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概览:高分子塑料耗材“智造”的隐形冠军
国内领先的精密模具注塑企业,医用塑料耗材领域渐入佳境
昌红科技成立于 2001 年,于 2010 年 12 月在深交所上市,是一家具有国际化视野的 技术型企业,主要为高分子塑料高值耗材及办公自动化(OA)设备领域的全球知名客户 提供 ODM/OEM 服务。公司自 2001 年成立至 2010 年上市期间,主营业务为精密注塑模 具的研发、设计、制造、注塑成型和零部件组装;2010 年上市以来,公司一方面致力于 为客户提供从产品设计、模具制造、成型生产到组装的一站式服务,已成为国内 OA 设备 精密塑料模具行业龙头企业之一;另一方面,公司依托卓越的工程技术、优良的产品质量, 实现与医疗器械领域的有效融合,努力将公司发展成为具有一站式服务能力的医用耗材及 试剂产品供应商。
目前公司专注于精准医疗器械、辅助生殖器械、高端医用耗材、办公自 动化(OA)系列产品及汽车精密零部件系列产品的开发和技术创新,并不断加大研发投入, 加快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步伐,核心竞争力及行业地位稳定提升。
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李焕昌先生。李焕昌为公司法定代表人,现任董事长兼 总经理,持股比例 42.19%,与公司利益深度绑定,对公司控制能力强。李焕昌曾担任深 圳富士康集团技术部经理、东莞实盈电子厂技术部总监等职务,并曾创立深圳市龙岗昌红 模具加工场,拥有丰富的模具研发、注塑生产制造技术与管理经验。
公司致力于为高分子塑料高值耗材领域及办公自动化(OA)设备领域提供模具及产 品成型解决方案。公以模具技术为核心,为办公设备、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产品服务,产 品覆盖医疗器械、OA 设备生产、模具生产三大领域。
OA 设备生产领域:公司主要为客户提供打印机、复印机核心精密结构件、引擎部件 以及整机组装等专业机械设计和整体智能制造集成解决方案,凭借其精准优良的品质、快 速高效的服务,赢得了世界 OA 知名品牌客户的高度信赖,成为柯尼卡美能达、理光、京 瓷、兄弟、斑马等客户的核心供应商。 模具生产领域:公司主要为客户提供从产品设计、模具制造到成型生产的一站式服务。 公司生产工艺融入了新一代信息编码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实现了模具工装全自动智能 化制造,可以实现行业内高端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并能够满足大批量、高标准的要求。 其中公司模具业务与注塑业务是紧密关联环节,公司在注塑业务中熟练掌握了各种塑 料材料性质、各种成型工艺,具有 CAE 模拟分析能力,有效提高成型工艺的稳定性,能 确保公司注塑产品的质量,同时能降低注塑件成型过程的物料损耗,以高质量产品带动公 司营收增长。
医疗器械板块业务加速成长,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新冠疫情带动医疗器械板块收入占比大幅提高,公司 2020 年业绩实现快速增长。由 于 2020 年国内外爆发新冠疫情,全球范围内与疫情相关产品订单需求明显提振,公司凭 借在医疗制造领域积累的优势,及时调整生产销售策略,新增病毒采样管和口罩产品,带 动医疗器械板块收入大幅上涨;同时公司持续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稳步推进各项工作,提 高生产效率,进一步增强盈利能力——公司 2020 年营业收入达 11.18 亿元,同比增长 56.29%,2016-2020 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速为 17.41%;2020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1.69 亿元, 同比增长 173.28%,2016-2020 年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为 52.16%。
公司注塑业务收入主要来自 OA 设备领域——2020 年公司注塑业务实现收入 4.98 亿 元,同比下降 0.52%,主要系疫情之下公司 OA 设备生产受复工、物流、供应链等因素影 响,占公司营业收入的 44.56%,2016-2020 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速为 9.90%。长期来看, 公司模具及 OA 注塑业务属于公司基石产业,在 OA 设备领域,公司已经与跨国公司柯尼 卡美能达、兄弟工业、上海理光等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注塑业务 2016-2020 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速为 9.90%。
