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软件成“软肋”

眼下,工业互联 产业蓬勃兴起,有专家预测未来15年产业规模将超11万亿元。工业互联 产业机遇显而易见,但挑战也前所未有。

业内专家认为,工业互联 与消费互联 有四大区别:在技术架构上,消费互联 以计算机信息为核心,工业互联 以数据要素为核心;在技术要求上,消费互联 要求大容量、高迭代、一定的智能分析,工业互联 要求高可靠、低时延、极精准、强适配;在商业模式上,消费互联 是流量经济,工业互联 是价值经济;在应用场景上,消费互联 具有可复制性,工业互联 碎片化,不可复制。由此可见,工业互联 是一个全新的产业形态。

工业与互联 一旦相加,无疑会衍生并壮大诸多新兴产业。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器,这些硬件是显而易见可随之壮大的产业;平台类企业也是首先会迅速做大的产业。工业互联 平台类企业与消费互联 平台类企业最大的不同是不可能一家独大,不仅每个工业小门类都可能成就一个乃至多个平台,就是单拎出某一领域,也可能成就一个平台。目前,仅青岛就涌现出40多个工业垂直互联 平台。全国各类工业互联 平台正以倍速增长。

硬件需要以软件为灵魂,但软件在工业互联 领域却有大“软肋”――难以复制。以人工智能的视觉识别技术为例,应用在智能城市中以识别人和车辆为场景的技术,研发成功后就可以无限复制,成本可以无限摊薄。而应用到工业场景,因为不同行业的场景千差万别,复制起来极为困难,无疑将推高成本。同时,工业互联 高可靠、低时延、极精准、强适配的要求,也对软件研发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个“软肋”和这些要求,是软件在工业互联 领域大展拳脚的最大挑战。

但是,相比智能城市的市场空间,无疑工业互联 市场更加庞大,对软件行业来说,工业互联 领域将是其必争之地。谁抢得了先机,谁就会赢得市场主动权。软件行业必须摒弃急功近利、轻松赚钱的思想,扎扎实实做研发,凝神聚力补“软肋”,只有在技术上更加强大,甚至打破“难以复制”这个技术桎梏,才能在工业互联 产业的汹涌大潮中乘风破浪。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3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