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闪付、苏宁易购、中国移动、百度地图等10家企业的18款APP(移动互联 应用程序)获颁安全认证证书,标志着我国APP安全认证工作正式开展。根据规定,获证APP运营者在认证过程中存在欺骗、隐瞒、违反承诺等不当行为,认证机构将撤销认证。
推行APP安全认证制度,将本身安全隐患重重的APP挡在市场应用的门槛外,不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APP消费使用环境,也有助于建立起规范化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APP行业生态。这不论是对于政府的监管,还是对于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以及促进APP行业的规范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理性务实选择。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APP安全认证制度的确立,并不意味着APP应用中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安全防范即可永保无虞。众所周知,APP技术的迭代日新月异,今天看似没有任何安全漏洞一款的APP软件,明天就有可能是漏洞百出。在这种角度上,要确保APP的应用安全无虞,除了需要营运者与时俱进地补上技术漏洞外,更需要对获得安全认证后的APP实行动态监管,把带病运营的APP踢出应用市场大门。显然,仅对获证APP运营者在认证过程中存在欺骗、隐瞒、违反承诺等不当行为后由认证机构撤销认证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必要引入动态的退出监管机制。
从源头治理的角度来看,APP应用中的个人信息安全堪忧,既与当前APP应用安全体系尚未建立、一些APP未经安全认证即可上线运营有关,也与当前APP只进不出的监管体制弊端相关。如果不对在线带病运营的APP实行退出监管机制,即使其获得了安全认证,营运者也完全有可能把安全认证当作“免死金牌”,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对已病入膏肓的APP故意不作下架处理。在这种意义上,推行动态退出监管机制,无疑对确保APP应用中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更具有正本清源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实行动态退出机制,将直接加大那些无视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隐患APP运营者的责任,如果屡教不改,还将面临被清除行业的代价。如此重罚之下,相信多数APP运营者只能恪守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定义务,而不再一门心思为逐利让APP带病运营,以强烈的危机感规范APP的运营;另一方面,动态退出监管机制本身也有利于提升监管质效,让监管对APP运营中种种乱象的治理收到事半功倍良好效果,从而有效助推APP整个行业良好生态的建立。
一言以蔽之,动态退出机制抓住了治理APP应用中无视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乱象的“牛鼻子”,面对APP应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堪忧的严峻现实,理应及时建立起APP退出监管机制。只有通过安全认证名单有进有出,形成优胜劣汰的动态监管机制,APP才能安全有序的运营,更好地为个人信息及数据安全护航。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