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贺平
Nora Kottmann and Cornelia Reiher eds., Studying Japan: Handbook of Research Designs, Fieldwork and Methods, Baden-Baden: Nomos, 2020
Theodore C. Bestor, Patricia G. Steinhoff, and Victoria Lyon Bestor eds., Doing Fieldwork in Japa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3
标题中的这个问题至少可以分拆成两半。其一,在日本研究的方法、路径、技巧等方面,有没有相应的指南、手册和规范?其二,如果有,这些“宝典”又是否管用,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照方抓药、按图索骥?
近年来,国内关于 会科学方法论的著作陆续问世,李连江的《不发表 就出局》、项飙的《把自己作为方法》、黄宗智的《实践 会科学研究指南》、刘军强的《写作是门手艺》都是其中的代表。类似的方法论译著更是为数众多。在美国研究等区域和国别研究中,也不乏相关的方法论编著和译著。那么,在日本研究中,是否存在类似的作品可供指点迷津?
在《美国的日本研究史:基础资料与文献汇编》一文中,我们曾对相关文献做了初步的梳理,主要涉及研究综述、调查 告、图书名录等资料性成果。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日本研究主要大学图书馆编著的不少文献指南中,也往往包含对基础研究方法的简介。这些指南大多问世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甚至更早。令人唏嘘或庆幸的是,仅仅二十多年之后,书中提到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在今天读来已有恍若隔世之感。在互联 时代,随着电脑技术日新月异,原先作为研究基本功的图书馆卡片查找、输入法切换等技巧现在已基本不再适用。当然,这些资料查找的工具性书籍也在更新换代,不乏最新的作品。此外,在不少欧美大学的日本研究基础课程中,研究规范也往往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此向年轻学子介绍日本研究,特别是赴日开展研究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目力所及,欧美学界关于日本研究方法论的著作中,有两本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是西奥多·贝斯特(Theodore C. Bester)等三位学者主编的《在日本做田野》(Doing Fieldwork in Japan),二是诺拉·科特曼(Nora Kottmann)和科妮莉亚·瑞尔(Cornelia Reiher)主编的《研究日本:研究设计、田野调查和方法手册》(Studying Japan: Handbook of Research Designs, Fieldwork and Methods)。以下分别评述,重点引介最新出版的后者。
《在日本做田野》
对于日本研究学者,特别是其中的中国学者而言,本书的意义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二,从方法论的角度“还原”名著,以“反向工程”的方式,做深入的案例解析。方法论的手册和指南常常被比喻为“菜谱”,诸如“盐适量、糖少许”的建议往往被批评难以实操,如非反复实践、自我摸索,光读“菜谱”永远都是纸上谈兵。这恐怕也是事实。但动态的“菜谱”,就像大量美食节目一样,既要明确告知煎炒蒸煮的诸多技术性要素,也每每需要生动呈现一道道佳肴的制作过程。在这个意义上,类似本书的方法论指南好比导演见面会,又或是叫座大片的制作记录和幕后花絮,使读者仿佛置身片场或舞台的后台(君不见豆瓣、IMDB上不少制作纪录片的评分甚至高于原片)。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中国国内也有类似的著作。例如高柏的《西方 会科学理论与日本研究:清华大学日本研究中心高级培训班讲习录》( 会科学文献出版 ,2013年)中就对本人的两部力作《日本经济的悖论:繁荣与停滞的制度性根源》(刘耳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和《经济意识形态与日本产业政策:1931-1965年的发展主义》(安佳译,上海人民出版 ,2008年)的研究经验作了很好的阐释。两者结合阅读,也有类似的功效。
《研究日本:研究设计、田野调查和方法手册》
该书出版后被广泛宣传为“在对日本的 会科学研究中,第一部关于定性方法、研究设计和田野调查的综合指南”。“德国日本研究所”也自信满满地将其称为“日本研究方法论的第一部综合基础指南”。
全书内容极为丰富,虽篇幅宏大,但丝毫不显得凌乱和臃肿。不揣冒昧,试将各章的标题移译如下,其核心内容也可一目了然:
