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资讯】享受好声音当然要有好的音源,“被骗了的耳朵”系列从动笔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带给大家音源方面的一些小知识,前两篇(《被骗了的耳朵?国内音乐会员竟有假无损》和《被骗了的耳朵②国外音乐 站水平如何?》)分别为大家分析了国内国外流媒体音乐的一些情况,包括音源的质量到价格都有相应的介绍。
而今天,来到“被骗了的耳朵”系列的第三篇,我们将向更高质量的无损——高解析度音频进行探讨。 依照惯例,开篇先给大家思考三个问题:高解析度音频究竟是什么?如今的高解析度音频究竟是什么水平?高解析度音频真的有效果么?
看文章之前,还是那句,如果你觉得无损都没有必要的话,这篇文章可以跳过不看了。另外,笔者不敢说自己带给大家的都是有价值并且正确的,只是希望自己的一些资料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至于这种数字音源用不用,怎么选择,决定权还是在你的手里。
目前来说,高解析度音频主要面向的群体其实还是一些音乐的发烧友,虽然不知道这种音频要多久才能普及到你的耳朵里,但希望大家决定用上它们的之前,要有一定的认识。笔者水平有限,难免会有一定疏漏,还希望大家多多包容。
何为高解析度音频?
其实我们平时所说的无损音乐,就只是数字音乐的其中一种格式,而这些音乐的格式的种类就很多了,包括了WAV、AIFF、FLAC等五花八门的格式,但一般而言所谓无损指的只是完整CD品质的音乐。
音质的好坏与音源有着绝对关系,采样率和比特率是两项硬指标。当然,有比较才能知道好坏,高解析度音频比较的对象,就是最常听的CD(16bit/44.1kHz),而只要比CD格式的指标高的数字音乐(具体为某一项指标高于CD标准而另一项不得低于CD标准),才能叫做“高解析度音频”,这一点是根据日本音乐协会JEITA的定义得来。而其中一种高解析度音频的编码模式为PCM,也是比较常见的高解析度音频,数位格式是 192kHz / 24bit 或96kHz / 24bit,格式方面有WAV、Flac等。
高解析度音频还有另一种——DSD(SACD(Super Audio CD)的编码模式),它用1bit比特流的方式取样,采样率2.4MHz(CD 44.1kHz取样的64倍)的高取样方式,直接把模拟音乐讯 波形以脉冲方式转变为数字讯 ,以将近四倍于CD的空间,储存音乐,因此可以提供更为优秀的声音效果,由于取样次数高,所以取样过的波形很圆顺,比较接近原来的模拟波形。
简单来说,高解析度音频就是超越CD音质的数字音频。
虽说是超越CD音质的存在,在实际应用中,高解析度音频还会按照采样率和比特率的不同,某些标准会将他们划分以下6种不同种类的高解析度音频。下面跟大家大致说一下这些概念;
录音室原装母带:录音室原装母带分为24bit/96kHz、24Bit/48kHz等几种,指唱片公司录音室取得的歌曲档,是原装、直接、没经转格式的原音歌曲档,是较纯正、较原音的版本。
升频音频:升频音频有WAV 24Bit/96kHz和Flac 24Bit/96kHz两种,指的是将低于24Bit/96kHz的曲目通过软件强行升频至24Bit/96kHz。但对于用升频手段,获得更高音质音频的方法究竟科学不科学,众说纷坛,目前尚且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
DSD音频:大致能分为DFF、DSF两种,DSD(DFF)为Direct Stream Digital-DFF(直接数字流-DFF)是Super Audio CD录制和制作所采用的专业无压缩1位格式。DSD(DSF),Direct Stream Digital-DSF(直接数字流-DSF)代表用于DVD文件刻录中使用、适合电脑使用的1位DSD格式。从前文介绍过的采样方法来看,DSD音频质量一般会比其他要高,但目前来说,这种文件使用起来比较麻烦,体积巨大,但支持这一格式的播放器不多,并且还要安装特殊的插件。
这些流媒体音乐供应商所提供的音频是什么水平?
