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 牛”还是“ 恐”? 络 交的便利让人们无需面对面,即可顺利畅聊;但与此同时,人们的现实 交能力也在 络 交的日趋发达中退化,不少年轻人甚至成为“ 恐”,沉溺于 聊中,逃避现实生活。
农历新年越来越近,或许,这将是一年间, 交软件使用最频繁的一段时间。
身处各方的亲朋好友,纷纷发来贺电,我们也各自回复,送上祝福。
络的便捷,持续改变着人们的 交方式。
最初的喜相逢,变成了打电话,再演化到发信息拜年。
线上 交,是面对面 交的一个极佳补充,能在很多时候,有效解决时间、空间、形式上的不便。
然而, 络越俎代庖地包办了过多 交场景,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逃避面对面的 交场景。
看看近10年来, 交恐惧症的搜索指数,基本处在均匀上升状态。在19、20、21年,还分别有几波持续较长的搜索高峰。
在光明日 一项 恐相关统计中,有明显 恐倾向的人,已经超过了62%。
这项调查中,完全不存在 恐问题的人,仅仅3%。
再看看身边真实的 交场景:
电话和见面,已经成为了线上沟通的备选方案。
许多 恐问题,都在随着 络的发展、发达而越发凸显。
络与线上 交,究竟是如何不断引发、放大 恐问题的?
我们要从 交意愿减弱、 交能力倒退这两个方面说起。
一、降低 交意愿
1. 络,提供了更好的自我展示
现在的你,还会把没有P过的自拍,发在朋友圈里吗?
即使会,手机相机的AI功能,也已经提前帮你做好了照片修饰的工作。
过去,人们想要提高魅力、改善形象,需要通过辛苦的健身、美容、化妆、整形。
而现在, 交辅助软件,可以轻松解决一切问题。
美图软件,可以让你皮肤洁白无暇、身材凹凸有致。
变声软件,可以让你嗓音富含魅力、甚至完全改变。
能够让自己看起来更好的机会,真的很难拒绝。几乎所有人的手机里,都少不了一两款修图软件。
即使在熟识已久的朋友面前,人们也愿意以更好的形象示人。
而利用软件拔高的外在形象,又会在现实中产生严重落差,导致人们害怕在现实 交中,展示真实的自我。
昨天刚发了靓丽的朋友圈,一想到今天脸色暗沉、眼睛浮肿、痘痘爆出、肚子圆润,又怎好轻轻松松地去与旧友相见?
2. 络,提供了更多的 交形式
随着 络以及各种产品的出现,线上的 交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
1)更丰富的互动形式
络游戏,让人们可以共同徜徉一段异界之旅; 络购物,让人们可以一起拼出占便宜的机会。
更多新颖的 交互动模式,被各个产品逐步开发出来,不断给人们创造新鲜感。
反观线下,很多人的真实 交却相对乏味。
吃饭、逛街、看电影,似乎就是大部分人,千篇一律的线下 交模式。
自然,也难免让人们觉得无聊。尤其在一些商业并不发达的城乡中。
2)更丰富的展示形式
借助 络 交产品,以分享为名进行展示,不针对固定目标,显得没有那么刻意。
可以用更委婉的方式,让别人了解到自己的优点,从而树立自己的形象。
如果这些优点,直接用口述的方式,当面说给某人听,则难免会有刻意炫耀的感觉。
朋友圈里,晒自己出入高档场所,没什么不妥。
而当面跟朋友说“我昨天又去哪哪哪了”,对方心理默默泛起一句:“装什么装”。
习惯了 络 交丰富的形式,人们也自然会对现实 交中的一些局限,感到不满和排斥。
3. 络,提供了更强的沟通赋能
1) 络 交存在“异步性”,人们不必立即做出回答
因此,在 络上,我们有更多时间,包装自己的行为:
调动大脑、寻找回忆、 上搜索、组织话语,每个人,都试图呈现更好的自己。也正因如此,现如今的 络聊天,才能更加精彩纷呈,令人愉悦。
但前提是,有充足的时间。
络上,几分钟一句回复,司空见惯。
现实中,几分钟默默无言,让人想死。
2) 络 交,还提供了诸多手段,大幅度提升一个人的沟通能力
而这些手段,在现实 交的场景中,是无法使用的。
这也使得“ 络上谈笑风生,面对面相顾无言”成为了困扰很多人的 交问题。
人们因此而逃避现实 交,也是有迹可循的。
3) 络 交产品,具有更高的容错性
很多 交产品,为了照顾人们的聊天体验,提供了便捷的容错功能。
比如:微信消息撤回。
而在线下,我们没有这样的机会。
一旦话说出口,往往覆水难收。
在一个 交产品的背后,有不知道多少产品、运营、研发,在夜以继日的奋斗,就为了提升你 交中的舒适感。
而现实 交中,没人为你的 交体验负责,除了你自己。
交产品,在时间和空间上,还具备先天的容错优势。
你跟一个人话不投机,可以随时中断。事后只要说,自己当时突然有事,就可以轻松化解尴尬。
但在现实中,你碍于面子,很难拥有这样的机会。
碰到不投机的人,或恰好聊天出现分歧时。说什么都尴尬,却还得硬着头皮尬聊,强撑到午饭结束,实在让很多人感到难受。
千般优点,让人们爱上 络 交,也让人们逃避现实 交。
这不仅是因为对比的存在,让人们在现实 交中加倍感受到焦虑。
更是因为,在享受 络 交的过程中,现实 交的能力,也在不断退化。
二、剥夺 交能力
1. 络,无法锻炼所有 交能力
线上 交,自然也是一种 交。
但可惜的是,面对面 交中,所需的一些技能,无法在线上得到锻炼。
