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同意APP用户条款时,你的隐私还属于你吗?

看不懂的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首次下载使用App时,点击“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是必要操作。

这些协议动辄上万字,长度堪比一篇论文,且内容大多晦涩难懂,有专家研究发现,认真读完一款APP的“用户隐私条款”,需平均耗时40多分钟。

光明日 与武汉大学联合调研组对1036人进行调查访谈的结果显示,80%的用户在安装App时“很少或从未”阅读过隐私协议,70%的用户则会忽略App隐私协议的更新提示。

在这样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用户没时间也没耐心读完就直接点击“同意”。但我们“同意”了什么,其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

APP开发者就是利用了用户不想看也看不懂的心理,获得了使用用户隐私的权利。

几乎所有App隐私协议都是“同意才能使用、不同意就再见”。从用户角度来看,很难不说这份协议是“霸王条款”下用户的无奈之选。用户基于使用需求才会被迫同意APP的隐私政策。

APP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近日通过互联 监测发现,多款APP违反《 络安全法》相关规定。

1.未向用户明示申请的全部隐私权限。2.在未经征得用户同意前开始收集个人信息。3.超范围采集个人隐私信息。4.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未匿名处理。

如《省钱快 》《诚美优选》《当当》《红人装》《重启世界》《男衣邦穿衣搭配》《亚马逊购物》等均在此名单中。

其实,APP只要是基于给用户提供软件服务而获取用户相对应的信息,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现在多数软件超范围去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显然是不合理的。

比如“地图导航类App必须授权的信息中出现通讯录权限,一个计算器APP想要你授权开放相册;一个看漫画的APP要你授权开放摄像头……可是它们为你提供服务的时候,又根本用不上这些资料。

获得了这些权限后,APP不仅能知道你住在哪,还能获取你相册里所有的照片,甚至读取你的通话记录、手机短信……

如果你去投诉,他们会回复你:“你已经同意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

隐私泄露背后的黑色产业链

如今,但凡有点规模的行业都搞起了“大数据”、“云计算”,所有产业向互联 平台转移,让用户隐私泄露事件变得更加频繁。

个人隐私频繁泄露的背后,是一条分工明确的黑产链条。在这个闭环里,App开发商、应用商店、 络黑产从业人员都参与其中,在不同环节中,依靠用户的数据获取非法利益。

用户隐私数据被视为“商品”明码标价,末端的黑产从业者则通过电信诈骗、恶意营销等非法渠道牟取高额利润。

作为App获取用户信息、双方对话的第一道关口,隐私协议不能仅仅是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服务的“说明书”,更应成为用户利益的“保障线”。

在本人使用过的APP中,使用体验感较好的是蝙蝠聊天,是一款国内主打保护隐私的 交聊天软件。

蝙蝠聊天采用端对端的加密方式,除了通信双方外,任何第三方都不能读取通信信息。而且不获取任何与软件使用无关的权限,每一项权限的使用都必须经过用户的允许,充分保护了用户的隐私安全。

在使用APP的过程中,我们尽量做到不随意同意不必要的隐私权限,不随意输入个人隐私信息,定期维护和清理相关数据,避免个人隐私信息被泄露。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2月17日
下一篇 2022年2月1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