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煤炭工业软件第一股迎来发展战略机遇期
二十年磨一剑,龙软科技已成长为我国煤炭工业软件领军企业。2002 年 2 月,龙软科技成立于北京海淀中关村,自成立起便专注于我国煤炭 空间信息研发领域,坚持做自主可控的平台软件。目前公司已经成长为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智能煤矿软件领军企业,并成功将业务拓展至智慧 安监、智慧应急等业务领域,是国内唯一具备煤炭行业安全管理与智能 矿山整体解决方案能力的工业软件企业。2021 年中国煤炭企业 50 强中 有 44 家为公司客户,大中型矿业集团 120 万吨及以上生产矿井的用户 比例高达 82.9%,位居全行业首位。公司于 2019 年登录科创板,自 2020 年开始牢牢把握住煤矿智能化东风,迎来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公司目前形成了以 LongRuan GIS平台为基础的智能矿山整体解决方案 以及公共安全解决方案两大产品体系。公司基于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LongRuan GIS 基础平台,开发出满足国家能源局《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 (2021 版)》标准的 LongRuan 智能矿山整体解决方案,可提供包括基 础平台软件、专业场景应用、管理决策、远程控制各环节在内的智能矿 山全流程服务,在行业内享有盛誉。同时也把在煤炭行业长期积累的技 术和产品经验向外延伸,推出行业应用范围更广的监管部门智慧应急管 理平台、危化企业应急管理平台、智慧园区安全环保监管平台、安全生 产信息共享平台等在内的公共安全解决方案,为公司未来实现跨行业发 展、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打下坚实基础。
公司实控人毛善君教授技术背景雄厚,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绑定核心骨干 利益。公司股权结构稳固,实控人、董事长毛善君教授持有公司股份 47.01%,担任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至 今,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多次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是国内安全生产领域学科带头人。任永智、郭兵、尹华友三位副总经理 分别持有公司股份 3.35%、2.87%、1.77%。2021 年 3 月 26 日,公司面 向核心高管及技术骨干推出股权激励计划,业绩考核目标为以 2020 年 业绩为基准,2021-2023 年营收或净利润增速不低于 30%/60%/90%,2021 年已经顺利完成激励目标,将公司利益与核心骨干利益实现充分绑定。
连续多年营收保持较快增长,煤矿智能化东风推动营收增长提速。2016 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明确了煤炭行业未来实现智能开采的发展方向, 推动公司营收开始实现连续多年较快增长,2016 至 2020 年间公司营收年复合增速达到 25.63%。2020 年初,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 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同年 11 月 25 日公布首批 71 家智 能煤矿试点单位,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进程显著加快,推动公司营收增 长提速,2021 年公司营收达到 2.91 亿元,同比增长 47.17%。
公司整体毛利率保持在 50%以上,产品化程度相对较高。2016-2020 年 间公司归母净利润年复合增速高达 102.47%,实现了快速增长。2021 年 由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确认 776.92 万元股份支付费用,以及出于谨慎性 原则计提 1656.40 万坏账准备,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24.30%至 0.63 亿元,利润增速低于营收增速。
2. 煤矿智能化东风已到,市场空间广阔
煤炭是,并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力。“富煤、贫油、 少气”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现状,因而煤炭在过去一直是我国主体能 源,在能源安全保障中肩负着“压舱石”和“稳定器”重任。过去十年 间,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占比自 2012 年的 68.5%逐渐下降至 2021 年 的 56.0%,仍贡献一半以上能源消费。2022 年 3 月 15 日,参加十三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绿色转型是一个过 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以煤为主 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 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 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点明了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 的仍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主力地位,承担起支撑能源、保障能源的重任。
