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偷窥”乱象,越看清越心惊

□ 蒋璟璟

近日,据民众反映,自己的手机升级系统后,增加了App隐私记录功能,这项功能可以记录手机上安装的App访问个人信息的过程。使用几天后他发现,自己手机上安装的很多App存在频繁自启动,访问、读取手机信息的现象。其中一款移动教学软件十几分钟访问手机照片和文件近25000次;另一款办公软件一小时内尝试自启动近7000次,并不停读取通讯录。(央视)

频繁后台自启动、过度读取收集用户数据,手机App的“偷窥癖”渐有变本加厉之势。应该说,此类现象由来已久,而近年来随着 会各界对之投诸更多关注,有关情况较之以往得到更充分的曝光。此前,工信部数次公布的“黑榜”中,不少知名企业的头部App榜上有名,让不少人大跌眼镜;而最近,得益于相关“系统侦测”工具的加持,用户终于可以对App的窥私之甚有了一个直观具象的感知。只可惜,越是看清现实,越是触目惊心。

明面上“卖服务”,暗地里“卖数据”;名曰用户画像,实则围猎用户……不少App,如今都是明线暗线两条“生意线”,在本职功能之外,它们其实还是一个个潜伏的用户监视器、信息搜集器。

众所周知,App热衷收集用户信息,为的是精准营销。收集浏览记录、搜索记录还不算,更有走火入魔者暗暗监听,通过语音识别、语义分析等手段萃取“有用信息”,继而有选择性推送商品广告——这套商业模式貌似高大上,但因其侵犯了用户的私域私权,构成了对人格尊严和安全感的根本性威胁,往往更多只是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一言以蔽之,打击App搜集隐私之乱,“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立法必须尽快跟上,而执法环节则必须由虚而实、由宽而严、由粗而细。让手机用户信息不裸奔,大数据时代,各方有义务建构起与现实相适配的安全解决方案。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 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 料微信关注:ihxdsb, 料QQ:3386405712】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5月5日
下一篇 2020年5月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