而公司医疗器械业务 2020 年营业收入为 4.86 亿元,同比增长 361.99%,占 2020 年 营业收入总额的 43.48%(2019 年占 14.71%)。其中在公司 2020 年医疗器械业务收入中, 一次性口罩业务实现销售收入 1.32 亿元(2021 年已不再生产口罩),病毒采样管实现销售 收入 2.04 亿元,若剔除口罩和病毒采样管带来的一次性收入,公司医疗器械业务 2020 年 实现收入 1.50 亿元,同比增长 42.40%,2016-2020 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速为 16.96%—— 医疗器械板块准入壁垒高,而公司医疗板块历经 10 年发展,依托出色的“定制化、非标化”的解决方案,持续承接不同下游客户多应用领域、各种设备的高质耗材的需求,已具 备为全球医疗器械及耗材领域知名客户及国际化标准市场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的能 力。我们认为未来随着公司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不断得到国际客户的认可,医疗器械业 务有望迎来加速发展。
子公司柏明胜系推动公司医疗器械业务发展的核心力量。目前公司的医疗业务主要由 柏明胜和力因精准两家公司开展,柏明胜在医疗业务中所占营业收入比重相对较大。其中 柏明胜主要为全球化基因测序、辅助生殖耗材及体外诊断等领域的客户提供相关配套耗材 及试剂类产品的 ODM/OEM 代工业务,现建有 10 万级净化车间 8000 多平方米,拥有先 进 的 全 自 动 化 生 产 流 水 线 , 净 化 设 施 及 灭 菌 设 备 , 先 后 通 过 ISO9001:2008 及 ISO13485:2012 质量体系认证——2020 年柏明胜实现营业收入 2.65 亿元,同比增长 289.73%(剔除口罩业务实现收入 1.33 亿元,同比增长 95.46%),净利润 0.46 亿元,同 比增长 164.09%;控股子公司力因精准目前主要生产销售定制化标本采集系列产品,包括 真空血管和一次性使用病毒采样管——2020 年力因精准实现营业收入 2.48 亿元,同比增 长 472.11%,其中病毒采样管实现收入约 2.04 亿元。
行业趋势:医用塑料耗材市场空间广阔,海外供应链有望加速国内转移
受益于下游产业持续繁荣,医用塑料耗材市场规模广阔
医用高分子塑料耗材应用广泛,产品质量直接影响下游实验/检测结果,技术门槛、质 量要求和附加值较高。高分子塑料耗材与传统的金属或玻璃材质相比,具有良好的化学惰 性、生物相容性、耐久性、射线透明性、重量轻、较低应力屏蔽等优点,因此己被广泛运 用于临床实践及科研检测中的各个方面,而临床实践及科研检测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又对高 分子塑料耗材的功能、特性、规格等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高分子塑料耗材属于技术门槛、 质量要求和附加值较高的领域——例如在生命科学领域,高分子塑料耗材理化性能和生物 性能以及产品的精准度等直接影响生物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成败和效率;而在 IVD 领域,自 动化诊断、高通量检测系主要发展的方向,需依赖于仪器和耗材的完美匹配,才能保证实 验或检测结果的准确度、精确度和可重复性,因此下游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极高,要确保 产品近乎 100%的出厂合格率。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医用高分子耗材应用领域持续拓宽,具体下游应用 包括体外诊断、基因测序、辅助生殖、样本采集处理、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我们认为随 着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持续繁荣以及下游赛道的快速成长,将持续带动高分子耗材需求的 增加,预计行业市场将进一步扩容。