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但所调动的能力,调动的大脑区域、神经,并不完全相同。
微信聊天,文字+表情,是最常见的信息载体。
但此表情非彼表情。即使发再多的微信表情,我们本身使用面部表情、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也并未有所进步。
我们都知道,人与人的交流中,话语内容仅仅是一小部分。
肢体语言(表情、动作)、声音特质(音调、音量、语速、音色),都占据了极为重要的比重。
但线上 交,最依赖的沟通方式,仍是文字交流。
无论是对自身肢体语言、声音的控制力,还是辨别他人“暗语言”的能力,甚至只是面对面时的自在感,在使用 交产品时,都很难得到锻炼。
2. 络,减少了 交的锻炼机会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重复,能够让行为形成自动化。
但相反的,长期不使用的能力,也会逐渐开始退化。这是人体为了减少生存耗能,将一些不常使用的神经搁置、封存、退化。
一个肌肉壮汉,如果很长时间不进行锻炼,肌肉会逐渐开始消退。
交能力也是如此,如果长时间得不到使用,“ 交肌肉”也是会退化的。
就像冬天的树木,暂时不需要光合作用,就把树叶都枯萎掉落,以节约能源,保证根系生存。
而 络 交,正在逐步减少我们的 交锻炼机会。
1) 络减少重 交
现如今,人们可以在微信上谈恋爱。从认识到确定恋爱关系的过程中,很可能只面对面接触短短几次。
也可以在钉钉上汇 工作、打卡、开会、请假。
甚至还可以沉迷于游戏、追剧,彻底避开与人的交集。
据eMarket 2021年统计,中国成年人平均每天看手机的时间,达3小时16分。
而对于很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这个平均数,远远不及他们每日真正的手机使用时长。
在 络大量分走真实 交时间的同时,人们在 交中得到锻炼的机会,自然逐日递减。
2) 络减少轻 交
更可怕的是,我们很多轻度 交的机会,也在被 络产品所剥夺。
我们使用 银管理账户,无需与银行柜员接触;人们可以不用亲身前往支部,就能在线上完成学习与组织生活;在淘宝上,从选购商品、下单,到快递柜取件,全程可以一句话不说、一个人不见,就完成整个购物流程;在美团上,只需要动动手指,热腾腾的饭菜就直接送到了门前。
这些行为,原本都需要与人接触,都会产生轻度的 交行为。
无论是点菜,咨询,还是讨价还价,退货,都必须通过面对面的表述去完成。
而现在,这些锻炼 交能力的小机会,已经被 络所大量夺走。
3. 络,形成了逃避的恶性循环
过去, 恐的人,为了生活、工作,多数时候也需要亲身投入 交中。
其中一部分人,经过 交的锻炼、收获 交的反馈, 恐问题得到改善。在心理学上,这也被称为暴露治疗。
但现如今,便捷的 络环境,给本就 恐的人,提供了偷懒的机会。
他们可以借助外卖、快递、微信、游戏,逃避对 交的焦虑和恐惧,无须暴露在阳光下。
疫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制约了人们的 交行为。但对于存在 交恐惧心理的人来说,却也成为了他们更加封闭自己的合理借口之一。
他们在 络上,围观着个别人的 交牛逼症,自己却只是躲在手机前刷视频。
这已经形成了 交恐惧的恶性循环。
即使是原本并不 恐的人,也在 络的庇佑下,开启恶性循环,走上 交能力退化的道路。
对于40、50岁的人来说,或许还好。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 交能力已经得到过锻炼。只要维持一定频率的面对面 交,还不至于严重退化。
但对于少年、青年,甚至是20、30岁的人, 交能力也仍在成长阶段。大量真实 交场景被 络代替,将会给他们的 交能力、 交意愿,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
据中国青年 2022年统计,有超过80%的大学生,自认为存在 恐问题。其中,有53.66%的人害怕在公共场合发言,有43.17%的人在寻求帮助时会羞怯,41.15%的人在陌生环境会感到不适,52.11%的人不喜欢身处 交场合,33.29%的人在路上碰到熟人会假装没看到,45.94%的人害怕与陌生人沟通。
在恶性循环的作用下,他们的 交能力、 交意愿,还可能受到进一步侵蚀。
三、别让工具,困住你原本强大的灵魂
各种便捷的 络工具,终究只是工具。
我们可以利用他们,让工作生活更加便捷。
但不能困于他们,从而失去了我们原本应该具备的能力。
科幻故事里,人们过度依赖机械,导致手脚退化的桥段,未来会出现吗?
我不知道。
但现在,部分人过度依赖 络,致使 恐成为常态,已成事实。
今年过年,你与朋友们,还会继续在 络上,用一句话来问候彼此吗?
#专栏作家#
墨饕,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 络营销人,心理咨询师。擅长消费者行为学、文字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等领域。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