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央视截图
近日,据央视消息,中国首个软件定义的卫星天智一 完成了多项在轨试验,对相关新技术实行了在轨实验验证,取得了大量的阶段性成果。在天智一 在轨运行的6个月里,工作人员通过软件上注的方式,使卫星成功地开展了多项试验,包括星箭分离成像,空间目标成像等,这其中都涉及信息的智能化处理。
据了解,随着现在卫星的数量不断增多,出现了对卫星管控难度增大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卫星更加智能化,卫星本身的自主控制能力也要增强,能按照任务需求主动地联系相关地面站进行处理。比如实现卫星自主定轨,根据实际情况让地面站按需提供服务。这就是卫星测运控技术的革新,实现自主请求式的管控。
软件定义卫星是一个以通用操作环境为基础,采用开放式架构,支持设备即插即用,系统功能按需加载的卫星系统,这里的关键词是软件定义。在本质上,它与电脑操作系统的原理差不多。像WINDOWS一样,系统给应用软件提供开放接口,支持USB设备即插即用。若安装了ATM软件,那机器就成了自动取款机;若是安装了大型游戏软件,那机器就变成了游戏机。操作系统可以让整个PC机器更加灵活,功能多样化,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让同一台电脑实现不同的用途。
硬件一旦成型,从工厂生产出来后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人们主观的世界却需要硬件设备能做很多各种各样的事情,需要硬件够灵活,适用于不同的使用环境。怎么办?那就要为硬件定义好一套指令,配上接口,使它能接收各种指令并按照指令去执行。从而达到让人们灵活使用的目的,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软件便是介于硬件和实际应用之间的一座桥梁。
用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以前的卫星就像铁板一块,铸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够灵活,有些设备需要重复利用时却不能用,只能重新再做一个,设备重复利用率不够高。
来自央视截图
软件定义卫星通过把硬件虚拟化及提供应用编程接口,把硬件中可操控的部份交给软件应用程序调用,实现了硬件的按需管理,从而提高硬件资源的利用率和灵活性。这样,对于智能卫星来说,地面工作人员可以按实际需要,通过上传代码的方式把软件应用程序安装到卫星上面,让卫星执行相应的操作。从而避免了卫星任务的固化,提高了航天器的灵活性与智能化程度。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