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0日7时40分,中国首颗软件定义卫星“天智一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发射升空,成功进入太空预定轨道。
“天智一 ”卫星由中科院立项,中科院软件研究所牵头、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光电研究院、西安光机所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771所等单位参与联合研制。“天智一 ”是中科院规划“天智”系列的首颗技术验证星,同时也是全球首颗实际开展工程研制并发射的软件定义卫星。
“天智一 ”卫星发射前在地面进行测试。
随着计算机、通信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软件和算法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互联 生态环境下,软件定义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天智一 ”卫星采用“开放架构、模块集成、软件定义、一星多能”的创新设计理念,整星重约27公斤,运行在500公里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核心是一个小型高性能星载云计算平台,以及1台超分相机和4部大视场相机,支持有效载荷即插即用、应用软件按需加载,可通过上注不同应用软件,让卫星完成不同任务。
“天智一 ”云计算平台能在太空严酷的环境下根据需要智能调配计算节点,可将获取数据在“天端”进行智能计算,执行星载应用程序,响应地面的需求,对相机和手机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并传输到地面的测控站点或应用端。
据“天智一 ”卫星研制牵头单位中科院软件所天基综合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软件定义卫星概念提出者李磊博士介绍说,与传统卫星相比,“天智一 ”具有三大优势:?
- 智能程度高,卫星所获大部分数据处理均可在轨完成,根据需要下传地面;
- 卫星为开放型系统,用户可以为卫星开发软件,并可根据一定流程将开发的软件上注卫星,开展在轨试验;
- 卫星的实时状态,普通大众可通过手机利用“追星APP”访问查询,并与卫星互动,可以在“天智一 ”空闲时指挥卫星在轨实时执行“太空自拍”等空间任务。
通过软件定义卫星,从软件定义无线电、雷达、 络到软件定义基因存储和生命数据,借助于人工智能在太空进行生命数据存储和人类基因科研试验,构筑起人类抵御疾病与衰老的万里长城。
“天智一 ”卫星发射前在地面进行测试。
“天智一 ”卫星是“天智”系列新技术试验卫星中的第一颗,未来5到8年时间内,将目前已经规划的从“天智二 ”到“天智十 ”共17颗卫星研制成功并送入太空,进一步发展和验证软件定义卫星相关的共性技术和应用技术。未来,天智星公司计划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将人类基因数据运送至火星或者类地行星进行生命试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