1. 体外诊断领域: IVD(In Vitro Diagnosis),是指在人体之外,通过使用体外诊断 试剂、仪器等对人体样本(血液、体液、组织等)进行检测与校验,以获取临床诊断信息, 进而对疾病进行预防、诊断、治疗检测、后期观察、健康评价及遗传疾病检测的过程,已 经成为人类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IVD 作为器械板块占比最大的细 分赛道,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医疗保障政策的不断完善,市场规模持 续扩大——根据 Allied Market Research 数据,2019 年全球体外诊断行业的市场规模约 725 亿美元,2020 年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容至 834 亿美 元,同比增长 15 %;根据 Frost&Sullivan(引自诺唯赞招股说明书),2019 年中国体外诊 断市场规模约 864 亿元,预计 2024 年将达到 1,957 亿元,2019-2024 年复合增速为 17.8%。
全球体外诊断市场头部企业占据主要份额,下游需求较为集中。全球体外诊断行业中, 头部跨国医疗企业依靠其稳定的产品质量、高端的生产技术及出色的营销模式等优势,占 据全球体外诊断市场大部分市场份额。结合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及公司公告,我们预计 2020 年罗氏、雅培、丹纳赫、赛默飞、西门子等龙头企业市占率合计达到近 50%。而按 照诊断方式分,体外诊断产品可分为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血液诊断、微生物 诊断等多种类型。根据 Allied Market Research 数据统计,2018 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中免 疫诊断占比 32.50%、生化诊断占比 23.69%、分子诊断占比 14.68%,免疫诊断和生化诊 断合计占比约 56.19%——其中生化诊断技术最为成熟,市场规模较为稳定;免疫诊断中 化学发光凭借高灵敏度及低成本等优势在市场中居于领先地位,有望保持高速增长;分子诊断国内外技术差距较小,国内市场处于快速增长期,拥有较大增长潜力。而从地区分布 情况来看,根据 Grand View Research 以及前瞻产业研究数据,2020 年全球 IVD 最大的 市场仍旧为北美市场,占比约为 41%;其次为欧洲市场与中国市场,占比分别为 17%与 15%;其他地区市场份额共计约为 26%。
2. 生物实验一次性塑料耗材:是指生物、医药、卫生和健康等相关学科领域科学研究、 新产品开发、诊断检测等相关活动所必需的实验用品,主要用于细胞培养和收获、生物实验移液、溶液过滤和分离、贮存等——根据《生命科学实验耗材市场及关键制造技术的现 状、挑战与对策》(刘佳、吴茉莉)数据,2019 年全球生命科学实验室耗材的市场规模为 387.4亿美元,预计2023年将达到677.57亿美元左右,2016-2023年复合增速为13.25%。 其中一次性塑料耗材避免了传统材质多次使用导致的消毒和感染、同时易于表面改性从而 满足不同的特定实验需求等诸多优点,能够有效提高实验效率和便捷性,目前已成为生物 实验室研究中使用量最大的实验耗材。根据 Frost&Sullivan(引自洁特生物招股说明书) 数据,2018 年全球生物实验室一次性塑料耗材市场规模约 110.1 亿美元,预计 2023 年达 到 137.5 亿美元,2018-2023 年复合增速为 4.5%。
4. 辅助生殖领域:是指采用医疗辅助手段帮助人们完成生殖过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环 节的技术。随着全球不孕不育发病率的稳步提升以及辅助生殖服务渗透率的不断提高,根 据 Frost&Sullivan(引自锦欣生殖招股说明书)数据,2018 年全球辅助生殖服务市场规模 约 248 亿美元,预计 2023 年将达到 317 亿美元,2018-2023 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5%; 而中国有望成为全球辅助生殖最具潜力的市场,2018 年中国的辅助生殖服务市场规模约 252 亿元,预计 2023 年将达到 496 亿元,2018-2023 年复合增速为 14.5%。目前辅助生 殖领域使用到的高分子塑料耗材主要包括捡卵皿、多用途培养皿、胚胎解冻皿、显微操作 皿等,主要供应商为 Thermo Fisher、Vitrolife、Hamilton 等。
