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平时生活中或者更多的是关注家庭暴力,打架等这些暴力行为,但对于软暴力,又了解多少?是接受,还是拒绝呢?
上对于软暴力的解释是:一切区别于肢体暴力造成伤害他人的行为,都可以算作“软暴力”。这种暴力还有一个更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它潜在的危害常常被忽视,甚至有时候会被界定为一种 “习惯”。
但是,对于一些生活中的小行为,也可以归为软暴力。如打车软件,微信的使用,等等。怎么说呢?
用打车软件说一下。自从滴滴这类新的打车平台上线以来, 之前各家打车平台激烈竞争,优惠券很多,在不需要很赶时间时,也会尝鲜的的打一两次,或真的在偏远的地方等不到车时也只能叫滴滴车了。 但个人用这些软件用来打车的次数真的不多。原因,一来,在广州这城市打车难是事实,但个人出行需要用车时,也可以很容易的打到车;二来要等,真的不是很想接受,个人还是习惯在路边握手即停的好感觉;三嘛,就是穷打不起车。诚然, 络打车平台对于出行方式的影响有很多的讨论。这里用另外的角度看这个 络打车。
各大一线城市,对于熟悉的广州来看,对于出租车的监管是很严格的,对于出租车司机的服务的要求也是很高的。路政经常会上路去执法,甚至会以一些极致的手法去监管。目的也是对出租车行业的严格管理,毕竟出租车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嘛。 以前,乘客对于司机的要求是很高的,例如不能搭载,不能抽烟,不能打电话接电话,不能不熟悉道路。有一些出租车司机不认识道路要求乘客带路或用导航的话,一些乘客甚至以此来投诉司机。但是 络打车平台出现后,基本能见到的司机,都会用手机去导航,用了之后,乘客也不会再有意见,反而认为更加安全。在车上不时的看手机接单,也没人关注了,没人说司机违反交通规则了。
其实很多司机也刚开始也愿意用这些打车软件的,但是没办法啊,大家都用,自己也要用。这就是一种软件暴力了。乘客也是,个个人都用软件打车,不用的话打不到车,好吧,我也用。其实这种软暴力,也让人很难受的。逼得很多人,包括很多老人都要用,不用的话,就司机拉不到客,乘客打不到车。这就被软件暴力的“用户养成”。
再如,微信。用的人是很多很多了。以前是用来替代QQ,用来聊天,现在4G 络,WIFI的普及,流量,速度都不成问题了,然后人们就用微信来打电话,视频通话,甚至在某种情况度上打电话。并且,购物可以用微信支付,过年过节,可以用来给亲戚、朋友发红包。如果你没一个智能手机,没有一个微信,真的等于与 会脱节了。不用也不行,这也算是被软件暴力的“用户养成”。
软件的软暴力,接受,还是拒绝,见仁见智吧。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