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北京晨 》 道了一则发生在律师张新年和北京移动之间的纠纷。张新年称,去年7月22日凌晨自己的手机 一分钟内被刷走2000M流量,他因此对中国移动的流量计费系统产生了质疑,并将中国移动和北京移动告上了法庭。
近日,这起诉讼案件的结果终于水落石出。北京东城法院审理认为,北京移动在2015年7月22日0时12分至13分,曾向张新年发送多条流量提醒短信,但提醒存在时间倒叙、流量总额不一致、流量总量倒叙的情形,由此可见中国移动北京公司的短信提醒功能存在瑕疵。
另一方面,查明事实显示中国移动北京公司使用的流量计费系统,是经过工信部批准的正规厂商生产的设备,虽张新年称计费系统有误,但未举证予以证明,故法院对原告相应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因此,法院最后给出的一审判决结果是:北京移动应免除张新年491.24元的手机欠款,同时驳回了张新年的其他诉讼请求。
日前,有媒体针对这一事件进行了 道,引发了 友的广泛讨论。大部分 友表示对此案的审判结果不理解,也有部分人提到了一个名词:“流量盗刷软件”。
分析人士表示,软件盗刷可能是流量“偷跑”的最大罪魁祸首,因此原因发生的流量被盗事件近年来可以说层出不穷。
事实上,不久前山东青岛的一位迟女士就遭遇了比张新年更不可思议的事情。今年3月25日,迟女士的手机突然欠费停机,连续交了两次话费后仍然被限制呼叫,随后收到运营商的客服短信显示:“您当前话费合计为7164.37元。”迟女士联系客服后得知其中7106.27元为;流量费。
如此“天价”的流量费令迟女士傻眼了,与客服沟通后,运营商提醒迟女士可能是手机软件在后台“偷”走了流量。后来,7000多元的欠费也已返还给迟女士。
据媒体调查 道,手机流量“被盗”涉及多方,其中恶意应用程序夹带的木马盗刷流量最为猖狂。
援引中国移动资深工程师汪先生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介绍:“从运营商后台监控的数据来看,流量盗刷基本多是一些非正常应用导致的。除此之外,就主要是客户对流量使用不当。”
业内人士表示,运营商作为渠道商,在用户的流量使用情况出现异常时的确应该及时提醒;广大用户在使用手机流量时也要关注自己的使用情况,在发现流量使用过快时,应及时检查自己的手机软件是否感染病毒,避免出现因流量使用过度而出现欠费停机的情况。
如果出了事再去找运营商的麻烦,你这面是兴冲冲气哄哄的,可是流量的确是花出去了,那么运营商究竟是不是“应该”给你返还话费呢?人家可能很尴尬的嘛。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