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案手段具有非接触性、隐蔽性
电信 络诈骗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犯罪分子借助互联 和通信 络远距离实施诈骗活动,他们通常不与受害人直接接触,只是通过通信工具进行语言沟通,双方之间有较大的地理距离。受害人往往对犯罪分子的基本情况毫不知情,甚至对其的长相、声音等特征都无法准确判断。很多时候,犯罪分子会利用已掌握的受骗人私人信息伪装成其亲戚好友,利用 络大肆行骗。
而传统诈骗案件中,诈骗人与受骗人往往有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这为公安机关调查取证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电信诈骗犯罪分子不需要高超的伪装和表演技巧,只需要按照既定的工作模式,例如设置对话、语音自动播放、群发短信等方式,就可以轻松达到诈骗的目的。针对这种案件,公安机关即使抓获了犯罪嫌疑人,受害人往往无法确定对方身份,这为侦查取证带来了较大困难。另外,电信诈骗犯罪往往是跨区域犯罪,借助现代通信技术实施远程诈骗行为,这与传统诈骗案件有巨大的区别,因此给公安机关破获此类案件增加了困难。
2. 侵害群体广泛,具有不确定性
电信 络诈骗案件中,对作案目标的选择不是明确、具体的,而是通过随机选择确定的,例如短信群发覆盖了大量受众,大有“愿者上钩”的意思。犯罪嫌疑人自己事先也不知道什么人会上当,通过互联 和电话与人沟通,进行广撒 搜寻目标,例如按照电话区 分类集中发送短信或者语音拨 ,通过大面积撒 、广种薄收的方式来寻找诈骗目标。
一般来说,犯罪分子会在人员密集区域拨打电话和群发短信,以此来锁定诈骗目标,而这个过程中选择受骗人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尤其是短信诈骗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通常会事先发送一个诸如“我之前的银行卡过期注销,请将货款打到这个银行账 上”的短信,以此达到误导被害人转账的目的。这种诈骗成功率较低,但是一万个人当中有一个上当了,犯罪分子就可能大获丰收。
3. 依赖科技手段,作案手法更新换代频繁
最早期的电信 络诈骗犯罪主要通过采用短信群发方式,随着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犯罪分子诈骗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从最开始的短信群发器到后来的互联 虚拟电话、改 软件,再到后来的 络代理服务器、无线中继信 转接、来电显 ,甚至是虚假视频、背景音乐氛围调控等,犯罪分子使用到诈骗工具和技术越来越先进,设置的骗局越来越高明,令人防不胜防。有些犯罪分子则采用高超的骗术,来弥补科技手段的不足。
总体来看,电信诈骗科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使用大量高科技设备和技术作案,例如手机、笔记本、虚拟服务器、改 软件、声音模拟器、电子银行、木马等。
二是作案过程中使用了大量先进科技,例如短信群发软件、来电显 技术、互联 虚拟电话、 络银行转账等。
三是犯罪分子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能够熟练使用各种电子信息技术,例如通信软件、木马病毒、短信群发器、盗 软件、虚拟 络电话等。
电信 络诈骗犯罪分子通过互联 渠道,采用专门的软件工具例如盗 软件、木马插件、 络视频、境外服务器等,以及 络银行转账支付,将各种图片、视频、声音处理工具融入到犯罪手段当中,巧妙的隐藏诈骗痕迹,利用技术手段、制度缺陷以及法律漏洞,在互联 上大肆行骗,采用广撒 的方式搜寻目标,可谓来去自如、表演生动,不留任何证据和痕迹,与公安机关玩起了“躲猫猫”游戏,产生了十分恶劣的 会影响。
4. 跨国跨境犯罪特点突出
从当前已侦破的电信诈骗犯罪案件来看,大多数属于团伙作案、跨区域作案。犯罪集团头目往往通过遥控指挥方式组织实施犯罪活动。犯罪活动具有覆盖面广、跨度大的特点,利用互联 、通信工具和 络转账方式实施诈骗活动,可以对跨区域、跨国境目标对象实施诈骗活动,具有明显的跨区域、 络化作案特征。从以往侦破的案件来看,案件涉及区域往往是跨省、跨境,覆盖范围十分广泛。电信诈骗大多数都有“时空穿越”的特征,利用互联 、电话、短信进行异地诈骗,受骗人往往在异地被诈骗信息遥控指挥,将自己的财物双手奉上,而犯罪分子一旦得手后就会立即通过 络转账方式将诈骗资金转移。
警提醒:莫轻信陌生来电和短信,下载国家反诈APP,提高反诈意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