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 梁福龙】2014年10月23日,全国战斗英雄、第三代主战坦克99式总设计师、“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独臂神师”祝榆生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大庆,阅兵式上首次公开露面的99式主战坦克,令世界瞩目。可主持设计这种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第三代坦克的总设计师——祝榆生的名字并不被人熟知。这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功勋人物之一,曾在CCTV《大家》节目中“惊鸿一瞥”的总师,本身就是一部传奇。
今天,央视新闻联播在头条《时代先锋》栏目 道祝榆生老先生,形容他“独臂总师”铸造传奇;新华 也刊文追忆老先生。
我军99式主战坦克
央视新闻联播头条:
【时代先锋】祝榆生:“独臂总师”铸造传奇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曾经对20多种战场武器进行过研制,在一次试验中被炸断右臂;他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全国战斗英雄,在66岁时临危受命,开始我国最新坦克装备的研制;他一生钟情于国防军工事业研究,直到96岁高龄辞世前,还在为我国坦克发展提供建议。他,就是我国第三代99式主战坦克的总设计师祝榆生。
这是1999年国庆阅兵的影像画面。在阅兵方阵中,首次亮相的我国99式三代主战坦克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工业基础薄弱、技术经验落后,能独立研发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第一款三代坦克,这在当时被很多人称为奇迹。这个奇迹的缔造者、总设计师祝榆生阅兵那天就坐在观礼台上。
1999年,99式主战坦克在国庆阅兵当中驶过天安门
光荣的背后,是祝榆生和他所带领的团队长达十几年的努力。1984年,中国第三代主战坦克正式立项。祝榆生接到这项任务时,面对的是这样的形势:当时,中国连二代坦克还没有彻底定型,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三代坦克的装备。整整两代水平的差距,要依靠三代坦克的研制来完成追赶,这几乎不可能。
祝榆生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一次迫击炮试射试验中,右臂被炸断。担任总设计师时,祝榆生已66岁。研制期间,祝老经常要夹着十几斤重的资料包奔波于各个试验场,由于没有右臂,行走时容易失去平衡跌倒。一次在试验场开会前,祝榆生又跌倒在楼梯上。没有告诉任何人,他自己爬了起来,赶到现场继续工作。等到研讨会结束,老人艰难地扶着桌沿,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
行走不方便,祝榆生也没有停下奔波的脚步。年逾花甲的独臂老人在火车的硬卧上爬上爬下,在荒滩野地的试验场一天跑几个来回,在高大的坦克上爬里爬外,这对祝榆生来说已是家常便饭。责任,就是这个老人心中最重要的事。为了能让三代坦克适应各种极端的作战环境,研制团队曾多次带着战车,冬季到中国最冷的地方,夏天则前往温度最高的试验场进行可靠性试验。而每次有这样的极端试验,祝榆生都会坚持和大家一起前往。
就是以这种身先士卒的拼命精神,历时近20年时间,祝榆生带领整个研发团队终于完成了三代主战坦克的全部研制任务。我国首款第三代主战坦克在火力、防护、光电对抗系统等技术都实现了自主研发,整体水平跻身先进行列,并成为中国陆军的王牌装备。
2014年10月23日,96岁的祝榆生老人因病去世。由于工作保密的原因,老人生前留下的影像资料很少。在三代坦克定型的那一天,总师团队全体在自己心爱的战车前照了一张照片,作为20年工作的最后留念。
在这张珍贵的照片里,设计总师团队的平均年龄已经接近70岁,年龄最大的,就是当时已经85岁高龄的祝榆生。这位独臂老人,就这样默默地用自己已经不再风华正茂的岁月,铸造了中国先进军事装备的传奇。
新闻联播头条【时代先锋】祝榆生:“独臂总师”铸造传奇
