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新科技年代的巨大影响

我们说起历史大变革,那一定是与国家、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的。

谈到变革,我们不得不提互联 大佬马云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变革很痛苦,不变革,连痛苦的机会都没有。

当然未来 会的发展、进步肯定还有其他因素影响,但软件显然将成为最大的影响因子,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兴盛。为了阅读方便,下文将这一次的变革称之为新科技年代,特指软件为王的科技年代。今天我们不谈数字化转型、不谈互联 变革、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需努力,共勉之。

下文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 新科技年代给人带来的美好之处(个人视野
  • 新科技年代的强者对弱者是降维打击 (行业、公司视野
  • 新科技年代的巨大影响力 (国家视野:行业巨大变化影响国家命运)
  • 新科技年代可能造就历史变革-国家的命运
  • 当今世界前五强
  • 未来的世界-美国独大
  • 未来的世界的头 输家-感觉没救了的日本
  • 顽强的德国
  • 小火苗不少的法国,但也只有小火苗
  • 难以预测的中国
  • 对中国的启示
  • 新科技年代给人带来的美好之处

    这一波以互联 为代表的新科技年代给人类带来的进步是毋庸置疑的,它体现在人类的生活的各个角落,整体来说,带来了效率的提升、享受到了更美好的生活,比方

  • 一个在外工作出差的人可以通过微信视频的方式和家里的人进行远程沟通,在没有这种方式前,有些农村出来打工的人一年都没有太多机会与家里人沟通
  • 支付宝与各大银行、各大公用事业单位实现了互联互通,让手机缴纳水电费变得无比简单,节省了很多人的时间
  • 人坐在家里,手指动一动,不需要额外的等待,美味就到家里了, 约车也叫到了。
  • 新科技年代的强者对弱者是降维打击

    上面是在个人的视角看新科技年代,这些科技的背后都是软件(互联 等各种形态)。从更高一点的视野,如公司、行业的角度来看,新科技年代,呈现出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甚至于弱者直接消失。

    比方谷歌是一家巨无霸的公司,你是否知道其主要收入实际上是广告收入,最近一个季度广告收入超过3000亿人民币,谷歌一家公司占领了美国的一半以上的广告市场,超过了其他所有的媒体公司,包括美国几千家电视, 纸,杂志,预计未来绝大部分这些传统媒体都会倒闭,单单没有广告收入就会让这些媒体破产。国内传媒行业也是一样的情况。

    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原因在于新科技年代,无论是互联 又或者是传统软件、新式软件,往往呈现出如下的几大特征

  • 超高的利润率
  • 以往传统行业的领军企业的净利润率达到15%、毛利率达到25%就是非常杰出的表现,比如丰田汽车,长期是世界第一,其毛利率一直在20%以内,净利润在10%以内,但是互联 和软件行业的毛利润率有时可以理解成接近100%,边际成本特别的低,也就是新增收入的”成本”极其低,比方在腾讯游戏中,花上100块钱买个英雄的皮肤,腾讯额外增加的成本是零。

  • 不受供给、产能的影响,可以满足无限的需求
  • 传统行业的最大的难点之一是产供需平衡,企业决策时需要平衡销售预测、自己的产能、供应商的供应能力,比方今年比亚迪汽车很吃香,比亚迪自然可以赚不少钱,但是再赚钱比亚迪也需要重新很长时间才能提高产能,解决供不应求的问题,他需要自己大量投资在厂房、设备、人员,还需要其上游供应商也扩充产能。而软件行业的扩张有时只需要加二台服务器就可以。

  • 没有巨额的折旧成本(沉没成本)
  • 大部分实体企业在好年份时,尽管赚了不少钱,但赚的钱又大部分用于再投资,比如扩充厂房、购买新设备,所以公司赚的钱很大部分都跑到固定资产上去,变成巨额的折旧,当行业低谷时,想抽身而出,又往往没法变现这些厂房和设备。可以亏损经营多年,后期再赚钱

    传统企业如果持续不盈利,大部分就要倒闭了,但软件公司,如亚马逊、滴滴、Salesforce都是持续亏损多年,背后依靠的自己正向的现金流,这种现金流是经营所得,更多的是资本的投入(战略眼光),长期融资的原因,这种玩法,让传统的竞争对手有时候没法玩,比方在滴滴发展的早期阶段,个人通过滴滴坐 约车可以不花钱,传统出租车行业肯定顶不住这种竞争形态。先上车再买票,不怕不买票。

