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未有之变局
腾讯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马化腾进入了“自问自答”时间。2018年10月24日,马化腾在腾讯投资的 交问答平台“知乎”上发问:“未来十年哪些基础科学突破会影响互联 科技产业?产业互联 和消费互联 融合创新,会带来哪些改变?”,收到上万条回复。他并不需要别人的答案:9月30日,腾讯宣布启动历史上“第三次战略升级”,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由执行副总裁汤道生挂帅。汤道生曾经负责的 交 络事业群(SNG)被拆分,其中最核心的产品平台QQ,合并到了新成立的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这是腾讯2012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内部架构调整。官方声称:通过这次战略升级,
1. 新的物种创造
站在腾讯“二十年未有之变局”的新旧交叉点上,可以简要回顾一下它的历史。
2018年底正式启动的腾讯“第三次战略升级“,意味着腾讯进入了创建以来的第四个历史时期。
腾讯的“初创期”以1998年11月的创立为起始,以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为终结,这是腾讯的第一个历史时期。腾讯在这一时期完成了它的第一次物种创造——QQ,并且成功地解决了“活下去”的问题。通过与中国移动“移动梦 ”的合作,2002年腾讯就具备了规模化盈利的能力,陆续衍生出Q币、 络游戏和门户 站等赚钱的业务,成了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互联 公司。
腾讯的“平台扩张期”以上市为起始的标志,到2010年12月的“3Q大战”告一段落,这是腾讯的第二个历史时期。这一时期腾讯通过QQ的低成本用户获取能力,成了中国首屈一指的流量巨头。QQ秀、QQ空间和以QQ为基础的 络游戏平台奠定了腾讯不可撼动的竞争壁垒,QQ成为“一站式生活平台”;腾讯的业务也横向扩张到搜索、电子商务和 络安全产品等领域。这一时期是“桌面互联 ”的黄金时期,腾讯成了桌面互联 时代最有市场支配能力的巨头。但正是因为扩张得太快,太激进,没有边界,缺乏合作伙伴的支持,用流量优势碾压了太多初创公司,也让腾讯背负了“垄断”、“抄袭”和“狗日的腾讯”等诸多骂名。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腾讯完成了公司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一批有着投资银行背景和欧美科技公司背景的“港派”职业经理人,和一批华为背景的深圳本土职业经理人陆续加入公司。“港派”和“深圳派”搭配的人才体系,决定了腾讯未来15年的人才架构班底,也奠定了腾讯的组织文化基础。
腾讯的“开放转型期”以2011年初启动“开放”战略为起始,以2018年9月底的“产业互联 ”战略升级收尾,这是腾讯的第三个历史时期。“3Q大战”作为桌面互联 时代的“终章之战”,加速了腾讯确立“开放平台”的思路。2011年6月,腾讯举办第一次“合作伙伴大会”(即日后的“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宣布为所有合作伙伴提供流量开放和平台基础建设——在QQ平台上开发游戏和应用的初创公司和开发者可以获得来自QQ用户的流量导入。而现在被视为“产业互联 ”战略核心业务的“腾讯云”,也是在向游戏开发者开放流量和计算能力的过程中形成的。
围绕“开放”原则,腾讯内部确立了“资本”和“流量”双重壁垒——通过输出流量,可以获得伙伴和共同收益;通过输出资本,可以剥离非核心业务,并建立狙击竞争对手的同盟。
但外界通常忽略了一点:腾讯的“开放”逻辑中间逆转了。
在2011-2013年,也就是“开放”的前两年,腾讯的流量输出以QQ平台为中心,资本输出以搜索和移动工具为主要方向,先后扶植了金山 络(后来的猎豹移动)和搜狗等公司,形成了对抗“3Q大战”的宿敌——奇虎360的同盟。但事情很快起了变化。