环顾国内流媒体音乐供应商,大部分都只能提供有损的mp3音乐,苹果的音乐商店提供的是256k AAC音乐。
而无损音乐方面,国内的流媒体音乐服务供应商(某q音乐、某度音乐等等),它们所提供的无损音乐音质也就是CD的音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国内的大部分录音室录音标准只有24 bit/48kHz),国外流媒体音乐供应商“新贵”—Tidal,它所提供的也是CD音质的无损,44.1KHz/16 bit – 1411 Kbps,也是CD音质的水平,离高解析度音频还是有点差距的,但听不听得出来又是另一回事了。
正常情况下,不同的采样率和比特率带来的效果当然会有不同,而音频文件的大小、甚至购买价格也会有很大区别。初步了解过高解析度音频后,下面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些高解析度音频的“真身”。
针对 友提出的疑问,我们将在这里集中解答
1、5楼 友提出的疑问
友原评论:嗯……看完了,因为是耳机,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说小编很有道理……我只补一句,去音响店的试音室听吧,反正试听不用钱,是不是真没区别,去听过就知道了。
2、13楼 友提出的疑问
友原评论:CD的正統升級就是SACD和DVD-audio,這是從本質上對CD音頻的提升,其他格式都是屁,美國著名錄音室泰拉克的作品足以證明這一點,如果將這種CD音頻轉錄成數字格式,除非使用專業器材,否則無論轉錄時選擇多高的規格,最後出來的音頻最頂級也就是WAVE水平。本質上跟CD一樣。SACD的原盤轉錄幾乎不可能,至於DVD-audio這個太冷門了,MPEG2?至於聽感上的區別,你看VCD和DVD有區別嗎?說沒區別的人,我也救不了你了。
3、46楼 友提出的疑问
首先我们来看看溫逸朗的《Oblivion – Astor Piazzolla》WAV 24Bit/96kHz的文件属性,比特率为4608 kbps,PCM编解码,文件大小为171M,同样为24Bit/96kHz Flac文件为94.7M。
另外我们来看看DSF格式音频的属性,这首王若琳的《I Love You》其采样率竟然达到2822400 Hz,采样比特率是24bit,5645 kbps,而文件大小比较吓人,5分多钟的音乐,大小竟然达到218M。
王若琳《I love you》文件大小对比 | |
音频类型 | 大小 |
易云音乐MP3 | 12.8M |
无损(CD音质) | 32.7M |
DSD音乐 | 218.9M |
对比之下,同一首王若琳的《I Love You》,使用不同的采样率和比特率之下,差距可以如此巨大,DSD的音乐由于保存了更多的数据,所以最终的文件大小比一般的高解析度音频还要高。
以时长4分钟的单曲计算,PCM编码方式的高解析度音频,在192kHz/24bit规格下,文件大小在300M左右,96kHz/24bit规格的音乐,文件大小在150M 左右。48kH z/16bit文件大小在40M左右,而一首高品质的MP3文件只有10M 左右,普通的MP3文件更是仅有4M 左右。由于目前我国宽带的限制,巨大的文件体积,是高解析度音频至今未被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估计以后在 络中大范围应用难度不小。
假如你想体验一下高解析度音频,目前来说,获得这种高解析度音频的渠道很多,可以从音乐商店购买并且下载,或者通过 友分享等方式获得。比较著名的音乐供应商有英国的Linn、挪威的2L、hi-res.net、HDtrack.com等,而国内提供这种高解析度音频的商店不多,能“愉快”使用,并且曲库较多的有来自香港Hifitrack、HD-HALL、日本安桥的音乐商店等等。
价格方面,由于这些供应商大部分都是以音乐商店的形式售卖音乐,所以一首歌曲的价格,可以说是“天价”,下面的表格展示不同音质的音乐究竟多少钱。
高解析度音频价格 | ||
音乐商店 | 单曲价格 | 音乐质量 |
安桥音乐商店 | 300日元(约15.2元) | 24bit/96kHz码率的WAV/Flac音乐 |
HD—HALL | 会员制(至少6.99元/月) | 普通CD音质和比母带更高的24bit/192kHz码率的音乐 |
Hifitrack | 20港币(约16元) | 提供16bit/44.1kHz或以上码率的10种音乐 |
(备注:HD—HALL根据不同套餐,会有相应的下载容量限制。)
整张专辑购买会有些优惠,比如Hifitrack中专辑售价就为180HKD,约合人民币140+元,不管是10首或是16首都是一样的价钱,但是购买之前,只能购买一种音质的音频,而且48小时内,可以重新下载第二次,超过48小时,则需要重新购买。
