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所创立的一种甘温益气、生阳散火的治疗大法,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就有“劳者温之”“损者温之”之说
1.何为气虚发热
气虚发热当属中医学“内伤发热”范畴,《医学心悟·火字解》言“贼可驱而不可留,子可养而不可害”,说明了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的区别。气虚发热由李东垣提出,其创立阴火论阐释气虚发热的本质。李东垣认为,人体中有阳火,亦有阴火与其对应,阴火与元气相互对立制约,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元气充足,环行于体内,阴火降敛,两相为安。若元气不足,阴火则亢盛为害,正所谓“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李东垣所谓“阴火”是指因饮食劳倦、情志失调等损伤元气所产生的内伤之火,而元气的充足则有赖于脾胃的充养。脾胃为后天之本,元气滋生之源,正如其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所言,“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由此可见,脾胃内伤是阴火产生的关键,“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脾胃位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气虚,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气机阻滞于中焦,阳气郁而不得泄,继而出现火热病证,即通常所谓的内伤热中证。因此,气虚发热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脾胃气虚造成元气不足,无以制约阴火,阴火亢盛为害;另一方面是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气机郁滞而生内热。
2.治以甘温除热
对此,李东垣提出“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确立了温补脾胃、升阳散火的甘温除热法及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李东垣提出甘温可以除大热,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说“今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又在《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中云:“内伤不足之病,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自愈。”李东垣创制补中益气汤,方中用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等补脾胃元气,升麻、柴胡助脾胃之气升发,脾胃气足,清升浊降,则虚热自除。
3.不止于此
仲景治疗“虚劳里急”之小建中汤也是甘温除热的代表,其主治有“ 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之热象。张景岳认为,“补中益气汤虽曰为助阳也,非发汗也,然实有不散而散之意”,提出甘温除热不仅可泛治劳倦内伤发热之证,对气虚兼外感之发热证也适宜。由此可见,“甘温除热”法对于临床治疗发热提供了另一种分析思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