煤矿智能化是双碳背景下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技术内 涵十分丰富。智能化煤矿将人工智能、工业互联 、云计算、大数据、 机器人、智能装备等与现代煤炭开发技术进行深入融合,形成全面感知、 实时互联、分析决策、自主学习、动态预测、协同控制的智能系统,实 现煤矿开拓、采掘、运输、通风、洗选、安全保障、经营管理等全过程 的智能化运行。根据 2021 年 6 月国家能源局颁布的《煤矿智能化建设 指南(2021 年版)》,明确了智能化井工煤矿需要建设包括智能综合管控 平台、智能地质保障系统、智能掘进系统、智能采煤系统等在内的 12 大类软硬件系统。
煤矿智能化对实现煤矿减人增安提效、促进能源低碳转型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煤矿智能化可以实现煤矿生产本质安全。通过机械化换人、自 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可减少高危岗位人员一半以上,条件好的还可 形成井下工作面无人采煤、少人值守的场景,避免矿工直接面对灾害事 故风险,大幅消除安全生产隐患,从而实现从根本上遏制重特大事故发 生。自 2016 年煤矿智能化建设起步以来,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实现 较快下降,特别是 2020 年智能化建设提速后死亡率实现大幅下降,2021 年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 0.044 人/百万吨,相交 2019 年下降约 47%。 另一方面,煤矿智能化建设能够推动能源低碳转型,保障能源供给安全。 在大规模低成本储能尚未突破、以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 加快构建的情况下,仍需煤电及煤炭发挥调峰和兜底保障作用。加快煤 矿智能化建设,可以提高煤矿绿色安全生产素质和柔性生产能力,增加 供给质量和供给弹性,形成部分生产能力储备,可以更好保证能源供需 总量的平衡,在清洁能源供给波动的情况下及时弥补缺口,为能源绿色 低碳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顶层设计不断强化,煤矿智能化政策支持力度逐渐加大。2016 年 3 月,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 年)》, 提出煤炭资源高效智能开发及安全绿色利用是煤炭工业两大战略发展 方向,正式掀开煤矿智能化浪潮。2020 年 3 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 应急部、工信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 见》,细化提出 2021 年、2025 年及 2035 年智能煤矿的发展目标,使煤 矿智能化建设发展提速。2020 年 11 月,国家能源局、煤矿安全监察局 印发《关于开展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的通知》,确定了首批 71 处示 范煤矿名单,推动一些投资规模大、技术标准高的智能煤矿建设需求出现。2021 年 6 月,国家能源局正式颁布《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2021 年版)》,首次明确了智能煤矿的 12 项重点建设内容,规范了智能煤矿 投资方向。2022 年 4 月 1 日,应急管理部修订后的《煤矿安全规程》开 始生效,新增“积极推广自动化、智能化开采,减少井下作业人数”条 款。此外山西、内蒙古、陕西等产煤大省也陆续出台煤矿智能化建设指 南及规划。煤矿智能化顶层设计不断强化,产业趋势逐渐明朗。
煤炭行业集约化程度提升为煤矿智能化建设提速创造优良的客观环境。 2016 年《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发布 以来,我国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落后产能不断淘汰、 先进产能持续建设,煤炭行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矿井数量大幅减少, 大型现代化煤矿成为煤炭生产主力,生产结构不断优化。我国煤矿数量 从 2016 年的 7866 个下降至 2021 年的 4500 个左右,原煤产量从 34.1 亿 吨上升至 41.3 亿吨,年产 120 万吨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数量达到 1200 个以上,煤炭产量占全国产量的 85%左右,年产 30 万吨以下的小型煤 矿数量已不足 1000 个,产量占比下降至 2%。根据应急管理部 2020 年 制定的《煤矿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预计 2022 年我国煤矿 数量将减少至 4000 处左右;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2020 煤炭 行业发展年度 告》,预计到十四五末期,我国煤矿数量将控制在 4000 座左右;这意味着 2022-2025 年间,我国煤矿数量将保持总量相对稳定, 结构持续优化的动态调整之中。中大型煤矿对于高标准智能煤矿有更强 的建设需求,产业资源向其集中有助于加速智能煤矿建设。
