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校名片
学校:广州市天河区渔沙坦小学
创办时间:1907年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凤凰街道凤凰 区渔中路1
校训:动静相宜 体艺双馨 文质彬彬 而后君子
渔沙坦小学坐落在美丽的凤凰山脚下,学校占地17091平方米,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进入21世纪,经过一轮整改修缮,学校的教学硬件和软件得到质的提升,学校注重足球、国际象棋、舞蹈、合唱、绘画等潜能教育,正在驶入创造性、多元性发展快车道。
尊师重教:教学特色被代代相传
1907年,由德国基督教会驻广州办事处出资,渔沙坦村民出地出劳动力,建起了一座“福音堂”。这里既是当时基督教传教的基地,也是渔沙坦村民子弟的学堂,成为渔沙坦小学的前身——培德小学。
“福音堂”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虽然是西方宗教产物,但是却有着广东客家“五间两廊,合面横屋”典型的传统结构,处处体现着客家人尊师重教的风气。有当时的校歌为证:
“渔沙坦乡,热心耆老,艰辛缔造设学校,大家同学,努力攻读,为乡、为国、为同胞。切莫仇视争吵,勤、诚、勉、毅,各儿守,是圣是贤,心不懈怠,英雄豪杰,志气高。”
百年来,渔沙坦小学以“生态 秩序 文化”作为办学宗旨与使命,办学颇具特色,被一代代校长、教职工和学生传承和发扬。
民国时期,培德小学聘用黄埔军校毕业生执掌教鞭,采取黄埔军校新式办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和管理,开设语文、算术、体育等西洋化的课程。学生要用训练枪练习军事操,晚上还要上自习课。由于教学方法新颖,吸引了很多学生前来就读,学堂声名远播。
新中国成立后,部队出身的李成健出任校长,用严格的课堂纪律和严谨的校规,带出了渔沙坦小学严肃的治学风格。1968年,李就生开始从事教学工作,默默耕耘三十八载,任渔沙坦小学校长达16年。他在领导干部培养方面给予了年轻干部更多的发展空间,大力推进了渔沙坦小学的软件和硬件建设。
教学先进:尤其以校园足球为特色
渔沙坦小学从建校开始就采用了较为先进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涌现了大批优秀人才。抗日战争时期,大批学生成为英勇的抗日将士。渔沙坦小学毕业生练东和,在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积极投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广州解放前夕,校友李涯以地下党员的身份,积极做好护城工作,并努力发动群众筹集钱、粮等各种军需物资,迎接解放军进入广州城。新中国成立后,渔沙坦小学更是人才辈出,在政界、文化界及企事业单位均有渔小毕业生的身影。
进入21世纪,渔沙坦小学办学理念趋向多元化,逐渐形成了“动静相宜,体艺双馨,文质彬彬,而后君子”的发展目标。
校园足球是渔沙坦小学的办学特色。学校推出了一系列推动校园足球发展的举措,包括以校园足球作为“生态教育”的特色载体,普及足球与精英足球齐头并进,体现了生动自主性、生动创造性、生动多元性和生态规律性,培养“足智才谋”的渔小“精彩少年”,推动校园足球向纵深发展,普及加竞技,以足球文化和足球课程化促进学校校园足球的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渔沙坦小学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三年,学校要建设一支管理理念先进、积极向上、骨干教师众多的行政教师队伍,“五育并举”推进学校德育建设,让学生综合素质高、体质水平高,凸显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和客家文化特色。
广州教育头条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