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广智委员围绕《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制定背景情况、总体考虑、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据介绍,“十二五”时期,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企业群体快速成长,产业布局日益完善,初步形成“计算无处不在、 络无处不在、数据无处不在、软件无处不在”的发展态势,成为经济 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构成。
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6231.5亿元,实现增加值2372.7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1年的9.2%上升到2015年的10.3%,已成为创新创业活跃程度最高、最能体现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的支柱产业。2016年上半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151.1亿,同比增长12.1%,持续保持了稳健增长态势。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开始由产业赋值、经济赋能向 会赋智升级演进,呈现新的发展特征。 《规划》的编制,基于软件“赋值、赋能与赋智”发展演进的三个层次规律,突出把握了软件自身与功能外延、软件产业发展与其它产业跨界融合、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供给和需求三大关系,做好软件和信息服务相关领域与重大战略的贯彻落实,与落实“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战略,与本市“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及在高精尖产业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具体部署等三个方面的衔接,力图编制具有前瞻性、统领性、战略性指引的规划。 《规划》全文包括发展审视、总体思路、战略任务、重点行动、保障措施五个部分,提出到2020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将实现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双提升、产业内部结构更加优化、绿色集约水平显著提升、创新创业活力大幅增强、融合驱动作用充分显现等五个方面的目标。《规划》部署了三大战略任务。
一是实施“云 端”一体化的大数据引领战略。
二是实施产业跨界融合升级的大软件驱动战略。
三是实施服务信息 会建设的大应用带动战略。
结合我市发展高精尖产业,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要求,《规划》还部署了八大重点行动。
具体包括:
新型产业生态圈培育祥云工程3.0升级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自主可控技术创新两化融合强基开源软件系统推广知识产权和标准创新突破产业国际化拓展
等八个方面。
最后,姜广智委员和软件处副处长仝海威还回答了媒体关于软件产业涌现出来的新概念之间的关系、软件在北京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中的作用、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定位等方面的提问。
帮您准确解读《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请移步下一条微信,小编为您奉上详细图解哦!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