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辛姓已经传到了二十三世“珍”字辈,虽然传统的村庄已在1998年时消失,但老辛家庄人仍然记得,童年的山水,当年的趣事。
东北山顶的碾台子和老鸹炕都是孩童们的乐园。尤其是老鸹炕,名字虽然并不高端,但给村民带来乐趣无限。在辛家庄和丁家庄中间有条小河,河的东侧有“先辈用石块、石条建筑的人工河堤,高处落差3米之多,每逢雨季来临,上游之水流经于此,形成一不大不小的瀑布,颇为壮观,瀑布落点回转北岸边,有一天然花岗石,依堤岸半露卧,其顶面斜平,宛如一炕”。据村里的老人讲,老鸹们吃饱喝足以后,往往聚集于此避寒过夜,因此得名。就在这个天然大炕上,村里的孩童坐卧在一起,讲故事,过家家,捉迷藏,好不快活。旧村改造后,这里成为香港花园湾仔区。
洗海澡对于辛家庄的村民来说,条件得天独厚,因为这里拥有被作家苏雪林一度称赞的燕儿岛浴场,风景秀美,海湾宁静。上世纪30年代,国立山大把植物试验场建在燕儿岛,不少学子来到这里,守护植物,晚间举行篝火晚会,不时地,会到大海中徜徉,如今的奥帆基地正延续着燕儿岛的风情。
来到辛家庄后,辛氏族人先是开垦土地,后也靠打鱼为生,让村民们怀念的是鲍鱼岛上的美味。鲍鱼岛“位于村庄西南一公里处(现澳门路头)沿海岸线150米外一海礁,因盛产野生鲍鱼而得名鲍鱼岛。所产鲍鱼肉厚味美,属餐中佳肴,驰名岛城”。每逢退大潮后,村民们一拥而上,鲍鱼、海参、海胆、石花菜……个个都是满载而归。
早期村里生活贫穷,孩子们不是帮家里干活就是在山间、海边玩耍,读书识字对他们来说颇为遥远。直到清朝时期,村里也没有正规的学校,“一般以私塾教育为主,根据家境情况,有去外村上私塾的,有请老师到家教学的,但接受教育者只是极少数人”。1898年,德国人在浮山所开办了一处德语专修班,辛家庄和丁家庄加起来,只有三人得到了学习的机会:“辛家庄有辛毓瑶、辛毓川,丁家庄的丁立本参加了学习”。
1914年,一战爆发,日本侵略者寻找借口与德国宣战,取而代之侵占青岛。第二年三月,日军宣布恢复德占时期的26所蒙养学堂,改称公学堂,并渐次在台西镇等地推行,辛家庄就设有一处,学制五年,含初级和高级小学教育。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这些学校全部改为公立小学校。让辛兆泉印象深刻的小学建于1933年,那一年,市政府 召大村庄建新校舍,辛家庄有了第一所正规学校,校址设在村北小山(工人疗养院处),1935年启用(存在了20年的时间),带檐廊的四合院里传来朗朗读书声,周边辛家庄、丁家庄、大尧、逍遥村的适龄儿童有了学习的机会。此后,辛姓人在各行各业展露头角,与当年的教育不无关系。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