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有害APP进入校园是教育的守土有责

中小学教育领域中,“手机”二字,已经成为老师和学生都绕不过去的博弈点。爱之恨之、迷之砸之,小小的移动终端,折射出互联 时代下的教育新场景和新矛盾。

作为一个通讯工具,手机本来就没有原罪。即便“民声鼎沸”,但要在中小学校园内对它“一刀切”的禁止,不太现实。追本溯源看,载入手机的各种APP或许才是真正宿主,因其背负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也就有了纷繁复杂的表达方式。这种“乱花渐欲迷人眼”,很容易衍生出一些APP的不良居心。当“互联 +教育”乘风而上,手机的角色属性更加不可小觑,但一些领域的管理和监督总是有跟在问题后面来“补锅”的窘状。如何“治未病”,是解决当前中小学校园手机之乱的关键所在。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防止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剑有所指,扎好藩篱,可以想到,《通知》的下达,对于存在手机之扰的中小学校园,不啻是一股清风徐来。同时,《通知》对于市场上的APP运营公司而言,将产生更加有效的秩序纠偏,毕竟,行政力的敲打,谁也无法坐视不见。但从通知到落实是有着时空距离的,要真正做到禁止有害APP进入校园,不仅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更是不能让学校“一个人在战斗”。

还是要对流行于中小学校园里的手机APP本身有一个深层次的反求诸己。就功能来说,手机APP是方便人们生活,但这种方便能否全套照搬到学习本身上来,答案是存疑的。学习不是一个只图方便的行为,如果有的师生达成默契,利用APP来走进彼此的舒适区域,这就偏离了教育的初心。我们不否认当今 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感,但在教学运用中过度地用手机APP来辅助,实则是作为人的教育的功能钝化。尤其是使用手机时,或是一个短信或是一个推送的打扰,无法保证高质量学习的持续性。从这个角度来说,不仅是要禁止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更是慎让APP进入中小学校园。后者可以看成是前者的“番外篇”,但也应该是教育设计者更远的考量。

禁止有害APP进入校园是教育的守土有责,这种共识,在《通知》下达之后,更有一种意念的加强。手机进入到中小学校园的大门一旦打开,就不太可能被彻底关上。禁止使用和过度使用,都不适合孩子们的学习成长,这里面的关键,在于手机到底是“玩具”还是“工具”的属性归纳。禁止有害APP进入校园,就秉承着这样的题中应有之义。还需要说的是,APP有害不有害,还需要更多地细分和甄别,尤其是涉及到基础领域的“互联 +教育”,其操作过程更需要“一步一履”的留有痕迹。唯有如此,才不负青葱的成长期许。(中国青年 特约评论员谢伟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1月2日
下一篇 2019年1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