇;森林公园垂柳摇金,飞花点翠。
和众多古城一样,偏关城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猛烈抨击的场景,残破的古宅正在拆除,无数新楼房正在废墟上崛起,古城墙已经拆了大半,残存的一小部分也几乎湮没在市集中,一马平川的屋顶上,密密麻麻插满了烟囱,就像雨后春笋般生长的丛林。
被挟持在现代建筑群中的偏关城楼
文笔凌霄塔坐东朝西。据碑文记载:该塔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石砌塔基,平面呈八角形,塔身中空,正面辟券门,一层洞门上砖雕仿木檐,檐下有青石匾额浅浮雕“文笔凌霄”四字:每层均叠涩出檐,二层以上每层辟拱券窗四个,三层外壁砖雕八卦图案。圆形攒尖顶,上承黑色玻璃宝珠塔刹。登临塔端,极目远眺,可俯视关河半川,关城全貌。北可眺长城云烟,南可望涔苍峰,东可瞻目百里烽台,西可览黄河西乌素沙海。清代诗人陆刚诗云:“巍巍雁塔峙山巅,奎壁老腾映九天。沫泼黄河翻作浪,砚平紫塞润成天 。雨挥电雷龙蛇舞,晴点星辰蝌蚪悬。谁是兴酣摇五岳,巨灵神手落云烟”。
文笔凌霄塔
白衣殿,坐北朝南,现存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有天王殿、白衣殿,两侧建有东西配殿、耳殿。白衣殿为二层楼阁式建筑,面宽三间,单檐硬山顶,琉璃脊饰,琉璃瓦剪边,殿顶琉璃瓦组成“弥陀堂”三字。底层窑洞加木结构前檐,东西两侧各有砖碹耳窑两孔,上有木结构卷棚硬山顶楼阁两间。白衣殿前有古柏一株,天王殿前有古槐一株,庙外有古槐一株。天王殿前供奉弥勒佛,背供韦陀。白衣殿底层依次供奉:释迦摩尼、药师、弥陀佛等,正殿楼上供奉千手千眼观音。
白衣殿
云空禅寺,坐北朝南,位于崖石腰间,背靠悬崖石壁,三面群山环抱;山顶烽火墩台耸立,祥云飘绕。正殿内有悬塑。该寺山门为二层窑阁共建,底层为面阔7间青石窑洞、二层正中为面阔1间木结构楼阁一座,楼阁东现存青石窑洞2间。上院正大殿为面阔3间进深1间,殿外窑式窗棂门面、殿内木梁结构、瓦檐式层顶,正殿两旁均有洞窟式配殿,西为“观音洞”供奉观世音菩萨及十八罗汉;东两间洞阁内分别供奉着弥勒佛和关帝塑像。寺内石碑3通(不同年代重建碑2通),寺前戏台旧址上新建戏台一座。寺内补塑后的佛像依然栩栩如生、面部饱满。特别是正殿墙壁上、梁柱上幸存下的悬塑更具特色、巧夺天工。墙壁上悬塑的祥云莲花千姿百态、妙趣横生;梁柱上悬塑的佛像威武庄严、精致雄壮更胜一筹。
云空禅寺
文昌阁,位于偏关县新关镇中大居委会黄门洞,坐西朝东。是二层砖木楼阁式建筑,基座砖石砌,中方券洞。洞额书“盈兆”二字。现文昌阁已翻修旧如新。隔主大街对面就是中大街戏台。中大街戏台,坐北朝西,二层砖木结构,底层为砖石结构,面宽三间,为临街铺面。屋顶密梁式,上建戏台,面宽三间,单檐前卷棚歇山后硬山顶,六檩卷棚式构架,柱头科、平身科均为雕花斗拱,两次间有头雕雀替,台口前施木制栏杆。
文昌阁
张氏节孝坊,位于南寺街樊家巷中,坐西朝东。据牌坊匾额记载,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为旌表布政司经历樊蕴辉之妻张氏而建。明建宽一间,中设券门。上悬“巾帼完人”石匾一方,单檐歇山顶,檐下砖雕额枋、斗拱。两次楼看面石上雕有孔雀和凤凰,檐下仿木结构砖雕额枋、斗拱,坊后建单檐歇山式门庑。整体构建华美庄严肃穆,此牌坊为私人门楼,家族院落大门。
张氏节孝坊