  • 市场集中度更高
  • 新科技时代下,市场上有时只能存在一到二个玩家,行业第一名经常超过50%的市场份额,其他玩家可能都被干掉了。

    比方打车市场,无论国内、国外基本只剩下一个主要的玩家,国内是滴滴,国外是Uber

    比方短视频领域,抖音占领了全球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而在传统行业中,行业领先者并不是降维打击,以汽车产业为例,全世界有很多国家都有汽车品牌,全世界应该有超过30个国家有自己本土的汽车品牌,单单亚洲,日本、中国、韩国、印度、马来西亚都有本国的汽车品牌,全球领先者并没有占领整个全世界,如下图所示,汽车产业的第一名的市场份额也就是12%。前段时间中国PPT造车的鼻祖,创始人套现离场,87亿融资烧完破产。当然,这是个反面教材,从近年来火爆不减的新能源市场车企来看,还是以稳抓稳打,持续发力,做好研发小步快跑更能赢得市场的青睐。

    不仅仅汽车,很多传统行业都是类似的情况,集中度并没有那么的高,比如工业机器人行业有四大家族的说法。

  • 扩张容易、跨国扩张也没那么难
  • 这一点非常关键,传统企业在本国内要进行扩张已经不容易,更不要说跨国的扩张,往往周期长、投资大、需要的人力多,要搞定很多的问题,如厂房建设、消防、环保、工会、IT系统、财务、税务以及复杂的企业管理问题,但软件行业扩展到一个新的国家,要比传统企业简单、快捷、投资小、需要的人力也少,见效往往也更快。就以企业的管理为例,传统企业讲究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管理,因此管理很复杂,软件企业根本不需要管理这些,或者只需要进行非常简单的管理。

    有一个经典的故事:2005年,马云说服卫哲加盟阿里巴巴担任总裁时问了卫哲一句话:“让你的生意规模扩大一倍需要投入多少成本?要花多长时间?要雇多少人手?”

    当时担任百安居(B&Q)中国区总裁的卫哲表示“需要4,000万美元投资、1万名新员工并用时三年”。马云回答道,”自己只需要五台服务器,不需增添人手,三个月之内就能将淘宝生意扩大一倍“。

  • 淘汰原有行业的能力强、速度快
  • 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会淘汰原来的行业、职业,但以往一个新技术的出现,影响的行业有限,同时影响也是逐步推进的,但新科技下,淘汰原有行业的速度快了很多,比方谷歌很快就淘汰了很多传统媒体公司,淘宝淘汰了不少经销商,滴滴干掉了出租车公司。

    随着行业的消失,很多职业、工作也被淘汰了,比如机场的安检人员被人脸识别技术淘汰、高速收费员被ETC淘汰。

    新科技年代的巨大影响力

    站在更高的视野,国家层面,我们会发现这一次的新科技背后透出一丝历史性的变革的味道,过程中很大概率伴随着国家的兴衰,这一现象现在已经被一定程度上证明,并将持续发展,最终影响世界的格局。

    核心原因在于新科技企业的强大的力量、近乎垄断的地位、超高的利润,所以造成这些企业非常有钱,又非常有科技的能力,并且这些企业还在不停的扩张,一个有钱有实力的巨头扩张,可想而知只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科技企业成为所有行业的掌上明珠,同时这艘科技船,尽管规模目前看上去没有那么巨无霸,但已经开始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体现出来有如下二点:

    1、在过去的十年,美国股市的市值前十位基本从传统企业变成科技企业。

    如下图所示,在2010年,美国股市的前十名大部分还是传统企业,只有三家科技企业:苹果、微软、谷歌,仅仅过去十年时间,在2020年,美国股市的前十名基本都是新科技企业,六个曾经的霸主从榜单中消失了,霸主从未消失的如此之快,并且新霸主的市值超过10年前很多,头牌从3600亿的身价直接涨到2.2万亿,十强的门槛也从1900亿变成了4000亿,也就是十年期间,不仅很多新主上位,还是有着超强实力的新主,直接带动了美国整体经济。可以看到这些科技企业大多是以“软”出名,比如Facebook、比如苹果的手机操作系统,微软的各类软件,谷歌的搜索引擎和谷歌云,还有亚马逊云。

