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江117所学校推作揖礼# ,繁文缛节还是文化传承?

近日,浙江衢州的作揖礼在 络中引发广泛讨论,事情是这样的:

4月20日,浙江衢州各县(市、区)两会开幕,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召开的两会,与会人员见面不握手,改行作揖礼,这成为今年衢州各县(市、区)两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月21日,衢州市教育局发布通知,要求把“行作揖礼、使用公筷、谈吐文明”纳入中小学生文明规范。老师称,此举是“疫情下顺势继承传统文化”。作揖礼日常分共立、肃立、迎立三种,它不仅传承传统文化,在疫情期间也是非常合适的致礼,可以更好地保持一个距离。

4月21日,衢江区教育局教育科科长吴明杨回应,作揖礼一方面是为避免疫情期间师生近距离接触,另一方面是助推传统文化和“衢州有礼”品牌打造。

一场关于作揖礼是礼仪行为还是繁文缛节的讨论在 友之间争论开来。

舆情监测软件鹰击早发现对事件热度趋势分析可见,舆情高峰主要集中在4月21、4月23两日。

20日,@人民视频 发博【#衢江117所学校推作揖礼# 学生:这是礼貌的距离】带动舆情热议,随后,@浙江团省委 @三衢教育 @青春绍兴 相继发布事件相关微博,关于作揖礼的讨论迅速激增。21日,@头条新闻 @中国新闻周刊 接力发布【浙江衢江117所学校推作揖礼】相关微博,舆论热度继续发酵。23日,@观察者 @21世纪经济 道 @头条新闻 @新浪财经 发布#浙江衢州两会见面改行作揖礼#相关博文,舆情热度二次发酵。

香港中文大学国学中心主任邓立光曾在《从衢州祭孔看国家的文化发展》一文中写道:文物古迹的修缮以及古代礼仪的恢复,都必须贯彻下去。针对 友“演戏”“没必要”“形式主义”的评论,他提出反对意见,“传统文化在恢复的过程中,总会有人感觉不适应,这是正常的。礼仪不会过时。”邓立光说,推动文化复兴,需要民众尊重传统文化。在学校中推广,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对作揖礼持支持态度的 友表示:

中国的礼仪礼节,既历史悠久,又是最科学的表达方式:不触碰到对方,就可以表达敬意,以平等为基础,会让人感觉受到应有的尊重,礼仪,是站在“礼”的接受方的角度,表现的是对接受方的尊重,毕竟,“仪”就是做给对方看、让对方舒服的表面行为。近年来不断加温的汉服文化,也让很多人对恢复文化自信表现出了一定的期望之情。不少 友表示如此悠久又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华儿女更应该继续传承下去。

另外,作揖礼能够体现尊师重教,一来学生表达了尊重老师之情,二来老师承受了这个礼,会更有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作揖礼在当下不仅是礼仪的一种表现,还能避免因接触而互相传染,是人们之间相互尊重和问候的新表达方式。

对作揖礼持反对态度的 友表示:

搞作揖礼就是形式>实际,用在日常生活中实属没必要,是一种繁文缛节的体现。

有 友担心这种作揖礼,倡导者无论初心如何,推广开来,会流于形式,做个样子了事。另外,现代 会一切追求简单高效,繁琐的礼仪在日常交往中较难以推广开来。现代中国人普遍认为鞠躬是很严重的礼,复兴明显与大众生活脱节的礼仪,显然不切实际。有部分 友认为在疫情中要取代握手礼,可以用抱拳礼,头正,身直,简单高效,精神干练,适合各种场合,而且无论穿什么衣服都不会感到尴尬。另外,抱拳礼在中国虽然很少见于日常,但在很多场合都是常用礼仪,比如拜托人,拜年,感谢,武术等。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3月22日
下一篇 2020年3月2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