5. 其他生物医药领域:除上述领域外,高分子塑料耗材还广泛应用于样本采集处理、 尿透、血透、医药包材等众多领域,应用市场空间广阔。如医药包材指用适当的材料或容 器、利用包装技术对药物制剂的半成品或成品进行分(灌)、封、装、贴签等操作,并且 随着临床对医药包材生产质量、安全性、用药体验等要求的不断提高,塑料包装和金属及 其复合材料包装逐渐成为市场上的主流——根据前瞻产业研究数据,2018 年全球医药包装行业的市场规模约 941 亿美元,2012-2018 年复合增速 5.6%。从产品结构来看,由于 塑料包装具有化学稳定性好、卫生性良好、光学性能优良和质轻、阻隔性能好等优点,因 此占据主要份额——2018 年中国塑料包装比重为 43.3%,并呈稳步提升趋势。
全球医用塑料耗材生产供应以海外为主,新冠疫情叠加政策催化加速向国 内领先企业转移 全球高分子医用塑料耗材供应以海外为主。高分子塑料耗材是一个成体系化生产的工 业品,由于国外发达国家在基础学科和科技制造上耕耘较早,在经营管理、生产能力、产 品质量等方面长期具备领先优势,国外先进企业在模具开发、精密制造、生产控制/管理体 系等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因此长期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全球高分子医用塑料耗材生产以 ODM 模式为主。医用高分子塑料耗材市场产业发展 成熟集中度较高,Roche(罗氏)、Abbott(雅培)、Danaher(丹纳赫)、Siemens(西门 子)、BD、生物梅里埃、赛默飞世尔等跨国医疗集团在该市场处于持续垄断地位。但由于 耗材订制化属性较强,涉及多个生产制造环节且耗材生产成本占比终端销售相对较低,因 此跨国医疗集团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整机研发、系统集成等方面,对于耗材的生产制造通 常外包给更加专业的公司来完成——目前高分子耗材供应链主要处于海外,主流厂商有德 国 Eppendorf、Sarstedt、美国赛默飞、伟创力、GW Plastics、Nipro、汉密尔顿等外企。
新冠疫情打开全球耗材生产供应链向国内转移窗口。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爆发以来, 国际医疗器械企业海外供应链的阶段性停摆,以及需求的快速增长,带来了相关供应链向 国内领先制造商加速转移的契机——一方面,海外供应商生产受到疫情影响,并且产能短 时间内难以大幅扩张,而部分海外企业虽然在中国建有工厂,但其核心技术和人才均在欧 美总部,沟通、协调效率较低;另一方面,疫情发生后海运费价格一路上涨,集装箱一箱 难求,耗材运输成本甚至高过产品价格。
并且本身医疗耗材运输条件较为苛刻(对精度要 求较高,长途运输可能会带来产品破损),企业更希望本地化生产供应。而由于国内疫情 控制情况良好,海外企业开始选择国内企业作为供应商,这大大加速了国内的医用耗材生 产厂商进入部分国际医疗器械客户的供应链体系,也直接增加了全球市场对国内医用耗材 的需求——根据进口博览会交易服务平台的数据,2021 年上半年国产医用耗材出口金额 达到 280.38 亿美元,占全部国产医疗器械出口额的近 60%。
国内 IVD 集采进一步催化供应链转移国内领先企业的趋势。2019 年以来全国各地陆 续推出了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政策,如辽宁、四川、黑龙江等多个省份陆续发文明确鼓 励对 IVD 实施带量采购,其中 2021 年 8 月安徽在全国率先开展临床检验试剂集中带量采 购的探索(根据 9 月 28 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的数据,本次集采共 13 家企业 88 个产品谈 判议价成功,平均降幅为 47.02%)。
虽然安徽集采中,如罗氏和贝克曼等 IVD 巨头放弃谈 判,但我们认为未来IVD集采有望常态化,降价压力下各个企业对成本端价格将更为敏感, 海外巨头如罗氏等预计将顺应国内集采趋势,加快生产供应链的本地化,未来有望进一步 助推海外供应链份额持续转移国内领先企业;另一方面,集采将对中标企业的产品质量要 求更加严格,而医疗耗材的质量与临床检测结果直接相关,我们认为产品品质的不断升级 必然要伴随配套医疗耗材的升级,未来行业有望优胜劣汰,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更高 的国内领先制造企业有望直接受益。
后疫情时代海外巨头有望加强国内布局,国内优秀的供应链企业具备明显比较优势, 产业链加速转移具有较强不可逆性。高分子塑料高值耗材对生产过程和质量有特殊要求, 在产品的研发设计阶段即需要耗材生产制造企业介入,且维持质量高度稳定,不容一点瑕 疵。