    这一点充分说明了软件正在引领全世界,而这些软件企业主要是美国企业,所以直接带动了美国的发展。

    2、关于全球经济,最近20年的一个事实,欧洲和日本正在没落。

    上文说到软件正在引领全世界,带来了美国的发展,那么具体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之间的竞争格局,这一点可以看过去20年来的一个重要事实:欧洲和日本正在没落。

    如下图所示,在过去的20年内,世界三大强国日本、德国、法国,都是GDP排行非常前面的,实际上陷入增长停滞,GDP基本没有太多增长,只有美国一直在保持持续的增长,也就是相对于美国的实力,实际上这些国家在衰退,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是特例。为什么美国可以保持竞争优势,甚至扩大优势,核心原因就是上文说的美国的新一代的科技企业牛逼得不行。

    为什么说日本、德国、法国不行了,中国又会怎么样,如果保持这样的趋势,在未来的20年,又会如何,德国、日本、法国会不会不仅不增长,反而倒退,中国能否跟上形式,在看似繁荣似锦的中国互联 背后,是否有危机。这些我们将在下文中进行逐一的简要说明

    新科技年代可能造就历史变革-国家的兴衰只是弹指间

    上文所说,新科技年代,强者对弱者经常是降维打击,弱者直接消亡了,甚至整个国家的行业都被打败,消失了,长期下去,直接带来了国家的命运的变化。

    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运的永远是在新的领域,如果一个国家是保持与原来相同的优势,还是更有优势,或者优势不再,这些决定这个国家走向上升还是下降通道。这其中这个国家的本土市场是防守之战,如果不是由于封闭的原因,能够在本土站稳脚跟,说明在这个领域至少没有输太多。国际市场是进攻之战,如果在国际市场攻城掠地,那么很有可能扩大了优势。

    整体来说,在过去的二十多年美国是最大的赢家,日本是最大的输家,日本是输家的原因,一方面其本土市场都彻底的失守,另外一方面没有一家全球性的软件公司,德国、法国在顽强的抵抗,但是很吃力,其中德国表现稍微好一点,有些全球性的新科技公司,法国在全力努力,但面对互联 、SaaS的浪潮,也很难保持原有的优势。

    下文中,首先从GDP总量、全球财富500强数量、100强数量这三个榜单的角度,说明世界前五强国都是哪几个国家,这个代表当前这些国家的地位,我们用这个地位与新科技领域的各个国家的表现去进行对此,从而进一步判断未来。

    具体三个榜单的情况如下:

    GDP总量排行榜

    如下图所示,美国、中国、日本、德国、英国是前五位,法国差距不大。

    从占比的角度,美国GDP占世界比例24%,中国17%,日本占6%,德国4%,法国3%

    2020年GDP全球国家占比分布

    世界500强排行榜

    如下图所示,在排行榜中,美国、中国、日本、德国、法国是前五位,英国差距不大。

    从占比的角度,中国和美国各占30%,日本占10%,德国、法国占5%。

    世界100强排行榜

    如下图所示,在排行榜中,美国、中国、日本、德国、法国是前五位

    从占比的角度,中国和美国各占30%,日本占10%,德国、法国占5%左右。

    未来的世界-美国独大

    我们根据三个榜单(互联 前100强、软件前100强、IT公司市值前30名),可以看到无论哪个榜单,美国遥遥领先,无论是传统软件,还是互联 ,都占据2/3以上,有些超过8成。

    还有很多类似的榜单,但不影响结论,因为所有的榜单中美国都是遥遥领先。

    互联 前100强排行榜

    美国一家独大,有65家,占比65%,中国占比14%,日本、德国只有1%。

    软件行业前100强排行榜

    美国一家独大,有73家,占比73%,中国占比14%,日本、德国只有1%。

    2021年底IT企业市值排行榜

    这个排行榜都不需要仔细看,又是美国一家独大,优势更加明显。

    大科技行业的就业同胞们,看了这些数据,我们需要反思。

    头 输家-感觉没救了的日本

    由于日本是头 输家,因此值得多说几句,作为反面的教材,也希望中国多吸取教训。

    从GDP的角度,日本是世界第三强国,从居民收入,日本无疑是一个发达国家,日本的汽车、电子等行业在全球仍然是数一数二,在最新的全球财富100强中有9家日本企业(丰田、本田、索尼等),这些企业在全球很多国家都有一席之地,在日本本土就更不用说了,往往是统治地位。