煤炭企业盈利改善为煤矿智能化建设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2021 年我国 煤炭市场现货价格出现大幅波动,二季度以后价格长期呈现高位波动, 直至年末增产增供稳价政策效果才开始显现,价格逐渐向下回归合理区 间。煤价上涨推动了煤炭企业盈利改善,2021 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 实现营收 32896.6 亿元,同比增长 58.3%;利润总额达到 7023.1 亿元, 同比增速高达 212.7%,煤炭企业盈利能力的改善有望推动其增加智能化 建设投入,为煤矿智能化建设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华为加码煤矿智能化布局,加速矿山智能化渗透率。2021 年 4 月,华为 公司在内部成立“煤炭军团”,加码煤矿智能化布局。2021 年 9 月,华 为联合国家能源集团发布矿鸿操作系统,核心在于通过统一的煤矿物联 操作系统来帮助构建统一架构的煤炭工业互联 平台,为各种煤矿装 备和海量传感器提供统一的接入标准和规范,打破数据孤岛,并通过云 平台支持应用伙伴进行智能化应用开发。华为为智能煤矿提供了高质量 的 5G 络服务,服务器、传感器等智能硬件以及“大数据+AI+工业互 联 平台”的整套能力,有助于各个架构层的厂商协同共享数据,充分 发挥各自最大优势,加速矿山智能化渗透率的提升。
多因素共振下智能煤矿建设迎来快速发展。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 2017 年我国建成 47 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至 2021 年底累计建成 813 个 智能化采掘工作面,较 2020 年底同比增长 65%,其中采煤面 477 个, 同比增长 43%,掘进面 336 个,同比增长 109%。通常每个矿区平均同 时运行 1-2 个综采工作面,以及 2-4 个掘进工作面(比例关系 1:2),按 照 2025 年 4000 座煤矿进行测算,我国采掘工作面需求数量合计在 12000-24000 个,截止 2021 年底 智能化综采 工作面渗透 率仅为 3.39%-6.78%。从每年新建设完成角度测算,2017 年我国新建设完成 44 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2021 年新建设完成 319 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年 复合增速为 64.08%。根据国家能源局 2022 年一季度新闻发布会,截止 目前 71 处示范煤矿启动建设,计划投资 157 亿元,预计 2023 年底可完 成建设,全国有近 400 座煤矿正在开展智能化建设,总计划投资规模超 1000 亿元。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预计,至 2025 年我国将建成 1000 座 以上智能煤矿,智能煤矿建设正在快速发展。
保守测算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投入合计约 2743-3745 亿元。根据产煤大 省山西省能源局 2021 年 11 月发布的《山西省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导手册 (2021 年版)》披露的数据进行测算,拥有一个采区(1x 采煤面+2x 掘 进面)的低配、中配、高配智能煤矿的智能化建设投入分别为 0.61-0.83 亿元、1.15-1.61 亿元及 2.12-2.92 亿元,若拥有 2 个采区则智能化建设投 入将分别提高至 0.92-1.29 亿元、1.72-2.36 亿元及 3.21-4.38 亿元。根据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18 年全国煤矿生产能力情况》,2018 年我国年产 能在 120 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煤矿中,年产能在 500 万吨以上(建设高配)、 300-500 万吨之间(建设中配)以及 120-300 万吨之间(建设低配)的煤 矿数量占比分别为 14.01%、16.86%、69.12%。保守假设至 2025 年率先 完成 1000 座大型煤矿的单采区智能化建设,且大型煤矿内部产能结构 与 2018 年保持不变,则对应十四五期间煤矿智能化建设投入约为 913-1255 亿元;保守假设未来剩余 3000 座煤矿均改建为低配智能煤矿, 将继续带来 1830-2490 亿元建设投入;合计煤矿智能化市场规模将达到 2743-3745 亿元。考虑到部分大型煤矿将建设多个智能化采区,我们认 为未来煤矿智能化实际建设规模有望超预期。