祝老走了,留给我们的遗产不但是主战坦克,更是一种比坦克装甲还强韧的精神力量。祝老这一代科学家,无论是不是搞两弹一星的,其实都有着和两弹元勋们相同的精神境界。他们凭借非凡的奉献热忱,在中国单薄的家底子上,在长期遭遇封锁的历史背景下,迅速缩小了中国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筑牢了国防安全和民族利益的基石。今天的中国比过去富裕,但高精尖技术还是买不来的,国防现代化不是光靠砸钱就能搞成的,我们依然需要传承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的那种人生境界、家国情怀。
新华 道:
一世赤子心 殷殷兵工情——追忆我军第三代主战坦克总设计师祝榆生
因炮弹试射失掉右臂,却不改对兵器工业的满腔热爱;66岁从零开始设计我国三代坦克,却比年轻人还具创新钻研的劲头;80高龄仍亲赴坦克实验一线,功成名就却最愿别人叫一声“老兵”……
谈起已经过世的我军第三代主战坦克总设计师祝榆生,无人不为之动容。一世赤子心,殷殷兵工情,这位国之栋梁把毕生献给党和兵器工业,他的信念、执着和精神也为人们点亮未来的路。
花甲之年重披战袍 攻坚99式三代主战坦克
1999年10月1日,首次公开露面的99式三代主战坦克组成方阵从天安门隆隆驶过,以比肩世界顶尖水平的科技含量震动中外。此时,担任三代坦克总设计师的祝榆生热泪盈眶。
坦克是陆军的主要装备之一。主战坦克的性能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兵种的战斗力,对国防安全至关重要。
1984年,99式三代主战坦克立项之初,国内第二代坦克还没有设计定型,美国的M1,德国的豹2等均已定型和装备,整整领先我国两代。任重道远,谁来担此重任,拉近与国外先进坦克几十年的差距?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邹家华将这个担子放在了祝榆生的肩上。而当时,先后历任兵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兵器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的祝榆生已66岁高龄。
祝榆生(右二)在工作中(资料照片)。新华 发
熟悉祝榆生的人都说,这和祝老对兵器的热爱分不开。20岁参加革命,他深入战斗一线,创造和改进20多种武器和战斗器材;30岁因炮弹爆炸失去右臂,却矢志不改,仍在战场实地摸索操作……
“别人退休就该享清福了,祝老却开始新的攻坚,而且越来越精彩。”原三代坦克副总师王哲荣说。
三代坦克实现80%创新性能问鼎世界
“祝老最让人敬佩之处在于确立了三代坦克的指导思想,使其成为我国第一个走向世界的先进坦克,使我国装甲兵有了新的杀手锏。”原三代坦克副总师傅宝玉如是说。
和外界的很多猜测不同,99式坦克在研制之初并没有某个固定的“假想敌”或者模仿对象。“一开始祝老就将目标定位能抗衡,甚至超越世界先进坦克。以当时的基础工业和科技水平,这个要求无疑非常高。”傅宝玉说。
比如主炮口径。“祝老认为,在火力、防护、机动三大性能中,一定要抢占火力的制高点,最终确定外界并不看好的125毫米口径,承载火药量大,也克服了药力较低的缺陷。”傅宝玉说。
走自力更生、自主研发、考虑实战需求的路子,设计出全新高性能的坦克,是祝榆生不变的追求。
“祝老桌上、床上堆满了书,每天除了睡觉,脑袋一直‘开机’,对各国的主战坦克技术了如指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201所原所长王天民说,“那时我们都怕上祝老的车,因为一上车他就会考我们各种新技术。”除了研制,在坦克完成定型进入实验阶段,古稀之年的祝老仍拖着独臂忍着颠簸奔赴荒野高山,在坦克上爬里爬外。由于没有右臂,行走时常失去平衡。这些年跌过的跟头,数都数不清。
99式坦克的创新超过80%,并且率先提出光电对抗系统等先进技术,以较轻的总量实现油耗降低,为以后改造升级留下空间。特别是主动防护技术的研制成功,在全球尚属首例,震惊四海。
“独臂总师”祝榆生
毕生献给兵工 不求一丝回
对工作,祝榆生置病残身体于不顾,却在科学研究中爆发着令人惊叹的能量。对自己,他节俭一生,淡泊名利。
一世功名是古今多少将帅的追求,作为三代坦克总师,祝榆生却默默地退到了聚光灯之外。他认为自己不够科学家的标准,谈不上有什么学术成就,不主张申 院士。
