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石,凤山庙会是十分有名的传统文化活动。每年正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远近香客都会从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涌来,赶赴这场为期三天的盛会。
一
在离石城北凤山南麓,有一座古老而有名的道院,名叫凤山道院。凤山道院亦名天真观,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凤山道院始建于宋代,元代曾遭兵火。后历朝历代均有维修、重建,现有建筑为明清风格。
凤山因东、西、南三面向阳,又名三阳云凤山,凤山道院就坐落在三阳云凤山腰间。凤山道院包括上、下两院,上院建筑主要有三清殿、孙真人殿和凤山书院;下院主要建筑有祖师殿、雷公殿、三官殿、玉皇楼等。此外,附属建筑还有关帝庙、土地庙和五道将军庙等庙宇。从总体上看,道院建筑不算多,规模也不够大;而且从整体布局看,凤山道院也不太符合传统庙宇的建筑习惯,似乎也找不出一条一般具有的中轴线来。但由于设计者采用了依形就势的建筑手法,使得参观者无论是仰望还是鸟瞰,都能够收到参差错落、富有画意的艺术效果。
凤山道院因宋陈希夷而建。陈希夷为宋代著名隐士,据《重修三阳山希夷祖师庵记》记载,陈希夷为安徽亳州人,出生于唐末乱世。年少时目睹“黢黎涂炭”,“慨有安天下之志”。后因“太祖龙飞汴京,以当天运”,遂“伸前志”,归隐太和山修黄老之道。相传道 “希夷”为宋太祖所赐,因而被尊为道家第二 人物,世称“陈抟老祖”。
凡是被尊为神的人,总有神秘的故事演绎。传说一日陈抟老祖云游至石州,远望三阳山“厥形云凤”,树木葱茏、云雾缭绕,遂隐居于此山白云洞中。时石州饥馑、瘟疫流行,老祖即于街肆化斋为药为民解厄,药达者无不病解痼除,非神仙莫测也。后老祖蝉蜕于凤山白云洞中。当地民众感其恩泽,与其弟子一道于洞前结庵祭祀。后来,随着祭祀的规模越来越大,陈抟老祖的名声也越传越远,于是简陋的仙庵经不断重修扩建,逐渐形成了香火旺盛的庙宇。
二
凤山庙会因孙云际而立。孙云际为明初离石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庙会为本土人设立,也算是一桩稀奇的事。
据《真人殿简介》介绍,孙真人原名孙浩远,字云际,道 乐阳子,石州玉亭(今南关旧街)人。孙真人天资聪颖,幼年慕道,七岁即被父母送至州南龙山玄都万寿宫出家,十七岁入凤山道院拜陈希夷老祖道场门下,虔心侍神,笃志修道,炼精淘丹四十余载,终得“五雷天心正法”。传说孙真人道行高超,“旱时祷之甘澍,阴久祈之朗霁,消灾度厄,赏善惩恶,毫分不差”,可谓神乎其神。
但在今天看来,孙真人的最大贡献,不仅仅在于他虔诚道学的献身精神,而主要在于他设计和主持了凤山道院的重修和扩建工程。从明宣德四年(1429)至明景泰元年(1450),他多次发起并主持了对道院的重修与扩建。他一边发动弟子募集资金,一边督造工程建设,前后历经20多年时间,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工程建设,并且完善了三教经书、诸真圣像、道场法乐等“软件”装备,完成了道院的“标准化”建设。有人评论孙云际是凤山道院发展史上的奠基性人物,一点都不过分。
虔诚侍神,苦心修道,建树卓越;为了道院的发展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贡献突出,孙云际在生前就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和膜拜。孙云际在升霞了道之后,即被弟子们奉为“真人”,在道院内立祠祭祀,并在正月二十六日孙云际诞辰之日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久而久之,这种纪念活动演变为流传至今的凤山庙会。
三
修建武当山宫观感应之图、凌虚楼和凤山酸枣树,是被人们公认的凤山道院“三宝”。
