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盛夏,天气变化莫测,不期而至的暴雨给人们带来不小麻烦,然而更闹心的是,不少人还遭遇了“打车难”的出行尴尬。最近在不少城市,用 约车平台约车,车辆不再能随叫随到,有时候非高峰期也得等上半小时,“滴滴一下、无人应答”“快车不快”,成为不少乘客调侃的段子。
“车辆预计5个小时候到达”“你前面还有263位乘客排队”……出门用APP约车是许多人的习惯,然而看到手机屏幕上这样的提示难免心生焦虑。上班的频频迟到、夜班之后的左等右等,不得不支付的额外调度费用,更是降低了 约车的使用体验。一向以便捷、方便著称的 约车为何出现服务“跳水”?对此 约车龙头企业滴滴方面回应,是由于车辆减少导致供需失衡,造成打车成功率下降、等待时间长。
?
共享是互联 孕育出的新业态。近年来 约车的兴起,改变了人们出行习惯,也让创业者尝到了甜头。市场遍地开花,问题也如影随行,从黑车、马甲车的屡禁不止,到爽约车、价格不透明等乱象频频,再到时有发生的安全事故,都一再提醒,治理必须跟上发展脚步。早在两年前,交通运输部就出台管理办法和指导意见,各地 约车新政也陆续落地,从粗放式到精细化的管理升级,背后是政策制定的审慎与平衡。这其中或许有些规定略显苛刻、受到质疑,但比较来看,光 约车合法化这一点,中国实际上已经走在前列。
?
?
多年以后看,2018年的7月或将成为 约车发展史上一个节点。不过,这个节点究竟会使得行业发展受限,还是开启更富活力的竞争下半场,还有待时间检验。但无论如何,不断满足群众更为多元的出行需求,这应当是政策和市场共同的努力方向。当下的“打车难”或许只是暂时现象,但进一步完善 约车运行的政策轨道,在碰撞、调试中不断创新产品供给、实现转型升级,这个过程恐怕需要一段时间。
这正是:打车成为难题,原是监管加码;共筑合法轨道,催生出行便利。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