    新科技年代的各个领域全面溃败的日本

    在新科技年代,日本的科技企业惨不忍睹,悲惨到本土市场都守不住,本土市场的搜索、 交、电商三大核心领域都不是本土企业。

  • 日本最大的搜索 站是雅虎日本
  • 日本最大 交 站是Facebook、Twitter
  • 日本“最大“的电商 站是亚马逊日本
  • 从更加具体的数字来看,日本企业几乎在所有的软件领域(新科技领域),都节节败退。

  • 全球互联 前100强中,只有一家日本企业“乐天电商“
  • 这个独苗企业还是1997年创立的,其电商业务在日本市场还是不错的,和亚马逊日本打的你来我往。

  • 根据普华永道公布的软件前100强,日本企业有四家,但实际上三家主要是做IT硬件和服务(富士通、东芝、NEC),唯一一家软件收入趋势科技是做杀毒软件的,但其实创始人是华裔,公司成立于1998年,管理者不少是美国人。
  • 泛软件领域:
  • 即使在在日本的最强项汽车产业,由于日本在新能源(智能)汽车上下注失败,所以未来日本是否能够继续在汽车工业领先全球,要打上一个问 ,如果哪一天日本的基本盘,汽车工业被攻陷,这才是日本人彻底走向深渊的转折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日本由于软件能力太差等原因,注定日本汽车不再拥有原来的地位

    新能源车的关键不仅仅在于使用电池,无论是BMS(电池管理系统)还是自动驾驶,其实与软件都有很大的相关。

    相比财富100强中,日本企业有着9家之多,在过去的二十年,日本在新科技年代可以说完全没有一点点发达国家的味道。

    即使在更广义的泛科技领域的独角兽榜单中日本也毫无起色(全球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非上市公司,共1058家),在榜单中由于日本企业只有6家,占比不到1%,所以榜单中找不到日本的踪影。

    曾经发达过的日本互联

    日本曾经在新科技领域很发达,比方世界第一波移动互联 是由日本企业发起,在2008年前,日本本国品牌的3G手机已经很完善,可以进行各种操作,如上 、发邮件、玩游戏、听音乐等。

    后续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Android加上苹果,冲击了日本封闭式的移动互联 服务模式,整个日本的原有的移动互联 彻底被打败,日本人沉浸在自己本土市场,尝到了恶果,不堪一击。

    日本衰败的原因

    稍微多说几句日本日本衰败的原因,大部分人听过美国曾经“强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但我认为广场协议并不是日本真正衰退的根本原因,而是在新科技时代下,日本被完全打败了,比如互联 、企业软件,下面是一些原因:

    1)、思维模式-不利于创新

    日本的思维模式比较单一,凡事力求精益求精,争取把一个事情做到极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日本的工匠精神。这个在工业时代和前移动互联 时代,让日本的发展受益匪浅。而到了移动互联时代,要求更多的是创新。日本企业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及技术结构,这让和移动互联 相关领域的发展越来越不合时宜

    2)、不重视年轻人

    日本是老年人活的最舒服的国家之一,但这背后隐含着国家把老年人照顾的挺好,另外一方面很大概率对年轻人照顾的就不够,年轻人压力很大,很容易躺平,再加上日本传统的终身就业制度、尊重前辈的制度,造成年轻人很难有出头之路。

    3)、年轻人太少

    日本是老龄化最为明显的国家,国家的政策很多时候照顾老龄人,年轻人太少,导致整个国家缺少活力。

    4)、没有在战略层面重视IT技术

    在新科技年代,日本培养的依旧是传统人才,而没有培养大量的IT人才。

    顽强的德国

    德国是欧洲第一强国,从GDP的角度,德国是世界第四强国,德国的汽车等很多行业在全球是数一数二,有着很多的隐形冠军,在最新的全球财富100强中有6家德国企业(大众、宝马、安联保险、博世、奔驰、宝马),这些企业在全球很多国家都有一席之地,在德国本土就更不用说了,往往是统治地位。