这些都导致自2014年开始,腾讯的“开放”战略转向:一方面,以战略投资滴滴、京东和美团为标志,腾讯资本输出的“开放”,瞄准的敌人迅速由奇虎360调整为阿里巴巴。以资本为纽带,腾讯成了“反阿里统一战线”的盟主。
另一方面,随着腾讯历史上第二次物种创造的完成,微信逐渐取代QQ成了“连接一切”的节点——以QQ平台为中心的“流量开放”在商业和战略上的价值被削弱了,但是新崛起的微信并没有承担“流量开放”的角色,它的流量只在微信内部循环,形成了一个内生的巨型流量孤岛。
把微信这张移动互联 “门票”牢牢地攥在手里之后,腾讯“流量”和“资本”的二元开放战略,转向了以资本为主、流量为辅的开放形态——被腾讯战略投资的滴滴、美团、京东、58、摩拜和拼多多等企业,可以有限度地使用微信支付“九宫格”界面的推广渠道,获取微信带来的流量支持;而“腾讯系”企业在九宫格上的排序,也象征着它们在江湖内部的座次——这是一种“计划经济”式的开放。
资本压倒流量的“开放”,使得投资体系在腾讯内部的地位凸显,通盘影响业务全局,从战略投资进一步扩张到财务投资,也就是外界所谓的腾讯“投行化”。
“投行化”是腾讯在自己的江湖体系内部进行流量、资源和产业角色分配的制度基础。它从战略上设置了产品和业务部门的创新边界,为腾讯在搜索、电商、本地生活、短视频和内容等领域的开拓预设了“不与合作伙伴竞争”的前提,这也导致了腾讯近年来在游戏之外成功的“微创新”几乎只发生在微信上。随着2018年移动互联 的流量锐减,腾讯营收和利润增长明显下滑,加上缺乏产品创新,外界开始质疑“腾讯没有梦想”——其实所谓的“腾讯没有梦想”,恰恰是对9年前“狗日的腾讯”的一次反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8年底,腾讯进入了它的第四个历史时期,也就是“产业互联 ”的形成期。在前20年的一个流量红利周期终结之后,腾讯需要通过协助中国经济 会发展的产业数字化升级,重构其业务合理性,定义其合法性,打下未来20年自己发展的基础。
这并非一次仓促而就的调整。2015年腾讯抛出“互联 +”的概念,就已经在着手“产业互联 ”的部署了,它的基础是腾讯云。作为腾讯董事局主席兼CEO,马化腾连年缺席“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但是一年一度的腾讯“云+未来”峰会,他从来没缺席过。2018年5月的腾讯“云+未来”智慧峰会上,马化腾提到了腾讯“数字化助手”的角色和“协助产业数字化升级”的愿景——这正是4个多月之后“战略升级”的核心表述。
不过与之前的两次战略调整,特别是7年前的“开放”战略调整不同的是,这次“产业互联 ”的变革,腾讯需要重新回答它将创造什么,它将输出什么的问题。
7年前3Q大战结束之后,腾讯明确了“流量”和“资本”是开放的城墙和武器。它的本质是“开仓放粮”——资本是银行账户里的天文数字,流量是QQ和微信上现成的巨型流量。腾讯通过对外输出存量优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构建了自己的护城河。
7年后的今天,当腾讯决定继续高举“开放”的旗帜,投身产业互联 领域的当下,“资本”仍是它对外输出的重要资源(例如对永辉超市的战略投资),但“流量”的输出不再那么重要了,一个产业并不需要全部的天然流量,把微信“跳一跳”小游戏的用户都导给“数字广东”的政府服务平台是没有意义的。对企业、政府和公共机构,腾讯要输出的,是作为“数字化助手”提供的技术能力和解决方案。
但这不是腾讯的存量优势,而是它的增量资产。腾讯的“开放”逻辑从“开仓放粮”变成了“造轮子”——它需要一边制造、甚至定制新的轮子,一边将轮子提供给政府、金融、零售、教育和物流等领域的合作伙伴。
从输出存量到输出增量,从提供流量到提供解决方案,从开仓放粮到造轮子,这是腾讯在产品和商业逻辑上最大的一次转弯,也是二十年来未有之挑战。面对这个挑战,腾讯需要完成历史上的“第三次物种创造”。
第一次物种创造,QQ为腾讯创造了不可撼动的流量壁垒;第二次物种创造,微信给腾讯带来了难以取代的数字节点连接能力;第三次物种创造,腾讯需要发明一个中国 会经济生活的“智能操作系统”,实现触达 会和经济神经末梢的数字和智能连接。
“智能操作系统”是腾讯新发明的轮子。它不是一款 交工具,不是一款桌面软件,也不是一个看得见、可下载和安装的操作系统。它不可能被腾讯的某一个事业部和某一个产品团队单独开发出来。它的基石是腾讯云,承载着视觉识别、语音输入和输出处理、海量数据运算和分析、供应链智能配置,订单和金融结算系统,不同行业的定制界面和二次开发的数据接口……创造这样一个“新物种”,需要人工智能、软件工程、数据分析、广告系统和微信小程序等等诸多业务和研发模块的资源的配合与投入,它需要整个腾讯“集中力量办大事”,但这正是腾讯尚未被验证的能力。