正因为对专业和品质的追求,上游供应商一旦具有行业领先的模具、耗材产品研发设 计能力和一流的注塑成型加工工艺,并且可以为下游客户提供先进的产品设计方案,通过 专利申请、特殊参数设定等方式帮助客户实现定制化产品的开发生产,满足客户的个性化、 保密性的需求——下游企业出于耗材和仪器的绑定关系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上游供应商 有望凭借行业稀有的定制服务能力与下游客户形成深度长期的合作关系,形成极强的客户 壁垒——国内领先企业具有“相对低成本+生产周期快速集成高效率+体系化质量控制高标 准”三重优势,而且高分子耗材的下游客户竞争格局相对集中,这意味着一旦进入某一个 或某一些大企业的供应链,将带来长期稳定增长和较大的市场份额,并且因为国内领先企 业相比海外供应链竞争对手具备上述明显的比较优势,此类产业链转移具有较强不可逆性。
他山之石:全球高分子塑料耗材供应链以海外为主,龙头公司相关收入体量可达十亿美元
康宁:涉及生命科学业务的全球领先的材料科学制造商
康宁(Corning)成立于 1851 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是全球领先的材料科学领域 制造商,世界五百强企业。Corning 基于在玻璃科学、陶瓷科学和光学物理领域的知识和 技术积累,在 160 年的发展历史中成为一家全方位协同发展的公司,业务涉及光通信、移 动消费电子、显示技术、汽车尾气控制产品、生命科学和制药科技等。根据公司年 ,2020 年 Corning 实现销售收入 113.03 亿美元,同比减少 1.74%;2020 年实现净利润 12.31 亿美元,同比减少 16.82%。
艾本德:专注于实验室耗材及设备的生产供应商
艾本德拥有低污染、高质量的定制化生产能力。公司所有生产车间都是满足 ISO 9001、 13495、14001 以及 14644-1 等规范的 8 级洁净室,配备全自动化低误差率的数字化产线, 能够独立完成注塑、模具制造等重要生产环节,同时使用多种专利工艺改善产品表面化学、 使用气溶胶减少产品污染等方式,提升产品质量。公司于德国奥尔登堡、汉堡、莱比锡、 尤里希以及美国恩菲尔德、弗雷明汉等地拥有生产研发基地,其中奥尔登堡基地能够生产 多种实验室耗材,汉堡基地主要生产液体处理产品,莱比锡基地主要生产离心机,美国弗 雷明汉研发销售中心位于马萨诸塞州,利于协调当地优质医学资源。
尼普洛:全球领先的医疗产品生产商和服务商
尼普洛(Nipro)是一家总部位于日本大阪的医疗科技公司,成立于 1954 年,主营业 务为医疗器械、制药以及药品包装技术的研发与生产。截止 2021 财年,公司有超过 33000 名员工,业务覆盖全球 56 个国家或地区。根据公司年 ,2021 财年 Nipro 实现营业收入 41.29 亿美元,同比增长 2.95%,2017-2021 财年复合增速为 6.10%;归母净利润 1.29 亿美元,公司从供应链因疫情运作不顺的困境中恢复,相比 2020 财年亏损 1.14 亿美元增 长 2.43 亿美元。医疗器械业务 2021 财年收入 30.51 亿美元,同比增长 3.5%,营业利润 为 3.57 亿美元,同比增长 8.7%,收入利润增长主要原因是全球范围内透析器和肾脏产品, 人工心脏、心肺机等手术器械和耗材(手套、口罩、防护服)需求扩张,其中日本国内收入 占比 55%,海外合计占比 45%。
制药业务 2021 财年收入 6.21 亿美元,同比下滑 2.5%, 营业利润为 0.91 亿美元,同比下滑 23.7%,收入利润下滑主要原因是疫情和部分产区出 现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产品生产销售不及预期。药品包装业务 2021 财年收入 3.5 亿美元, 同比增长 6.7%,营业利润为 0.18 亿美元,同比增长 195%,收入利润的增长主要是由于 全球对疫苗药瓶的强烈需求,其中欧洲收入占比 35.3%,日本收入占比 28.9%,美国收入 占比 22.8%,中国收入占比 10%。
公司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与生产能力。尼普洛拥有 7 个研发中心:本部研究中心、制 药研究实验室、生产技术中心、再生药物研发中心、Goodman 医学创新中心以及 Avantec Vascular 公司、Infraredx 公司,超过 770 位资深研究员,2021 财年研发支出为 1.69 亿美 元,占总收入 4.19%。
公司拥有 27 个符合 ISO、GMP 相关标准的生产基地以及自动化产 线,不仅能够生产多种常规玻璃、塑料、橡胶医用耗材或药品包装,还能够生产复杂的大 型手术或实验设备如透析机、氧合机,其产品被广泛用于日常医疗或制药工业以及前沿医 学研究(领域)如人造器官等。同时公司是日本第一大塑料耗材 CDMO 厂商,能够根据 客户需求定制化生产医用耗材、实验器材或药品包装,还能够整合药物发现、CDMO 方案、 药品包装、药品上市后销售以及供应链规划等能力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定制化解决方案, 已经为超过 90 个客户提供数百个定制化项目。
