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5万美元开发AI软件,防范“小行星撞地球”发生

一直以来,“小行星撞地球”都不仅仅是科学幻想,有多种证据指出地球的气候变化与其有关,即使一些较小的近地天体,也可能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在研究潜在的小行星撞击物图像时,对于人眼的依赖较大。然而多么敏锐的人眼通常了无法做到全面的观察,好在人工智能的应用可能很快改变这一切。

当NASA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还在使用大量的望远镜来寻找和监测有可能对地球产生影响的近地天体时,加州的航太公司正在测试一款人工智能软件,旨在改善天文学家人眼识别的工作方式,有效跟踪可能对地球产生威胁的近地天体。所谓近地天体,就是指运行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并因此有可能产生撞击危险的小行星、彗星以及大型流星体的总称。

NASA的“近地天体项目”成立于2005年,目标是到2020年找到90%的直径140米以上、从地球周边4500万公里内掠过的近地天体,从而让小行星撞击事件的概率降到最低。然而在2014年时,NASA的总监察长保罗·马丁在审计 告中批评该项目效率低下,保守估计只找到了10%的目标,难以按预期完成计划。当时间到了2019年,NASA表示直径超过1公里的近地天体超过90%被发现,可见距离完成大致探测清楚140米近地天体还需要时间,更何况10~20米的太空岩石也能对地表建筑造成严重威胁。

由于以往寻找近地天体的方式并不理想,因此NASA找到非营利性的航太公司人工智能团队合作开发NEO AID(近地天体人工智能探测)软件,据悉该软件由100TB字节的数据来构建和训练模型,已经把天空勘测的性能提高了10%,并且可以区分真正具有威胁的小行星和被误 的彗星。同时,使用人工智能也是一种非常经济的方式,项目负责人表示,原型软件的开发成本约为5万美元,而建立可靠运行的软件系统仅需50万美元。

尽管人工智能软件花费较少,然而整个NASA近地天体项目多年来无疑耗资巨大,人工智能能够取代天文学家的肉眼观测吗?目前并不行,由于人类的眼睛和大脑非常善于发现图像中的细微差别,NASA仍然依靠人眼来评估近地天体的危险程度,但人工智能可以为图像划分观测的优先级来简化过程,包括减少不得不浪费人力核实的误 情况。

对于近地天体积极防御绝不是危言耸听。去年6月,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发生火流星事件,多个村寨成为陨石的坠落点,好在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而2013年发生在俄罗斯的小行星撞击事件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当时一颗直径约20米的小行星在车里雅宾斯克的上空发生爆炸,间接造成3000余间建筑物受损,1600余人受伤,经济损失高达2亿元。

今年贺岁档上映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当地球靠近木星时,人类面临了巨大的危机:地表的行星发动机故障熄火,全球发生地震,火山爆发,岩浆四溢……这并非全部来自编剧的臆测,而是参考了发生在1994年的慧木大碰撞。当时“苏梅克—列维9 ”彗星被木星捕获,虽然没有直接撞向木星,但1992年7月8日时,彗星距离木星中心仅11万千米,后者的半径就有7万千米,二者的距离逼近洛希极限。1993年3月时,彗星至少被木星引力撕裂成21块;当时间来到1994年,撞击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彗星碎片接二连三冲向木星,在130多个小时中释放出相当于40万亿吨“TNT”烈性炸药爆炸的能量。

?由此可见,近地天体威胁是真实存在的,尽管小行星直接冲向地球的概率非常小,但难免有路过小行星被地球捕获,撕裂后的“碎片”坠落造成轰炸效果的可能性。而对近地天体进行普查搜巡,探测、发现出没于地球轨道附近的小天体,是进一步监测并精确定轨,预测撞击时间、地点和概率的基础。可以预见,人工智能未来将成为人类保卫地球的帮手之一。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6月5日
下一篇 2019年6月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