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跨越国界,合作创造共赢,新一轮的高水平对外开放,上海正在上演一场精彩的“接力赛”。此次拿下“接力棒”的中以(上海)创新园,座落于上海英雄金笔厂普陀区旧址“英雄天地”,无意间道出了中以之间的“英雄惜英雄”。一方手握众多创新技术,一方拥有巨大的市场和需求,在普陀区科委主任李文波看来,未来双方在这片新热土上擦出“火花”几乎毫无悬念。
李文波说:“国际的一些创新资源向着更高效益的一些地区去进行流动,我们要紧紧的把握住,把上海的开放优势转化成我们的创新优势,打造一个国际化的创新的生态体系,我们第1批其实已经有20多家企业和相关的服务机构落户,预期在开园以后还会有一个井喷式的一个这个进入。”
以色列企业来了,以色列孵化器来了,金融资本来了,可是如何能保证在将人“请进门”后,还能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创新合作,打造一个能“带节奏”、能“思辨”的标杆式创新基地。中以(上海)创新园总经理强浩给出的答案之一是,在中以双方互设载体,形成连接需求方、供给方的“哑铃型”转移转化渠道。
强浩说:“在以色列的海法我们设立了一个公司叫上海创新中心,在那边去发现以色列创新创业的火花,然后把国内的一些需求再去告诉以色列方面,将来就会成一个亚铃状的状态,然后串联起来,消息互通有无。”
如何对“聪明的以色列人”产生真正的吸引力,让他们来了以后扎下根、结出果。从中以(上海)创新园项目创立开始,普陀区就始终把这一思考贯穿于硬件配套、软件服务、政策制定的全流程之中。仅就知识产权充分考量的细节就能可见一斑,不但全市首创的将区知识产权局整体搬入园区集中办公,还特别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园区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容知识产权创始人于晓菁说,这对以色列企业来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于晓菁说:“这个项目进来了以后,如何在中国进行好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专利的布局挖掘,形成好的专利 ,如何支持这些项目团队进行跨境的知识产权谈判,帮助创新团队在上海进行好的成长,甚至科创板,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领先的。”
普陀还制定了办公资助、税收奖励、装修补贴等9大类18条关于支持中以上海创新园建设的政策措施,李文波介绍,其中诸多政策的扶持内容都具有突破性。
李文波说:“如果引进像图灵奖、诺贝尔奖这些专业的人才,我们会给予500万的这个支持,研发项目方面如果获得国家级的一些平台给予300万的支持,首批落户我们给予他三年房租都是免租的,包括它的整个运营的一些费用也给予支持。”
以色列与中国之间技术创新载体的落地,无疑将为谋求高质量国际合作提供生动样本,未来的中以上海创新园也必将成为国际创新合作的典范者、引领者和推动者,吸引来自全球的更多“英雄”在上海这座最具脉动的创新之城汇聚,共同打造一片生机勃勃的创新创业热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