3. 公司产品实力出众,新签订单爆发式增长
对照国家标准,公司具备完整的智能煤矿解决方案能力。对照国家能源 局《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2021 年版)》中的 12 项重点建设内容,公司 具备包括智能综合管理平台、智能地质保障系统、智能掘进系统、智能 采煤系统等在内的 7 大类自有知识产权产品,同时通过加强与生态合作 伙伴的合作,可通过系统集成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智能主煤流运输系统等 4 大类产品。公司结合相关政策及客户需求,提出了智能矿山“1+3+N” 的建设理念,1 指生产调度决策智能综合管理平台,3 是指 5G+工业互 联 平台、智能矿山云服务大数据决策分析平台、矿井多维 GIS 平台, N 则是指多种智能矿山业务系统的搭建。公司在“1+3+N”的建设理念 指引下,成为业内少数可以为客户提供完整智能煤矿解决方案的企业。
公司技术实力突出,多款核心产品在业内保持技术及市场领先地位。公 司自主研发的 LongRuan GIS 基础软件平台实现了对海外竞品的替代, 有效满足了矿井地下复杂地质条件下的信息化综合需求,累计在超过 1800 家中大型煤矿实现应用,是煤炭行业应用最为广泛的 GIS 软件。在 国家首批 71 家智能示范矿中,公司核心产品在超过 40 对矿井实现应用。 公司智能综合管控平台作为入选国家煤矿安监局煤炭安全生产技术装 备推广目录的优秀产品,市占率稳居行业第一,2021 年完成 36 对矿井 的智能管控平台建设实施。公司智能地质保障系统以公司独有的深地空 间 GIS 软件为核心技术,叠加高精度地质模型及智能探测技术装备,在 全球首次全面实现了透明化矿山的核心技术,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实时更 新、动态修正形成 GIS 时空模型,2021 年完成中煤能源集团、山东能源 集团等下属的 6 对示范矿井的智能地质保障项目。公司的透明化智能综 采解决方案首次利用 TGIS 技术实现高精度地质模型指导工作面设备自 适应切割,在山东能源集团郭屯项目成功实施,获得 2021 年度中国煤 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并开始进行更广泛应用。公司智能掘进系 统 2021 年也在陕煤集团、山西焦煤集团等下属 6 个矿井实现应用推广。
2021 年公司新签订单实现爆发式增长,签署多个千万元以上大单。随着 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提速以及公司产品实力不断得到客户认可,公司面向 智能矿山的新签订单增长也明显提速,千万元以上大单不断落地,业务 景气度向上。根据公司年 披露,2021 年公司新签订单 3.91 亿元,同 比增长 141.36%,超出全年营收 1 亿元,意味着目前储备至少 1 亿元在 手订单,为后续公司业绩的快速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4. 盈利预测
4.1. 核心假设
智能矿山工业软件业务:受益于煤矿智能化建设进程的提速以及公司智 能掘进、智能综采等新产品销售逐渐放量,我们认为该业务营收仍将保 持快速增长,预计2022-2024年该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57.31%、52.46%、 44.03%;
智慧安监、智慧应急业务:随着监管部门开始建设相关平台,我们认为 该业务营收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 2022-2024 年该业务收入增速分别 为 40%、35%、30%;
LongRuan GIS 软件销售及代购硬件业务:随着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发展, 客户更倾向于采购包含基础 GIS 软件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同时公司业 务重心不在集成项目上,我们认为这两项业务营收将延续下滑趋势,预 计 2022-2024 年 LongRuan GIS 软件销售收入增速分别为-15%、-10%、 -10%,代购硬件业务营收增速分别为-20%、-20%、-20%;
毛利率及期间费用率:我们认为高毛利的智能矿山软件业务收入占比将 持续提升,且智慧安监、智慧应急业务随着业务放量毛利率也将小幅提 高,二者共同推动公司毛利率实现稳定提升。矿山智能化目前仍处于渗 透率早期,预计公司仍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率将呈现稳定上 涨态势,销售和管理费用率稳步下降。
4.2. 收入和盈利预测
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 4.38、6.48、9.17 亿元,归母净 利润分别为 1.15、1.73、2.50 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 1.63、2.45、3.53 元。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