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甘溪搭上旅游脱贫的快车

甘溪村民武术表演迎游客。

新华 贵阳9月10日电(通讯员 陈光昌)“来我们甘溪旅游的游客逐渐增多,我们今天接待了5桌游客。”稻谷飘香时节,笔者到天柱县渡马镇共和村甘溪采访时,刚刚吃上旅游饭的村民陈光兆高兴地说。

甘溪群众紧紧围绕天柱“旅游活县”战略,依托本地资源,稳扎稳打,建家乡、展非遗、兴产业、搭上了旅游脱贫的快车。

建设家乡兴旅游

甘溪是天柱县渡马镇共和村的一个自然侗寨。她位于天柱县城东面,渡马镇政府的南面,距县城21公里,距渡马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

甘溪侗寨状如桃花瓣,侗民建楼于桃花瓣上。依山傍水建起的吊脚楼有91栋,其中有30多栋具有100多年的历史。

甘溪共有溪流4条, 盆地4个,瀑布3个,峡谷2道,碧波1湾。

古朴的侗寨,优美的风光,认真打造胜西江。村民振臂一呼:“团结一心,要把甘溪打造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2015年,在当地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帮助下,110户村民自发捐木230余立方米,捐工1100天,捐地4000平方米,捐款15万元,硬是建成了守护侗寨的瑰丽寨门,建成了可接待游客500余人的旅游接待站。82栋危房也改造一新,硬化进寨公路1.5公里。整个甘溪侗寨,田间稻谷飘香,屋后竹林婆娑,房屋错落有致,屋顶飞檐翘角,溪间渔翁垂钓,美不胜收。游客惊呼“甘溪更比西江美。”

甘溪三瀑旅游合作 游客满座。

非遗再现吸游客

甘溪保持有神秘的“六家拳”和天籁之音侗歌。

古时,这里人人都会六家拳。老人上坡如履平地,小孩爬树如灵猿攀枝。集体舞动,刚劲有力,气势恢宏。90年代,随着打工潮的兴起,会武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六家拳走上衰弱。2014年除夕,甘溪村民大团圆,重新操练起久违了的六家拳。那想一炮走红。2015年9月7日,甘溪被CCTV-7誉为“功夫村庄”,在军事、农业“聚焦三农”栏目以新闻形式播出,从此,甘溪一举成名。此后,前来甘溪拜师学艺、观看六家拳表演的游客纷至沓来。

“甘溪功夫经各级媒体刊播后,反响极大,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旅游。”共和村总支书记陶光荣说,前来旅游的不仅有国内的,而且还有国外的。去年端午,世界拳王张美煊慕名而来,与村民切磋武艺,互相交流。今年元月,瑞典的2名游客还专程来甘溪学习六家拳,与甘溪村民同吃同住,一边体验农家生活,一边练习侗家武术。其中有个叫吉峰的瑞典游客说:“这里的武术很实用,村民免费给我们提供食宿,我要好好体验‘功夫村庄’的功夫。”

甘溪民歌更是无处不歌,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歌。村民上山砍柴唱山歌,家里来客唱酒歌,结婚嫁女唱喜歌,重大节日唱参堂歌。到过甘溪的游客都说,这里的歌声特别美,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歌调放歌,“略板略”“吶欧”“哩哦哩”等歌调,更是世间绝版。

甘溪杨彰灿的蔬菜产业。

旅游带动产业兴

有见识的村民,巧借旅游东风,走上了发展产业的脱贫致富之路。驻村干部陆承龙说,甘溪的旅游发展,着实带动了在甘溪3公里范围内的产业,村民陆世先等抢占旅游先机,建立甘溪旺源渔业有限责任公司,建了近200亩水域面积的生态渔业养殖基地,每年可为游客提供鲜活生态鱼3万斤,年产值达180万元;村民陶光勇巧打旅游牌,建有 “侗乡蜜”蜂蜜养殖场一个,饲养蜜蜂200箱,年产蜜量2500斤,让游客归家手不空,年产值达20万元;村民陈光秀、陈光登、陈光玖等,根据游客喜好,建立甘溪养鹅合作 ,每年可为游客提供生态鹅10000只;村民陶绍坤等投游客所好,建有存栏量60只的养羊场2个,年出栏毛羊300只,为游客提供“烤全羊”;村民杨彰灿更是胆大,年养肥猪150头,为游客提供“泡汤”,饲养石蛙、蛇等野生动物,专门为游客提供舌尖上的美食,种植小白菜、豇豆、胡萝卜、大萝卜等应季蔬菜,为游客提供采摘乐的“QQ农场”,单卖蔬菜一项年收入就达6万多元。尤其是江西商人马政南,在天柱县城做生意,慕名而来,在甘溪建立了100亩皇菊基地,开辟农业观光,带动70余户农民致富。马政南还与甘溪村民联手,建立了甘溪三瀑旅游专业合作 ,为游客提供食宿,让甘溪的10多户贫困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不仅如此,甘溪旅游还带动了附近村寨的种养殖业。“为了呼应甘溪旅游,把茶溪纳入旅游圈,我联合村民投资100万元,建立了黔东南首家灵芝、石蛙养殖基地。”距里甘溪不远的 学街道溪口村茶溪村民刘承银说。

瑞典游客在甘溪体验酒文化。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6年8月8日
下一篇 2016年8月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