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汉乘动车来到此地的危地马拉视频博主塞莉娅就是其中一员。
这位在中国生活10余年的“武汉媳妇”喜欢向世界观众直播她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色香味俱佳的小龙虾成了她最新的直播对象。
麻辣、蒜蓉、油焖,塞莉娅对着镜头剥虾壳、品虾肉、吮虾汁……在“虾馆”大快朵颐之后,她骑上电动自行车到乡间寻虾。
潜江市“虾稻共作示范区”熊口镇赵脑村,田亩规整、沟渠纵横。塞莉娅在这里惊讶地发现稻梗间、水面下藏匿着许多挥舞大钳的红衣“虾客”。
正在喂虾的农民赵甫平告诉她,在江汉平原,小龙虾养殖普遍实行“虾稻共作”模式,即将小龙虾养在围绕稻田挖出的环形虾沟里。小龙虾捕食害虫并产肥,天然饲料养出绿色龙虾,还促生了品质优良的虾稻米,可谓一举两得。
“过去种植黄豆、棉花等传统作物时,一年忙到头每亩收入最多也就1000元,还要担心虫灾水害,养虾之后收入和过去相比翻了三四倍。”赵甫平告诉赛莉娅,现在稻田全部采用机耕、机插、机收,虾沟中安装的水质检测器可以实时监测数据,通过手机软件就能掌握农田情况,科学养殖、省力高效。
67岁的赵脑村村民马于林操持着40亩单元池,如今“只用管管水、喂喂虾”就能获得好收成。养虾增收让这位老汉搬进了170平方米的楼房,劳作之余他喜欢围着稻田跑步。他说:“把身体锻炼好不劳烦儿女,还能多过几年好日子。”
但虾农们可不是真的“躺着挣钱”。塞莉娅听马于林说,旺季时凌晨一两点他就要收笼起虾,淡季时也要4点起床干活。
第二天清晨,当金色的曦光洒满碧绿稻田时,塞莉娅和熊口镇夏桥村虾农王刚从水下拉起地笼 ,把一筐筐红彤彤的小龙虾装上捕虾船。
5、6月是小龙虾大量上市的季节,这批小龙虾是王刚特意错峰养殖的,目的是在9月市面产量较低时卖个好价钱。经过一两年繁养经验的摸索,如今他的水稻田亩产可达500斤,小龙虾亩产最高可达300斤,每亩年收入超过3000元。
“我家就在田边,从楼上就能望见自家的虾稻田。”塞莉娅顺着王刚所指方向看去,一栋二层小楼掩映在田埂林间。养殖小龙虾前,王刚是一位每日奔波在高速路上的卡车司机。“那时什么货都拉,放空车就是没收入,不敢休息。”
4年前,他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120亩虾稻田,回到家乡一心一意养虾。“如今收入增加了,闲暇的时间也多了,主要是能陪伴家人。”他笑着说。
王刚告诉塞莉娅,他的小龙虾一般会运到周边市场销售,产量多时也会运到潜江市的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卖给收购商。
塞莉娅来到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时,这里早已是车水马龙、人头攒动。一辆辆小货车把清晨捕捞的小龙虾从田间运来,市场内“虾叔”“虾嫂”马不停蹄地分拣、装箱、打包。市场工作人员告诉塞莉娅,旺季时市场的每日交易量能达到1500吨,全程冷链保证鲜活龙虾能在48小时内运达几百个城市。此外,各类小龙虾加工制品还远销美国、德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
2020年中国小龙虾产业总产值约为3448.46亿元,小龙虾养殖总面积达2184.63万亩,其中稻田养殖占比最大。目前,潜江虾—稻产业链综合产值已达520亿元,累计带动20万人就业增收,助力2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品虾、寻虾、捕虾、卖虾,从稻田到餐桌,塞莉娅深入了解了一盘小龙虾背后的故事。“最初是一道菜把我吸引到这里,但我没想到通过这道菜我看到了疫后经济的重振,了解到完整、先进的小龙虾产业链,特别是还结识了这里勤劳、幸福的人们。”她对着镜头说,“我想邀请全世界的人到中国品尝小龙虾,了解这道佳肴背后的幸福味道。”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