    相比日本,德国在软件领域还是实力挺强的,尤其是ToB领域(工业软件),大名鼎鼎的SAP就不用说了,西门子的PLM、MES、工控软件都是市场上的领导者,Software AG、德利多富(Wincor Nixdorf )在各自领域都有一席之地。

    这些年德国继续点燃ToB的工业软件这个技能树,一家叫Celonis的公司,2021 年的ARR(年度经常性收入)很可能已超过4亿美元,拥有数据挖掘全球市场50% 以上的份额

    Celonis:SAP后最重要的德国软件公司,百亿美金的IT流程医生

    在互联 领域,德国也比日本好点,有二家公司进入百强榜单,也就是占比2%,这二家公司是欧图集团(Otto Group)和Zalando 公司。

    其中,Otto公司年销售额有1000亿,其电商业务在德国是第二,仅次于亚马逊德国。

    Zalando为欧洲的时尚电商公司,2021年整年的收入已经突破100亿欧元大关,在欧洲的多个国家都运营。

    总结下来,相比德国企业在传统领域的示例,德国在软件领域要弱不少,但德国相比日本要好不少,一方面工业软件领域还是很有实力的,另外一方面电商领域,算是基本守住本土市场,同时在欧洲也有一定的占有率,但在全球没什么知名度。

    最终德国的结果就是勉强凑合,但大不如前,一方面这些年在软件领域没有很多新的玩家,另外一方面在互联 领域一个知名的全球品牌都没有,所以在最近的20年内,并没有给德国经济赋予太多的新的活力。

    小火苗不少的法国,但也只有小火苗

    法国的小火苗还是有不少,但是星星之火并没有燎原,不和美国比,与德国相比都要逊色不少。德国至少还是有一些全球品牌,也有一些规模挺大的互联 公司。

  • 法国在软件百强榜中只有达索(Dassault)一家公司,该公司主要做CAD、PLM等产品,现在发展还可以,过去的一些年做了挺多收购,但也是一家非常老的软件公司,最早的产品Catia面世有40年了。相比德国的SAP等公司,达索规模也要小很多。
  • 在互联 百强榜中一家法国公司都没有,最大的电商平台Cdiscount都没有挤进互联 百强榜。
  • 当然法国还是有不少新科技的公司的,但整体规模不大不小,说大吧,并没有一个进入百强榜单,说小吧,很多估值达到了10亿美元,在文章法国特刊—独角兽企业推介(第一期)和法国特刊—独角兽企业推介(第二期)中,具体介绍了法国的13家科技企业,这些公司基本都属于软件公司,大多属于新式软件(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 和云计算)。比如在SRM(支出管理)领域的Sass公司Ivalua。

    难以预测的中国

    中国的情况大家都比较了解,我就简单写几句。

    中国人这些年很自豪,当然也有骄傲的理由,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企业从2001年加入WTO时,只有不到20家世界500强,到最近一年,达到140家左右(占比28%),超过了美国的122家。在全球互联 销售额前10强中,有5家中国企业(京东、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美团)。

    上面这些数字看上去不错,但不要忘了下面的一些事实,这些事实更加代表未来,但是属于让人失望的事实,觉得中国也不行。

  • 全球互联 前100强中,只有14家中国企业,占比15%,也就是我们除了头部玩家,其他骨干玩家非常少
  • 2022全球市值100强上市公司排行榜,中国和美国的差距在拉大,中国大陆只有12家企业,占比12%。
  • 软件行业,中国超过100亿软件收入的公司应该没有,全球互联 前100强中,只有一家企业,占比1%,这家企业也没有什么国际竞争力
  • 中国的头部互联 企业大多是在锅里横,随着这些年市场的饱和,越来越内卷
  • 但幸好中国还是有一些优秀的公司,尤其这几年新冒出的二家公司Shine和米哈游,让我感觉到未来还是可期的,他们在全球市场有着非常好的表现。