在祖师殿内,有一幅20余平方米的壁画,这幅壁画的名字叫作《修建武当山宫观感应之图》。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它位于湖北丹江口,具有“亘古无双圣境,天下第一仙山”之称。壁画的上部为“十次神主显现图”,下部为“武当山全景鸟瞰图”。永乐十年(1413),明成祖朱棣下令军民、工匠30万人大修武当山。壁画采用沥粉贴金绘制,色彩艳丽,技法纯熟,生动地再现了武当山大修后的万千气象,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这幅珍贵的壁画,无疑为凤山道院的“镇馆之宝”,可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凤山道院曾作过吕梁卫校的学生宿舍。那个年代,从上到下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学生们随意在墙壁上钉钉挂物,对壁画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坏。
在祖师殿前右侧,有一座二层高的明代木楼,名叫凌虚楼(亦称黄箓宝坛玉皇楼)。木楼为重檐十字歇山式建筑,绿瓦覆盖,四角高翘,有飞阁凌空、展翅欲飞之势。传说陈抟老祖每次出游都是登上凌虚楼直接升空,有诗为证:“华山高处是吾宫,出即凌虚跨晓风。台殿不将金锁闭,来时自有白云封。”老祖隐居华山如此,蝉蜕于白云洞之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这座木楼采用四斗三挑、偷心结构,设计科学精巧,历经500多年风雨沧桑,至今安然无恙,堪称建筑艺术中的精品。
在祖师殿旁,还长有一株高大挺拔的酸枣树。酸枣树高约8米,粗1米有余,凡是去过凤山道院的人,没有不啧啧称奇的。在我国北方山区,酸枣是随处可见的灌木,它一般都生长在地边路畔,人们常常砍来编扎栅栏,过天仓节打圪针火,除此外似乎再别无用途。酸枣树很少能长到胳膊肘粗细,像能长到凤山道院这般高大的绝对是绝无仅有。根据分析,早在祖师庵初建时,这株酸枣树应已长到非同一般了,否则绝无有保留下来的理由。而且,在后来历经多次兵火劫难和重修扩建,它都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株酸枣树与日俱增,终于长成一株高大挺拔的奇树。这不仅是生命的奇迹,也是唯一具有生命力的文物古迹。一株普通而神奇的酸枣树,见证了凤山道院的发展,也成了今日凤山道院的一大奇观。
四
凤山道院的影响越传越远,自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善男信女前来上香祈愿,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观光游览,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明代万历年间,婺源举人许天球北上永宁州赴任。这位诗人知州虽然在永宁州任职时间不长,但留下的诗作不少,其中有两首是在凤山道院留下的。一首是河南诗人张铨游历离石时,作为地主的许天球邀其同游凤山,两人留下了唱和:
许的吟咏是:
登凤山凌虚楼
许天球
州人共说三阳山,邀客登临此日闲。
净榻半藏丹岫里,危楼高出白云间。
凤翔千载笙犹在,鹤去三霄驾未还。
欲问希夷何处觅?翛然物外是禅关。
张的和诗是:
游凤山阅仙迹
张铨
寻春趋步三阳山,离石停云依旧闲。
倚阁似来天际外,登楼疑在碧霄间。
仙家一睡酣犹熟,世上千年鹤未还。
欲问丹台何处是?工夫静里有禅关。
许天球的另一首诗作是:
雪日游凤山
许天球
北来风栗烈,春深犹飞雪。
玉坠堤上杨,粉抹郊外垤。
趋来三阳山,凤采灿丹穴。
妆点羽毛奇,翱翔洒琼玦。
篱鴳杳难攀,流光齐岌嵲。
石髓贮冰壶,洞中有丹诀。
从飘飞的雪花和凛冽的寒风里,更见出诗人浓烈的兴致和超然物外的情怀。
于成龙之孙于准的《游凤山作》,也是独具特色的一首,值得一提。与其“两江巡抚”的地位相比,他的文采也并不逊色:
游凤山作
于准
叠叠晴岚翠欲稀,清风红日镇仙扉。
山衔丛桧樵夫语,径折寒松羽士归。
花落误惊幽鸟去,林空不碍断云飞。
入宫顶礼真人像,何日相携上翠微。
在咏凤山道院的诗作中,最感人的莫过于孙宏开于康熙戊申(1668)“清明前一日”题下的《登高寓意偶吟》:
登高寓意偶吟
孙宏开
郭外寻幽欲遣愁,东风扶我到丹丘。
柳开青眼分依水,人伴黄冠独倚楼。
乡国迢迢春簇簇,山城寐寐日悠悠。
凭高不尽登临意,壁上题诗已泪流。