历史上,腾讯的“产品传奇”都有着类似的叙事桥段:一个人数不多的团队,低调潜行,孤军深入,关起门来几个月磨一剑,开发出一款产品,迅速获得海量用户和爆发式的增长,成为一个现象级传奇,它的灵魂主创也被封神为一代“产品教父”。马化腾和QQ、张小龙和微信、姚晓光和《王者荣耀》,都是这样的桥段、这样的经历、这样的封神,这样的传奇。
但这次不一样。围绕着产业互联 的这次“物种创造”,还未诞生就被事先张扬,一开始就高举高打,是腾讯战略“顶层设计”的产物,寄托着腾讯下一个20年的最大野望。它没有几个团队并行“赛马”的空间,它不存在“孤军奇胜”的可能,它没法关起门来闷声搞建设,它也不可能是哪一个“产品教父”创造的,只能是全体“腾讯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它将最大程度挑战和改变腾讯过往“小团队颠覆大格局”的成功经验,实现真正地“清零”,打一场全民战争。因为它不是一款消费级互联 产品的物种创造,而是一个 会经济生活底层操作系统的物种创造。
腾讯如何用未被验证过的能力,实现这么一次“清零”的第三次物种创造,是它需要回答的问题。
2. 新的文化养成
腾讯要完成第三次物种创造,需要文化上新的养成。必须承认,过去的20年,腾讯是一家在内部文化上颇为外界称道的中国互联 公司。与阿里巴巴风格强烈、行之有效、但备受争议,而且难以习得的文化不同,腾讯的文化是可供绝大多数中国互联 企业参照学习的范本,更具备操作层面的借鉴性和可执行性。
3. 新的连接建构
驱动中国经济和 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的“产业互联 ”,对腾讯来说,本质上仍是“连接”的服务。
马化腾曾这么解释腾讯下一个20年要做的事:“专注做好连接、工具和生态这三个角色,腾讯不是进入各行各业取而代之,而是为大家提供最有效的数字接口、最完备的数字工具箱和与大家共建最有创新活力的数字生态。”其中,“数字生态”要靠形形色色的“数字接口”贯通,“数字工具箱”里的工具要通过不同的“数字接口”实现供给。“连接”仍是“产业互联 ”包括的一切产业、行业和场景的最前台沟通方式。
作为中国 会经济生活的“超级数字节点连接器”,连接是腾讯一切商业的基础,也是腾讯产品和业务的终极属性,更是腾讯成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助手”的最终落点。
而即将进行“第三次物种创造”,发明一个中国经济 会生活“智能操作系统”的腾讯,也正在经历着“连接”方式的一次重要变革。
QQ创造了中国用户规模最大的 交连接,即超过10亿用户规模的人与人的连接,人们通过QQ聊天、交友、玩游戏和进行日常沟通,在2008年QQ开始尝试与第三方游戏和应用开发者合作的时候,它是在中国最有创造“Facebook式连接”可能的。但是也必须承认,QQ当初提出的“一站式生活”平台愿景并没有完全实现——QQ对大多数人仍然是一款沟通和娱乐的工具,而非生活的全部。
微信的出现延伸了腾讯“连接一切”的可能性。它连接了更广泛的人群,成了真正的全民 交工具;随着移动支付的兴起,以微信支付的大规模普及为标志,微信实现了与商户、金融机构、公共服务机构、电商和出行平台等更广泛的连接,“微信登录”成了跨平台的数字身份证。QQ“一站式生活平台”未能全部实现的愿景,被微信实现了。微信还开启了“用二维码打开和连接世界”的时代,通过二维码“扫一扫”,腾讯的连接从人与人的“ 交连接”,延伸到了人与场景,也就是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物理连接”。
2017年1月微信推出了“小程序”,它强化了微信的“物理连接”属性。
小程序的“本体”生长在作为 交工具的微信上,但它不是为了人与人的连接而被发明的,而是为了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连接而创造的。你不能通过小程序认识身边的人,不能用小程序聊天,甚至没法用小程序深度阅读,但你可以用它扫个二维码连接 店、查看价签、搜寻加油站、下单商品、check-in酒店、办理出境证件;商户可以用它调配门店资源、查看零售数据、开具电子发票;政府可以用它管理交通动态数据、查看和响应紧急状况——小程序的发明,是微信从“ 交工具”转变为“ 会基础连接工具”最重要的一步,它未来的演进方向极有可能是迷你机器人(bot),实现连接与沟通响应的自动化。