当然,上面那几个音乐供应商所“擅长”的都不一样,比如HD—HALL里面就比较多乐团演奏的现场录音,Hifitrack中比较多香港的流行音乐,并且以索尼唱片公司的艺人为主,而安桥音乐商店就以日本歌曲为主。
享受这些高解析度音频,付出是巨大的。购买高解析度音频需要大价钱不说,而且每个文件都非常巨大,从几十M到几百M不等,当然有高解析度音频还要配上各种比较好的前端和耳机,整一套算下来是非常“烧钱”的。
相信很多人都会和笔者一样,平时见到非常非常喜欢的歌曲,才会咬咬牙买买买,毕竟价格昂贵,多买的话,钱包受不住。或许在听这些音乐的时候,再不会像以前听MP3那样,只是阻碍其他噪音进入耳朵的一种方式,而应该细细地品味,就像欣赏一件艺术品一样。
最重要问题来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种高解析度音频所带来的好处?下面我们将为大家带来蒙眼听音测试,来看看这种高解析度音频是否有切切实实的提升。
回放设备: |
索尼 PCM-D100 Goldenwave 蓝宝石2 解码器 拜亚动力T70p 耳机 |
音乐曲目 |
王若琳 《I Love You》Jazz At the Pawn shop <In a mellow tone> |
飞利浦金耳朵测试
测试结果 | |||
低 | 高 | 中 | |
中 | 低 | 高 | |
低 | 中 | 高 | |
高 | 中 | 低 | |
正确结果 | 高(DSD) | 低(MP3) | 中(无损) |
总结:光说听感都是耍流氓
事实上结果和大部分人所想的接近,DSD高解析度音频和CD无损的区别并没有那么大,如果听一些录音比较好的古典乐的话,或许在某些条件(夜深人静时)会听得出DSD格式在细节和动态上会略微胜出。但对于大部分时间,以及一些流行乐而言,DSD格式的优势可以说基本辨析不了。那么为什么会这样?这里我们归结出2个简单的原因:
1、器材的差异
笔者能相信,即便评测室搬来数万元级别的设备,也会有 友说这样的设备不够看(5楼和8楼的 友,说的就是你们)。事实上笔者承认这里面有一定的道理,却也包含一定的忽悠。但光说价格决定一切是耍流氓,首先一个差距在于动态范围这一概念。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指一个物理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的范围,是一个相对性概念,可以用差或比值来进行描述的。在音频领域,指的是音响系统重放时最大不失真输出功率与静态时系统噪声输出功率之比的对数值。对于一般音响测试而言,动态范围就是设备在输出0db电平音量时能达到的最大以及最小声音。动态范围越大,意味着设备能够尽可能还原最大的声音范围。
而我们知道,CD的音乐的采样精度为16bit,这一先天的条件决定了CD的动态范围只能达到96db。而当我们的音乐的采样精度高于16bit达到目前主流的24bit时,此时音乐的动态范围就可以激增到144db。而在目前,尚未有一款解码芯片的参数能够达到这样一个高度的动态范围(最高的ES9018也只能做到135db)。而也许有人会说,即便主流的解码器动态在120db左右,回放CD的96db应该也是绰绰有余了吧?非也,要达到这一动态范围指标是在最大音量(0db)下才成立的,但我们正常人根本无法在这样一个音量下听歌,所以我们就需要削减音量,而削减解码器的音量带来的后果也是动态范围的等量削减(例如你削减10db的音量,动态也同样地减少10db)。而这时候我们实际听歌的音量会比0db要减少至少30-40db。于是动态范围甚至还无法达到CD的标准,但是人耳的动态范围可以达到100db左右。
然而,要达到将24bit音乐动态尽可能多地回放出来,其回放设备算起来至少也得数万元(数十万倒不至于),这一预算对于大多数人,至少是80%的 友而言都是不可负担的。那么高清音频对大家是否有意义,至少从硬件方面的限制已经能给你们答案了。
2、音源的差异
依然是动态范围的问题,随着时代在进步,理论上我们的录音技术已经越来越好,但是音乐工业的人们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主流的音乐越做越响,响到已经没有动态可言了。
事实上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许多音乐发烧友都喜欢听古典乐,这并不只是人们所说的装X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只有古典乐才能更好地发挥出高端器材的高动态范围。同时也证明了,一般的电子乐、流行乐等等,其实是没太大必要追求高解析音频的,因为——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