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年逝世三周年:未竟事业取得重要进展

吉林大学“黄大年班”学生向黄大年雕塑敬献鲜花。 张瑶 摄

吉林大学“黄大年班”学生向黄大年雕塑敬献鲜花。 张瑶 摄

当天,黄大年生前就职的吉林大学在其逝世三周年来临之际,举办了“地质宫·不灭的灯光 黄大年精神传承座谈会”,以此缅怀和纪念这位秉承科技 国理想的科学家。

2017年1月8日,年仅58岁的黄大年因病逝世。这位海归科学家从英国归国的7年间,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

吉林大学举办“地质宫·不灭的灯光 黄大年精神传承座谈会”,以此缅怀和纪念这位秉承科技 国理想的科学家。 张瑶 摄

当天,对于黄大年的未竟事业,黄大年团队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团队三年来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即重载荷物探专用无人机、航空重力梯度仪和深部地球探测装备与软件。

在重载荷物探专用无人机方面,于平表示,无人机载荷已经从最初的几十公斤提升到了150公斤左右,这个载荷对于地球物理勘探搭载平台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此外,她还透露,团队“十三五”阶段的目标是实现载荷200公斤。

在重力梯度仪方面,于平说,原理样机已经研发完毕,机载测试性能达标,不过探测精度虽有大幅提升,但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在应用领域仍有局限,还需要持续不断攻关。

于平坦言,这项工作既是荣誉,也是压力,更是挑战。黄大年老师的未竟事业是他在国外十几年学习的高度凝练,对团队的每个成员来说都是全新的领域,因此,每个人都秉承着大年老师的精神不断学习,力争把它推到更高的层次。

参加当天座谈会的既有黄大年生前好友、同事和弟子,也有与他素未谋面的“黄大年班”的学生,他们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这位科学家对自己的影响。

时至今日,黄大年逝世已近三周年。与会人士表示,吉林大学地质宫的灯再也无法被黄大年亲手点亮,但他却为这里留下了“不灭的灯光”,不断照亮后来者的路。(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1月4日
下一篇 2020年1月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