马化腾说是小程序的初衷是“希望微信用户能够和线下越来越多的服务连接。只要能连接起来,用得好,对腾讯就有好处”。而这些“线下服务”的提供者,正是腾讯“产业互联 ”版图上未被连接的信息孤岛。在2018年11月的“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包括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在内的诸多“产业互联 ”操盘人,也都分别在演讲中提及了小程序在家乐福门店管理、公交搭乘、旅游导览和民生服务等领域的落地场景——与其说小程序是微信的一部分,微信是小程序的母体,倒不如说小程序是腾讯“产业互联 ”的架构中,最前端、与人距离最近的通讯界面。
腾讯正在创造的产业互联 “智能操作系统”,云在最底部的基础设施层,上面是平台和软件的数据层,再上面是应用层,而浮在最表面上的,是提供连接功能的数据接口——小程序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数据接口。
其实,腾讯的“产业互联 ”,应该由一个被称作“云、小程序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MSIG)的业务体系掌控。作为一个“智能操作系统”的最底层和最前端,云提供智能和计算的基础,小程序提供应用与操作的表层连接。但事实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成立了,小程序仍隶属微信事业部(WXG),而且是微信的核心资产。小程序并没有像微信支付剥离给腾讯金融那样,脱离微信的本体,成为腾讯“产业互联 ”版图的一部分,但它当真又寄托着整个腾讯对“产业互联 ”场景落地的巨大想象。
小程序甚至微信该如何参与腾讯“产业互联 ”的转型?这恐怕是个相当敏感的问题。随着小程序的推出,微信已经从单纯的 交工具转化为 会基础设施连接工具,那它就应该成为“产业互联 ”核心资源配置的一部分。现在的问题是:从“产业互联 ”各个事业部总经理,到“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再到腾讯总裁刘炽平和CEO马化腾,都在不同场合提到了小程序在产业互联 的版图中扮演的“数据接口”角色,但他们都犹抱琵琶,欲言又止,并没有哪个人站出来明确地说过:小程序和微信是这次战略升级的核心资源,和腾讯云的角色同等重要。
他们都不说,微信自己也不说。
在2018年“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的微信分论坛上,小程序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但没有任何人在演讲和发言当中,把小程序和“产业互联 ”的会议大主题联系起来。“云与智慧产业事业部”在其它分会场抛过来的球,微信这边没接。
12月12日的“2018年腾讯员工大会”上,马化腾说产业互联 不是孤立存在的,“正是因为我们在消费互联 有广泛的连接,才能更好地服务to B与to G的客户”。刘炽平也指出移动互联 的连接产生的大量数据“被AI分析,为企业提供云服务,在小程序上接触用户的时候,其实各行各业的能力也都提升了”。他们都表达了消费互联 和产业互联 的内在关联,刘炽平还特别把小程序、云服务与人工智能并列,视作“产业互联 ”能力提升的关键。
作为腾讯总办成员,高级执行副总裁、微信事业群负责人张小龙也在员工大会上讲了话。他提到了互联 从业者的“套路”,挤兑了某家口 为“记录美好生活”的短视频公司,甩出了“AI可能比你聪明,但你可能比AI善良”的金句,他还提到了微信小游戏,再度强调了微信是工具而不是平台。而对小程序和产业互联 ,他没说一句话。
微信是不是腾讯“产业互联 ”版图的一部分?这将决定腾讯能不能实现一次数字基础设施连接上的飞跃。作为一家以“连接”为起点,也是最终依归的科技互联 公司,用什么样的工具连接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样的场景,是它永恒的探索。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