公司分析:一站式解决方案体系化优势明显,罗氏深度合作助推公司中长期的国际化高增长之路
模具系塑料耗材生产核心,公司设计制造水平国内领先
模具是高分子塑料耗材生产的核心,其重要程度类比芯片之于半导体。模具是注塑生 产的基础工艺装备,是高效率低成本生产的重要技术支撑。模具的性能直接决定耗材产品 高精度和高标准——第一,模具影响注塑机的选择,不同型 注塑机允许安装的模具规格 有一定的范围,模具的设计制作要与注塑机型 匹配;第二,医用耗材产品质量一半以上 的影响因素在模具的好坏,对于高精度注塑机,模具的影响尤为突出;第三,模具会影响 到注塑生产的成型周期,从而影响注塑生产效率,提高注塑机的产能也就意味着生产成本 的降低;第四,模具设计的优劣也体现在注塑时产生废料的多少,废料越多,浪费的原材 料越多,生产成本就高;第五,模具设计合理将避免后续处理工作,保障生产的稳定性。
此外,客户订单以定制设计、产品验收、规模化生产三个环节为主,模具生产企业需要根 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订单化生产。从产品设计到模具制作、注塑、装配及表面处理等 工序均较繁琐且工序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之间需要取得良好配合。由于客户对产品材料、 稳定性、轻量化等技术要求不断提高,模具企业需要持续进行产品工艺、质量控制等多方 面的优化以满足客户需求。尤其是医疗领域以精密注塑产品常为客户定制的非标准化产品, 客户日益增长的定制类产品需求,对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模具制造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模具结构设计和精密加工的全流程管控是模具设计及制造过程的中心环节,其生产质 量对医用耗材的品质和稳定性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公司深耕行业近二十年,模具设计、制 造水平已与国际接轨。模具设计的好坏取决于公司和技术团队的设计理念、对产品的应用 认知以及实操经验等因素;模具生产制造差异在于各种工艺处理、设备和精密加工的全过 程管控,企业需要长期实践和大规模生产才能掌握行业领先的加工工艺和设计能力,才能 让使用寿命、制造精度等模具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而公司在模具制造领域有近二十年 的经验,模具设计制作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是中国重点骨干模具企业,拥有省 级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并设立了广东省精密注塑模具工厂技术研究中心、在上海设有新兴 医疗器械及生命科学领域研发中心。公司 OA 非金属产品成型模具荣获“深圳机械 30 年 精密模具标杆产品奖”,2019 年被中国模具工业协会评为“企业信用评价 AAA 级信誉企 业”和“模具出口重点企业”;曾荣获全国“精模奖”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省、市、地区 奖项;深圳坪山本部已建成省级精密注塑模具工程技术中心。
公司对技术研发高度重视,经过多年持续研发投入和实践积累,掌握了丰富的产品研 发、设计和生产经验,取得多项技术成果。截至 2020 年末,公司及其子公司独立拥有已 授权主要专利共计 153 项,其中发明专利 10 项、实用新型专利 143 项。在生产经营过程 中,公司能够根据行业需求和客户反馈持续改进工艺技术以及拓宽产品领域,追求卓越的 产品性能和高生产效率,满足客户日益提升的耐久性、稳定性等需求。
公司模具业务优势主要体现在制造周期短、精度高、寿命长等方面。公司始终保持创 新意识,持续引入国际高精尖设备,通过引入、合作研发和自主研发创新,持续推动模具 的开发研制及其制品的注塑成型工艺等创新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公司成功的开发出大尺 寸模具一模多穴技术,利用独特的热处理方法,成功的提升了模具生产寿命,使模具在生 产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刚性和韧性——在产品制造周期、产品精度、产品寿命等方面都 有较大优势,模具 2μm 级精度、500 万次使用寿命及 8 秒一模 64 穴的生产效率均处于 国际领先水平。