万佛洞,分前后两院,前有山门面阔一间,两侧有钟、鼓二楼,山门正对面有正殿三间,东西各有配房三间、正殿东侧有司房为八海窑洞两间,正殿附阶东西山墙上各有砖券门洞一个,东侧可入西房,西侧可入后院。后院正中为万佛洞,是三间八海窑,砖石结构,内有残留万佛壁画,洞门前有柱基四个,为古镜式。此为抱厅残迹,前有月台,六踏台阶,洞东西各有耳窑一间,院东还配有八海摇两间,有松柏树两株,各栽东西。寺西有跨院一处,建筑物均已损坏,庞墟上可以判明,大门在院东南,座西向东,门外有八字照壁,院正面有窑洞二层各三孔,西侧有窑洞两间,上建楼阁两间,从楼窑往西,又有座西向东南楼阁上下各一间。寺内主体建筑为正殿,硬山顶,小木作结构,筒瓦、板瓦布顶,正脊上为横制灰色脊简,图案为合式莲花图案,骶吻为吞脊兽。猫头瓦当,草纹滴水。
万佛洞
偏关城西山护城楼,原名虎头墩。今天的护城楼,是按照明代城垣、边关军事要塞规则构建,结合地方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把原制中地平的护城楼,改换成了屹立在两层城台上雄伟壮丽的二层三重檐四滴水十字歇山顶的明代风格的高楼,气势恢宏,七彩斑斓,城楼耸秀。护城楼一层城台由青色仿古手工城砖筑砌。东脚下是一停车场。城台东南角,北伸九级台阶,两边石栏杆,石柱板雕松、竹子、兰、梅图案。护城楼里设有碑林、博物馆,展览着偏关厚重的历史文化,从远古到明清及近代,遗迹、图片、古籍、应有尽有。看完博物馆以后我们在护城楼下的停车场远望,关城在山脊上随形而变,依势而曲,构成一组结构别致、宏伟壮观的阶式院落。
护城楼
在偏关一行中认识了牛濡仁、顾全罗、张生荣、高金虎、秦在珍、李爱民、卢银柱等老师,为我们熟悉偏关带来了很多帮助,感受到了这里敦厚纯朴的民情。这里的人勤劳朴实,智慧大方,热情好客,既有中原人的开朗,又有蒙族人的豪爽。
花开而多彩,腐木又添青。
小吃:酸粥,是偏关人尽皆知的地方特色食品。相传,当年李自成起义大军进京路过偏关,老百姓皆大欢喜,家家户户泡米为大军士卒准备饭菜,谁知由于情况有变,大军临时改变路线,绕道而过,可老百姓泡的米太多,一时半活儿吃不完,放的时间长了就发了酸。由于那时候粮食并不充裕,老百姓舍不得扔掉酸了的米,就用发了酸的米煮成粥吃。谁知意外地发现这用发酸了的米煮的粥吃起来还挺不错。据说做法是把米放入特制酸汤内,在15度至20度的常温下浸泡4~8小时后捞出,然后就熬成了酸粥。这种酸粥能开胃健脾,护肤美容。
《偏关县志》载:“关民大半以养羊为职业”。偏关养羊具有悠久历史。草坡资源丰富,各种牧草齐全,适宜养羊,羊肉肥嫩,有大补温胃之功效。《本草拾遗》将其与人参相提并论,特别是用三髓汤熬制的羊杂碎,营养丰富,美味可口。 羊杂碎配料为:羊肉、羊肝、羊心、羊肺、羊肠、羊肚、三髓汤(羊脊髓、羊骨髓、羊脑髓)、羊油辣角、复合调料、香菜等。
碗托:此食品为偏关之独特食品,荞麦去皮后,磨成颗粒,当地名为荞麦生子。将荞麦生子手工捶成糊状,过细箩后,将糊状盛在碗里蒸熟,凉冷后切成细条,调醋、蒜、芝麻、黄瓜菜丝即可食用。凉碗托坚软件包可口,另有一番风味,夏天可消暑防热。民间自制食用。城里四季销卖,凡食之,赞不绝口。
偏关小吃腕托。
羊杂碎,由羊的头、蹄、血、肝、心、肠、肚、等混合烩制而成,故又名“羊杂烩”。羊杂碎,贵在羊杂碎杂、碎。不杂不碎,吃来没滋味。羊杂碎集羊内脏于一锅,形色繁多,肉质各异,味道酸辣兼宜,无腥不腻,汤鲜味美,入口生津,营养丰富,在气候偏冷的北方食用可御冷逐寒,食着往往半碗才下肚,便遍体生热,一碗吃完,则热汗淋漓。既经济实惠,又食用方便。
偏关名吃粉肠
在偏关,你可以寻访古宅,观赏古迹,感叹曾经的辉煌与时光的痕迹。可以踏足山河,欣赏高原风光,感受地域风情。也可以食一碗酸粥,品一下羊杂,去文笔塔,去万佛洞,去看那奔流而去的黄河水,去感受那时光里沉浮的黄土,一切,竟是如此的曼妙。
专栏作家:张明弘 更新时间:2016.01.04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