2003年,祝榆生被聘为兵器工业集团特聘科技带头人,每月补贴4000元。2005年集团授予他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一次性奖励20万元。可对于这些补贴、奖金,他都婉言谢绝。
“祝老走了,但他代表的‘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留了下来,以三代坦克研制为重要发展基础的中国兵器工业,正走向强军固疆的未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董事长尹家绪说。
以下是新华 2012年对祝榆生老先生的一篇 道:《从“独臂”英雄到传奇总师——记99式主战坦克总设计师祝榆生》
黄埔学生献身军工
细说起来,这位共和国兵工系统的总设计师,还是正经八本的黄埔军校学生。1937年,年仅19岁的祝榆生,考入了黄埔军校。当时,在国民党系统里,黄埔军人是“校长”蒋介石的嫡系。进入黄埔,相当于成为“天子门生”,前途无量。不少青年进入黄埔军校,便都加入国民党,去“校长”那里谋前途了。可祝榆生却不这么干。考黄埔军校,他是为了抗日。当了解到共产党八路军才是真心抗日的时候,祝榆生便毅然做出了决定。入学不久,他就转投八路军,几经辗转后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
1938年1月,祝榆生进入抗大学习军事,同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抗大后不久,他如愿以偿地被派往了抗日前线,成为八路军主力115师的一员。当时,与拥有飞机大炮的日本侵略者相比,八路军的武器还十分落后。祝榆生他们手中往往只有大刀和步枪。可他们凭着这些近乎原始的兵器,与敌人狭路相逢,舍命搏杀。
但是,不害怕战争,并不等于要无畏的牺牲。祝榆生的目光,转向了武器装备,从此为此奋斗一生。他曾回忆:“我就喜欢搞这个东西,那时候只要缴获敌人的武器,我就连看中文带日文,比照着手中的实物,反复对照操作,慢慢我就搞清楚了怎么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战斗之余,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祝榆生刻苦钻研军事技术,根据战斗需要创造和改进了20余种武器和战斗器材。不过,简陋艰苦的条件,依然让这个热血青年,付出了沉重代价。1948年1月,在一次迫击炮敌前试射中,为弄清试射失败的原因,30岁的祝榆生上前检查。结果炮弹爆炸,他失去了右臂。
人体失去部分功能,给祝榆生带来了种种不便。可这并没有动摇他参与战斗、总结战术、研发武器的决心。他默默忍受着痛苦的折磨,乐观前行,继续组织带领军事教员深入战场实地观察,结合部队实战经验进行军事理论研究。一方面,他作为军事教员,采取重点速成的方式培训了大批走上前线的军事干部;另一方面,他也在近乎痴迷地继续从事着武器的研究和改进工作。这为他后来进入中国军工领域从事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后来,当人问起“在战争年代,受伤的他想没想过会牺牲”时,他说:“我从来没有害怕过。”
退休专家勇当总师
解放后,祝榆生获得全国战斗英雄、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并得以进入中国兵工系统工作。可功勋,并不能让这位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的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幸免。祝榆生被扣上“白专”的帽子,下放后管理工具,还要受人监督。可祝榆生依然对制造兵器痴心不改。在那种环境下,他竟然借机虚心向工人师傅求教,愣是偷偷学习了加工工艺。祝榆生的钻研精神,可见一斑。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适应武器装备更新换代、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迫切需求,中央下达了重点装备项目——99式坦克的研制任务。谁有资格担任总设计师?谁有能力拉近和国外先进坦克相差几十年的差距?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邹家华看中了祝榆生。可此时祝老已66岁,退休在家。他会“出山”吗?
