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宣布,全国铁路将于9月21日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届时,“复兴 ”中国标准动车组将在京沪高铁率先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
这意味着,时隔6年,中国高铁迎来了时速350公里时代的回归。提速消息传出,人们欢欣鼓舞。但很少有人注意到,高铁能以350公里时速“贴地飞行”,离不开一套核心装备的支持:受电弓与接触 。
过去人们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随着中国进入高铁时代,这句话有了升级版:“火车跑得快,不只车头带;多动车组合,跑得风样快。”与普速列车只靠火车头带动不同,高铁是多节车厢共同发力(不是每节车厢都有动力),一起使劲向前跑。高铁的电流是通过受电弓从铁路接触 上获取的。受电弓与接触 是为动车组直接提供持续动力的核心装备,它们类似于城市无轨电车头顶的“大辫子”与高压线。
动车组以时速350公里运行,相当于1秒跑出97米。在这样的速度要求下,负责给动车组供电的受电弓必须与接触 “形影不离”“贴面飞行”,否则,一旦受电弓离线、撞线、擦火花,不仅速度无法保证,而且可能酿成事故。
据介绍,要实现“形影不离”“贴面飞行”,确保导线与接触 架设的高平顺度成为重中之重,而这是国际高铁技术研究领域公认的世界难题。为此,早在1999年,西南交通大学、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就共同组建了高铁弓 技术攻关团队。历经10余年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大量现场试验验证,他们攻克了时速250公里至350公里高速接触 系统研发、设计、施工、装备制造、安全可靠性评估及检测等系列技术难关,全面实现了我国高铁接触 、受电弓成套装备及工艺技术自主创新,实现接触 的高平顺性、受流的高稳定性和结构的高可靠性目标。
据项目主持人、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张卫华介绍,该成果在系统理论、试验评估和工程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自主创新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打破了外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整体技术全面应用于时速250公里的合武高铁和时速350公里的京广高铁武广段后,已全面推广应用于我国铁路提速及高速铁路工程领域,确保了高铁运输安全可靠,创造了可观的 会经济效益。由于对我国高铁建设发展的巨大贡献,在2017年1月举行的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高铁弓 技术攻关团队申 的“基于耦合动力学的高速铁路接触 /受电弓系统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经中国铁路总公司推荐,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在国际上,该项目取得的系列成果也得到了高度认可。2006年,由张卫华教授发表的论文《基于混合模拟方法的受电弓动态特性研究》被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评为2005年度最佳优秀论文,获得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最高奖——Thomas Hawksley金奖。据悉,这是我国学者首次获得这一奖项。2009年8月18日,联邦德国铁路DB专业验收首席专家Rainer Puschmann的评价意见认为:“与其他欧洲高速铁路项目的接触 系统相比,郑西高速铁路先行段需要得到整改的错误要少很多。”国际著名弓 系统动力学专家、德国西门子公司Brodkorb博士主持的鉴定意见认为,研究成果“达到国际350公里/小时接触 系统技术研究的先进水平”。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