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智一 ”卫星由中科院立项,中科院软件研究所牵头、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光电研究院、西安光机所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771所等单位参与联合研制。“天智一 ”是中科院规划“天智”系列的首颗技术验证星,同时也是全球首颗实际开展工程研制并发射的软件定义卫星。其核心是一个小型高性能星载云计算平台,支持有效载荷即插即用、应用软件按需加载,可通过上注不同应用软件,让卫星完成不同任务。
“天智一 ”卫星
“‘天智一 ’是一颗可以不断更新软件的卫星,人们可以通过手机访问它,给它下任务。”卫星项目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软件定义卫星技术联盟秘书长赵军锁说,“天智”的名字来自于天基智能,微小应用卫星将从此“智能”起来,实现即插即用、在天处理数据、更新软件等越来越多的功能,就像传统手机迭代为智能手机。
数据无需传回地面再计算,可在“天端”直接运算
“目前,卫星的运行和数据的下载再分析等环节耗费大量时间,难以适用于有实时要求的场景。”赵军锁说,传统情况下,卫星采集数据后,要下载到地面站,然后才能分析给出可使用的结果,大量的数据在天地之间上行、下行是非常耗费时间的。
“天智一 ”是全球首颗实际开展工程研制并发射的软件定义卫星,它的主要载荷包括云计算平台、一台超分相机和4部大视场相机。而其中的云计算平台,是“天智一 ”能够“智能”的关键。
搭载云计算平台之后,“天智一 ”可以在“天端”运算数据,省去了大量不必要的数据传输,直接传输给地面需要的结果。赵军锁说:“通过智能调配计算节点,‘天智一 ’可以在轨完成大部分数据处理工作,不但可以根据成像场景自动选择最佳的工作模式和参数,还可以检测和识别拍到的是什么,并根据需要将处理结果下传地面。”
太空的环境对云计算平台提出了严苛的要求:没有地面那样充足的能源,云计算平台需要能耗低;处理卫星采集的数据,云计算平台需要强的计算能力;受搭载限制,不能携带很多硬件,云计算平台需要学会“统筹”计算资源。
换句话说:要低耗能、够聪明、会协调。此外还得是应付得了太空残酷环境的“硬汉”。
开放式平台,搭载可用手机访问的APP
“天智一 ”对采集数据进行智能计算后,可启动执行星载应用程序,响应地面的需求,对相机和手机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并传输到地面的测控站点或应用端。
与安卓的开放式平台相似,云计算平台需要高性能的软件在其上运行,以完成不同的任务。例如,漂浮物等目标识别软件、三维重构软件等软件的上注,可以帮助“天智一 ”执行多种功能。
与传统卫星面向单一任务定制开发、自成封闭体系不同,“天智一 ”采用开放系统架构。“开发者可以为卫星开发软件,并可根据一定流程将开发的软件上注卫星,开展在轨试验。”赵军锁介绍,为了引来创新程度高的应用,中科院软件所2017年曾主办“软件定义卫星应用软件创新设计大赛”,在接下来开展的一系列科学技术试验中,将择机安排上注部分软件定义卫星应用大赛中的优秀作品,开展在轨试验验证。
据介绍,“天智一 ”由中科院软件所牵头,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航天九院771所、中科院光电院、中科院西光所等单位参与研制,整星重约27公斤,运行在500公里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是“天智”系列的首颗技术验证星。目前“天智二 ”到“天智十 ”共17颗星(部分为卫星星座)已在规划中,“天智二 ”预计将于2019年下半年择机发射。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