祝榆生用实际行动,做了回答。1984年夏天,北京槐树岭,祝榆生带领科研人员,悄然展开了一场鲜为人知的国防高科技攻坚战。从那时起,祝榆生家客厅的灯光就常常亮到深夜。他要么和科研人员研讨技术方案和技术难题,要么独自阅读大量国内外有关坦克的技术资料。年逾花甲的他,用超常的精力和毅力与时间赛跑。项目研制期间,他经常要夹着十几斤重的资料包,奔波于各个试验场地。
由于没有右臂,行走有时会失去平衡,祝榆生因此时常跌倒。这些年一共跌过多少跟头,他已经记不清了,头破血流也被他漠然处之。他拖着断臂,在出差的火车硬卧上爬上爬下;在荒滩野地的试验场一天跑十几个来回;在高大的坦克上钻进钻出。跌倒了,颤巍巍爬起来接着走。只要能走,就一定要亲自到试验现场。
祝榆生先生与99式坦克样车合影
1990年,祝榆生去包头协调有关技术问题。在路上,72岁的他重重地跌了一跤。老人坐在地上,半天都没爬起来。可随后,他不顾胸口的剧痛,如期赶到会议现场。几个小时的研讨会,他弓着背认真倾听意见,结束时却只能艰难地扶着桌沿,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了。随行人员赶忙把老人送进医院,这才祝榆生已摔断了3根肋骨。即使这样,他依然坚持听取三个研制单位的技术汇 。
凭着这种精神,祝榆生带领三代坦克研发团队,书写了中国兵工历史上一段辉煌篇章。1984年,三代坦克设计之初任务是“定型以后,跟先进的坦克能够相抗衡。”祝榆生的目标却更远:“抗衡只是打个平手。我非得把你打掉。” 从战争中走来的他,掷地有声。15年后,99坦克横空出世,其机动性与国外先进坦克相当,火力则更强,并且在世界坦克制造史上首次采用了主动防御系统等,使我国主战坦克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更重要的是,祝榆生的研发团队,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研发、体现中国特色、考虑实战需求的研制道路。99坦克中的新设计部件,占89.85%。火力、火控、传动、防护、光电对抗系统、新材料等方面的技术,都是首次自主开发研制。同时,他提出并实行了“系统取胜”的设计思想,以优化、匹配系统性能,有效地解决了三代坦克指标高、难度大与我国技术基础薄弱、部件储备缺乏之间的矛盾,解决了我们在材料、工艺、元器件、试验测试手段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问题。他还提倡并实践了“边投资、边收回,良性循环”的型 项目运营方式,使三代坦克的诸多关键技术、部件在整车定型前后广泛用于外贸和国内其他坦克或有关装备的改造上,实现了边投资、边研制、边应用、边收回,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代坦克的研制成功,实现了祝榆生提出的出硬件、出软件、出队伍三项任务。该项目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和国家发明一、二等奖3项、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5项和多项国家专利及科工委装备研制金奖。该项目培养了一批专业配套、系统领军、“老中青”相结合的技术骨干。他们中有工程院院士、兵器工业首席专家以及兵器工业集团科技带头人等。对此,居功至伟的祝榆生却总说:“三代坦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大家一起做的工作”。
军工元勋淡泊名利
面对99式坦克带来的荣誉,祝榆生总是不停地推卸功劳。作为三代坦克总师,他绝对有资格站在褒奖的浪尖。一世功名是古往今来多少人的追求,可他却像当初平静地接受任务时一样,默默地退到了聚光灯之外,不带走任何功名的负累。
在兵工系统,祝榆生酷爱钻研。他曾先后在解放军总高级步校工作、在哈军工读书、在炮兵工程学院任职。其间,他坚持听课、定期到图书馆查阅最新科技资料,主动向每一位有特长的教授请教。到兵器工业科学院工作后,主管兵器科研工作的祝榆生,更加注重学习。他利用工作之余,自学了系统工程理论、运筹学等新学科知识,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各类新技术,把握世界常规兵器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博览群书、博采众长,祝榆生成为具备多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较为全方位地掌握了常规兵器各武器系统的知识和技术。可是,他却认为自己不够科学家的标准,没有专门搞过学术研究,所以谈不上有什么学术成就。
2003年,祝榆生被聘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特聘科技带头人”,每月补贴4000元;2005年,他又被授予“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于这些补贴、奖金,祝榆生都婉言谢绝。担任三代坦克总师时,他手里掌握着近亿元科研经费拨款的财政大权,却在一个简易楼房里办公。用了十几年的办公室,直到1998年他才勉强同意安装了一个噪音很大的窗式空调。上级单位多次提出给祝榆生调换住房,他仍坚持住在20世纪60年代修建的砖瓦楼里。屋内是水泥地面和白粉刷过的墙壁,没有任何时尚的装修。
建党90周年前夕,当得知组织上要评他为优秀共产党员时,他写了一封信给党组,真诚地向组织恳请:“我从1938年10月入党以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名党员应该做的事,不值得宣传。比起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友们,我做的还很不够,他们比我做的更好,应该多宣传他们。我恳请集团公司党组不要评我为优秀共产党员,应该多宣传那些在本职岗位上做出贡献的党员,他们比我更值得宣传,更有教育意义……”当《大家》节目主持人问祝榆生,一手带出一批院士、首席专家的他,为何自己却不是院士时,他回答:“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
观察者 综合新闻联播、新华 道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