公司核心技术属于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开发重点为多腔精密 医疗模具突破性研发以及高速自动化生产工艺革新,并利用精密模具、自动化设备、信息 化技术实现有效融合,进一步夯实公司在行业的领先地位——公司设计制造的医疗模具具 有多穴数、短成型周期、长使用寿命等优势,在提高产品品质的前提下降低成本。2019 年,公司率先实现“六十四穴免疫反应杯全自动生产线”,为客户提供更精密、高效、高 质量的产品及服务,该项成果已获得深圳市机械行业协会颁发的“改革开放 40 周年,卓 越品牌奖”。
成本/效率/体系化优势明显,公司一站式方案解决行业痛点
全球医用塑料高值耗材生产制造行业痛点是缺乏“系统集成化”。高分子塑料高值耗 材是一个成体系化生产的工业品,同时涉及五个生产制造环节:①塑料材料的选取;②专 业设备的选取;③洁净车间自动化生产线的非标化设计嫁接;④控制软件的定制优化;⑤ 精密注塑模具设计与制造环节的有效协同。
目前,海外不少供应商在生产制造环节缺乏整 体性,如客户在寻找供应商时,由散布在模具设计制作、注塑生产、自动化制造、医疗体 系建设等多个子领域的公司组成项目团队,共同进行项目推进,运作模式僵硬。同时,在 项目完成后,仍需要花费高昂成本进行维护。这种方式在成本和时间的统筹性上较为缺乏, 所以项目开拓时常带着高昂的成本和缓慢的节奏,制约了行业向高品质、高效率方向发展。
公司通过提供一站式方案解决行业痛点,有效赋能客户。公司依托于快速的反应能力、 定制化的自动化生产工艺、领先的精密模具成型周期指标、快速完备的售后服务机制,凭 借多年工程技术积累和系统集成优势、优秀的产品质量,将塑料材料个性化、工装设备个 性化、医疗车间自动化生产线个性化、控制软件定制优化、精密注塑模具设计制造五个环 节高效协同,已经打造出了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能力,可为客户及市场持续赋能,实 现产品快速落地。 公司一站式解决方案成本和效率优势显著。
成本方面,由于医疗耗材定制化属性较强, 因此通常由海外客户支付模具和自动化设备的产线费用,国内生产企业本就具备成本制造 和工程师优势;同时海外供应商在生产制造环节缺乏整体性,而公司凭借一站式服务能力 在模具开发、产线维护和项目运营方面能大幅减少客户开支,因此客户的产线成本进一步 降低,公司产线价格成本为国外的 1/4~1/3(产品价格与海外供应商基本一致);效率方面, 昌红科技的整体解决方案可以实现行业内高端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并能够满足大批量、高 标准的要求。公司依此建立快速完备的服务机制,针对客户项目的完整开发周期进行整合 优化,能够缩短到 3-6 个月内完成——而同行业海外其他公司因为无法实现“一站式”,分 段式的项目整合推进过程复杂,对客户需求的响应周期也比较长,一般需要一年半甚至两 年的时间。
与罗氏达成战略合作,下游多领域客户有望“遍地开花”
与罗氏达成战略合作,公司中长期国际化发展可期。公司经过十年技术积累,现已进 入技术兑现期,持续承接国内外知名品牌客户的项目需求,逐步取得大客户的深度信任和 合作机会,陆续进入众多国际龙头公司全球供应链,形成了独有竞争优势和“护城河”, 在行业中占据了制高点。根据公司公告,2021 年 11 月 8 日,公司子公司柏明胜与罗氏诊 断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公司与罗氏诊断自 2020 年开始合作,合作领域为精密模 具设计制造、自动化装备、诊断耗材和诊断试剂包装等高分子材料技术应用。
本次战略合 作,主要系罗氏为强化其诊断业务全球运营与区域关键供应商的合作链接并增进罗氏诊断 全球运营在中国的供应价值链深入发展,借本次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契机,借助其自身 及其母公司“昌红科技集团”在精密模具设计制造、自动化装备水平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等 方面的独到优势和雄厚实力,共同致力于诊断耗材和诊断试剂包装等高分子材料技术广泛 应用的领域展开合作,更好的利用“中国创新”与“中国制造”为罗氏诊断全球用户创造 更多价值、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罗氏是全球体外诊断领域巨头,诊断业务全面发展。罗氏于 1896 年在瑞士巴塞尔创 立,初期主要业务为天然药物提取和维生素合成,为进一步扩充产品线和开展临床研究, 在 1968 年新设立诊断部门。罗氏历经 125 年发展,公司业务已遍布全球 150 多个国家, 拥有超过 10 万名员工。
目前罗氏主营业务分为诊断和制药两部分,罗氏诊断致力于开发 和提供从疾病的早期发现、预防到诊断、监测的创新、高性价比、及时和可靠的诊断系统 和解决方案——罗氏拥有行业内最全面的体外诊断解决方案,诊断及检测范围包括免疫诊 断、临床生化、病毒学、血糖检测、伴随诊断等,其自动化样本处理系统拥有业内最快的 处理速度,能够实现整个检验分析流程的完全自动化,样本处理范围涵盖生化、免疫、血球、微生物、PCR 等各个实验室,显著提高检测效率和结果准确性。除此之外,近几年罗 氏大力开展数字化诊断研究,以更好地实现对患者的实时检测与疾病预测。