第1章如何开始研究:日本研究的多样性(Roger Goodman)
第2章如何提问:研究问题(Gabriele Vogt)
第3章如何组织研究:研究设计(Kaori Okano)
第4章如何确认相关的学术争论:文献综述(Urs Matthias Zachmann)
第5章如何收集数据:定性 会科学简介(Akiko Yoshida)
第6章如何做田野调查:在日本内外研究日本(Levi McLaughlin)
第7章如何对人访谈:定性访谈(Nora Kottmann and Cornelia Reiher)
第8章如何观察他人和环境:参与式观察(Christian Tagsold and Katrin Ullmann)
第9章如何获取书面和虚拟资料:档案馆、图书馆与数据库(Theresia Berenike Peucker, Katja Schmidtpott and Cosima Wagner)
第10章如何整合不同方法:混合方法设计(Carola Hommerich and Nora Kottmann)
第11章如何分析数据:对定性 会科学研究中数据分析方法的简介(David Chiavacci)
第12章如何了解数据的意义:编码与理论化(Caitlin Meagher)
第13章如何使文本系统化:定性的内容分析与框架分析(Celeste L. Arrington)
第14章如何理解话语:定性话语分析(Andreas Eder-Ramsauer and Cornelia Reiher)
第15章如何收尾:在压力重重的世界中写作(Chris McMorran)
第16章如何开展可靠和公正的研究:好的研究实践(Cornelia Reiher and Cosima Wagner)
第17章如何呈现结果:发言与出版(James Farrer and Gracia Liu-Farrer)
从目录可以看出,全书的重点在于定性 会科学方法,主要的目标读者则是日本研究的博士生和年轻学者。在前言中,该书的项目组织方坦言,无意将其变成一部“日本研究的圣经”,但希望能够成为日本研究的“烹饪指南”(第13页)。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可以说这一目标已完美实现。
除了结构完整、议题全面、阐释清晰、资料翔实等特色之外,该书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的特点。
第二,偏重定性研究,强调混合方法多管齐下。作为区域和国别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研究即便在美国也未必与其他 会科学一样强调定量研究。但在日本研究中,相比其他国家的学者,美国学者更为重视定量研究方法或许也是不争的事实。部分由于上述第一点的特点,本书从始至终都以定性研究为重点,在此基础上强调“三角互证”等混合方法和“多方法研究”(MMR)路径,并简要涉及若干定量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具体而言,全书的主线或曰共性的问题意识在于以下四点:其一,对日研究(research on Japan)和在日研究(research in Japan)分别具有怎样的特殊性?其二,跨国牵连(transnational entanglements)如何改变了日本研究?其三,技术创新如何促进了日本研究,又带来了哪些挑战?其四,日本研究中的伦理影响何在?(第19页)。从这些问题意识出发,各章中提示最多的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定性访谈、观察式研究和文献研究,这些方法也构成了本书的焦点(第132页)。考虑到中国日本研究的传统和优势,本书的这一取径或许更符合中国学者的研究风格,既能在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提供一定的新鲜感或差异性,又不至于形成鸡同鸭讲、难以对话的窘境。
第三,在突出学科研究“普遍性”的同时,不忘日本研究的“特殊性”。无论是各章正文的阐释,还是延伸阅读和参考文献书目的挑选,本书都注重首先在 会科学和区域研究的整体背景下展开介绍,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日本研究所蕴含的特殊之处。
在日本学界,近年来也出版了若干关于日本研究的方法论简介(如野本京子、坂本惠、東京外国語大学国際日本研究センター 編集『日本をたどりなおす29の方法:国際日本研究入門』、東京:東京外国語大学出版会、2016年;ガイタニディス?ヤニス、小林聡子、吉野文編集『クリティカル日本学――協働学習を通して「日本」のステレオタイプを学びほぐす』、東京:明石書店、2020年),但限于篇幅和深度,大多只对日本研究中的主要学科或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日本问题”做了初步的罗列,基本仍停留在“教养教材”和“基础入门”的层次。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