吟诵此诗,不由得会想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及“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伤感之情油然而生。
乾隆三十五年(1770),凤山道院在经过又一次大规模修葺后,正巧有古城耐夫、凤岭于际夔、新平贺可久等几位春节放假回家的本地监生,他们相约游览后留下了《工成唱和》。 其一云:“琳宫高踞地形宽,运甓搬株岂一端。几处楼台环画壁,四围殿宇匝朱栏。扪心敢诩重谋巧,努力何辞再造难。会得山灵河护意,游人休作等闲看。”其二云:“真宇非缘物力宽,经营那得事多端。楼通静院临丹嶂,阁倚悬崖出画栏。仙境巍峨真有庆,神功鸠集允无难。几番修葺维新后,赢得闲来仔细看。”其三云:“客里登临境自宽,此山庙貌拂云端。层楼俯压三千界,叠阁低环十二栏。妆演洵教形灿烂,转输未惜物艰难。由来仙子声名重,檀越浑宜一样看。”
描摹庙貌灿烂,咏叹工程艰巨,几百年前的唱和,今天读来仍感情趣盎然。
五
凤山庙会起源于凤山道院对本山道士孙云际的祭祀活动,大约形成于明代中期,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
到了清代康乾盛世, 会稳定,经济繁荣,凤山庙会也进入了鼎盛时期。据传,每至庙会来临,驻院道士早将道院上下清扫停当,将神殿内外擦拭一新,做好迎接庙会的准备。庙会时间一到,远近香客和“兄弟宫观”道士络绎不绝而来,善男信女云集凤山,道院内外人流如潮,到处搭设牌坊宝棚,悬挂神像,爆竹连绵,呼神唤法,声震山谷。本地州人,更是不论男女老少,还是平民僚吏,全都携家带口去登凤山进香许愿,俗称“遇仙”。
凤山庙会的高潮是“点头香”。二十六日零时,争点“头香”者早早聚集真人殿院,人人手里攒着香把,可谓人潮涌动,水泄不通。单等时分一到,鞭炮大作,万头攒动,烟雾之中,人们一齐涌向真人殿前,极像伊斯兰教徒麦加朝觐时的“投石”一般。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日军侵占离石,凤山庙会一度中断,就连孙真人“娘家”的集体进香传统也被迫取消。建国后,由于长期破除迷信活动的开展,凤山道院出现庙宇破败、烟火衰落景况。文革时,庙宇被破坏,神像被捣毁,一派荒凉景象。70年代后期,凤山道院被用作了当地卫校学生宿舍,宗教功能尽失。
改革开放后,当地热心民众在政府的支持下,凤山道院得到了重新修缮,传统庙会也得以恢复。1984年,凤山道院被离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古老的凤山道院飞翠流彩,殿阁壮丽,重现往日光彩。
近年,凤山道院又重建了真人殿。重建后的真人殿比原来阔气了许多。自然,殿前的香火也更旺盛了。问起如今的香客,可谓只识孙真人,而不知陈抟老祖。烧香敬神的内容,也由过去的祈求风调雨顺、消灾免难,增加了保佑婚姻、“金榜题名”以及打彩、炒股等许多时代元素。
六
在离石民间,流传着关于孙真人的丰富多彩的传说。
传说孙真人为文中子下凡,出生时天降异像,满屋红光笼罩,幼时即怀慕道之心,7岁时便被父母送入龙山万寿宫学道。明正统年间,孙真人赴京请给,在睡梦之中被陈抟老祖一掌托到燕京,从而得见仰慕已久的四十五代天师张懋丞和长春宫祖师嗣法六代玄师张常真,学到上清三洞五雷经箓道法及正真之道。
景泰元年(1450)春夏,石州大旱,“数旬不雨,禾苗尽枯。”太守延请真人致祷,翌日即“云兴霈然,雨施大作”,旱情遂解。
凤山道院修建工程竣工后,孙真人从碎石上抓取石子给工匠们发放工钱,工匠们虽说心下疑惑,却又不敢多问。可是回到家里,打开包袱一看,发现孙真人抓给的石子原来全是金子,并且数目相当,分毫不错。
孙真人羽化前,其弟子姜浩渊泣曰:“往后我想念师傅了咋办?”孙真人指指床底的一双旧鞋,说:“啥时想了就穿上它。”姜浩渊暗自寻思,这旧鞋咋能穿得?过年时扫除房舍,便将鞋子与垃圾一起倒掉。没料想这鞋原是孙真人的“登云鞋”,刚一出手,即化为两只白鹤向西南天空飞去落到了一座山头。这座山梁便叫作“鞋坡梁”,后来人们视之为风水宝地,争相在此选择墓地,后人中果然有多人科考及第。
再后来,孙真人曾三次显身回山,欲带弟子姜浩渊升天归真,怎奈弟子修炼不到,终未成仙。
孙真人的传说,既丰富了凤山道院的文化内涵,也给凤山庙会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