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鹰眼速读 舆情监测系统分析显示, 络上关于”鸭子治蝗”的讨论热度爆发时期主要集中在2月27日,从6时至12时4个小时内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而后缓慢下降,截止到当天24时,相关舆情量已经寥寥。
这一热度趋势与事件发展趋势基本一致,经历了如下三次发展变化阶段。
第三阶段:27日15时52分,@央视新闻 发博【转起!官宣!中国蝗灾防治工作组:#牧鸭治蝗不适合巴基斯坦#】”中国蝗灾防治工作组:从目前情况来看,在巴基斯坦不适合以鸭子捕食蝗虫的方法。中国自古就有牧鸭治蝗,但效果有限。用鸭子来治理蝗虫是一些中国专家做的探索性课题,暂时没有进入政府援助方案。”从趋势变化看,讨论热度以此为转折点,下降趋势趋于平缓。
1、 民评论关键词变化
在”鸭子治蝗”反转再反转的三个阶段, 民评论关键词也出现了一些相应的变化。首先是”鸭子治蝗”登上热搜榜的时候, 民评论以冲鸭、外交鸭、进京赶烤、饱餐一顿、鸭鸭加油等积极的略带调侃的关键词为主,背后是一种正面情绪表达;当剧情出现第一次反转,被认为是”胡说八道””子虚乌有”的时候, 民评论词汇多为假的、说谎、鸭口无言、打脸、失落等等,带有明显的负向情绪;官宣”牧鸭治蝗不适合巴基斯坦”后, 民观点态度开始分化,一方面继续戏谑赶鸭子上架、回家赶烤、鸭力大极了、煮熟的鸭子飞了;另一方面指责媒体不经核实跟风 道。
2、辟谣后关注度不及假新闻曝出时
除了从 络上关于”鸭子治蝗”的讨论热度趋势可知反转再反转之后呈逐渐下降趋势外,三个阶段的热度值统计还可以更直观说明一个问题,即辟谣后 络关注度不及假新闻曝出时,其中不排除虚假消息的仍然传播。因此,讨论热度的消失并不意味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消失。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说,接受谣言信息的 民与接受辟谣信息的 民可能不是完全匹配;从传播者的角度来说,一些谣传信息辟谣之后并未被删除,反而加深舆论场的混乱。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