我们认为公 司此次与罗氏达成战略合作,也是对公司耗材生产能力的进一步认可;同时在与罗氏的合作过程中,我们认为罗氏的高标准、严要求也将进一步打磨公司符合国际标准的体系化能 力(生产工艺技术/医疗卫生国际化标准体系等),双方有望实现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并 且进一步增强公司综合竞争力。
公司产能未来有望大幅扩张,中长期业绩高增长确定性强。随着公司业务规模持续扩 大,目前,受生产设备、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公司现有的产能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 求——子公司柏明胜 2020 年前三季度的稼动率为 74.67%,已能体现柏明胜的生产负荷较 高,医疗器械产销率(不考虑口罩、病毒采样管)为 99.61%,呈现出产销两旺的情况。
为进一步完善公司医疗耗材业务的产能布局,满足公司未来业务发展和市场拓展的需要, 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1)公司于 2021 年 4 月 1 日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 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 4.60 亿元,计划用于实施高端医疗器械及耗材生产线扩建项目及 补充流动资金——主要生产产品为基因测序耗材、辅助生殖耗材、体外诊断耗材等医疗器 械类产品,为后续新产品开发、生产制造等技术升级做储备。
2)公司与杭州湾上虞经济 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于 2021 年 2 月 1 日签署了《项目落户协议》,拟投资 10.68 亿元在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建设高分子医疗耗材产业园项目,预计 2021 年上虞厂区 新建 6 万平米产能,该项目由子公司浙江柏明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实施。长期来看,随着 公司进一步的产能扩张,未来将充分满足海外企业供应链向国内转移及国内企业开拓海外 内市场带来的需求提升,中长期业绩高速增长确定性强。
盈利预测
收入端:我们对各业务进行拆分预测: 医疗器械业务:考虑到新冠疫情下全球耗材生产供应链加速向国内转移,而公司已经 与罗氏诊断达成战略合作,我们认为伴随下游客户如罗氏等国内外巨头耗材产线的持续落 地,公司医疗器械业务有望实现快速增长,同时考虑 2020 年受到口罩、病毒采样管等产 品的一过性影响,假设 2021-2023 年医疗器械业务收入实现 2.99%/57.54%/58.31%的增 长;规模效应下,我们预计毛利率将呈持续提升趋势,假设 2021-2023 年分别为 37.69%/ 41.83%/45.12%;
模具业务:考虑到公司模具业务收入较为稳定,其中医疗器械领域公司可通过销售定 制化模具实现收入(预计后续该部分收入有可能确认到医疗器械业务),预计收入端有望 稳定增长,假设 2021-2023 年收入实现 25.00%/8.00%/8.00%的增长;假设毛利率保持稳 定,2021-2023 年分别为 32.00%/32.00%/32.00%; 注塑业务:考虑到公司注塑业务主要来自办公自动化(OA)设备,整体下游客户需求 较为稳定,假设 2021-2023 年注塑业务收入实现 12.00%/9.00%/7.00%的增长;假设毛利 率保持稳定,2021-2023 年分别为 22.50% /22.50%/22.50%。
费用端:考虑随着公司未来收入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我们预计公司期间费用率将呈 现持续下滑趋势,假设 2021-2023 年公司销售费用率分别为 5.10%/4.50%/4.00%;假设 2 021-2023 年公司管理费用率分别为 7.30%/6.10%/5.10%;假设 2021-2023 年公司研发费 用率分别为 3.90%/3.50%/3.10%。
综上,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 年收入分别为 12.24/15.76/20.94 亿元,净利润分别 为 1.36/2.60/4.44 亿元。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