    对中国未来的一些启示

    启示1:国家的盛衰是一件常有的事情,没有永远的发达国家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创新,国民也不够努力,更多的是躺平党,那么衰败也是难免的,并且是不可逆的,随着新科技的兴起,这种衰败速度会加快,也许30年后,日本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发达国家,加上人口老龄化危机,在全球越来越微不足道。

    启示2:整个互联 行业,美国一家独大

    在互联 前100强中,美国占领了超过2/3的市场(65家),依靠着下面三个原因,其他所有的150多个国家勉强抢占了1/3的地盘(35家)

  • 中国的本土市场足够大,造就了一些本土的互联 公司,另外中国和俄罗斯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互联 公司“不友好””,最终中俄加起来占了百强的18个席位(中国14个、俄罗斯4个)
  • 除了中国和俄罗斯,其他所有的国家加起来只有19家公司进入百强,其中在电商领域,由于比较依赖本地的基础设施,所以共有10家公司进入到百强,包括德国、日本、韩国、印尼、巴西等国家的电商公司
  • 除此之外,全世界所有国家只有9家公司进入到百强,这其中大部分规模也不够大,只有这几家稍微有点全球的影响力,如瑞典的Spotify(音乐服务平台)、韩国的Naver(聊天工具Line)、英国的Bet365(赌博 站)
  • 启示3:互联 行业赢家通吃非常明显

    互联 行业赢家通吃非常明细,所以强如日本、德国、法国除了电商领域,要在互联 等新科技领域出一个世界排名前100的公司都很难,原因在于一方面这些国家的本国市场支撑不了成为全球100强,另外一方面,这些国家到现在没有一个全球性的品牌。

    在新式软件领域,由于云的兴起,云时代的强者会更加集中

    启示4:国内的新科技企业要高度重视国际化

    国内的互联 也好、SaaS企业也好,不要一味的在国内内卷,现在有时内卷到变态,某些互联 公司有点让人讨厌了,比如在 上购物时,优惠政策太过复杂,消费者买个东西要动很多脑才有最大的优惠,有时还必须看直播,不看直播没有优惠,简直变态的不行。

    日本、德国、法国的例子告诉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全球化,国内本土的新科技企业可以一开始聚焦国内市场,但应该稍微有规模后,(最晚5年后)就需要准备全球市场,否则可以认为未来进入到全球的机会非常渺茫。互联 市场一旦被占领,要翻盘太难了,软件市场,尤其Sass领域也是类似,难度稍微小一点,但也是非常难以翻盘。

    新科技领域,不能像传统行业那样,先国内再国外,因为依靠成本优势是很难取得国际市场的胜利,如果中国公司开始没有想法成为世界级的企业,大概率终生无缘。

    启示5:鼓励中国企业早日在全球卷,不要在国内卷

    对于科技企业需要鼓励,因为这是国家的竞争,这种竞争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可能未来某个领域全球只有非常有限的玩家,政府应该鼓励走出国门的企业,如国外营业收入达到一定比例,授予企业国际总部的称 ,给予人才、税收、外汇等各方面的政策激励和奖励。可以割韭菜,但请割外国人的韭菜;

    对于未走出国内,单纯内耗的企业不再给与太多的优惠和激励,

    启示6:高度重视年轻人的创新

    中国不能再把房地产行业作为支柱产业,这伤害了很多年轻人的积极性、创新能力。

    启示7:整个 会重视国际化

    无论是投资人要额外看中有国际化雄心的,还是政府培养国际化的人才,未来新科技领域都是跨国的战争,需要有一个好的国际化竞争的环境

    启示8:重视产品的质量,而不是市场、销售优先

    这几年最火的SaaS公司,不管是已经上市的Zoom、Slack(被收购)Atlassian、Twillo、Snowflake,还是当红独角兽Stripe、Loom、Notion、Figma、Canva、Databricks,无一例外都是产品驱动增长型公司(Product-Led-Growth,简称PLG)。

    启示9:国产化替代是双刃剑。

    中国这些年来,国产化替代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但如果一家企业过于重视国产化替代的市场,我认为将继续走一段弯路,科技,尤其是软科技是真的没有国界的,一定要朝着占领全球,将产品精心打磨,适应全球市场,新科技领域,全球化越晚走越难走。

    趟国产化替代这一市场水太多、太深的公司更难走出国门,一方面是可能的对政策的依赖,另外一方面走出国门时,还容易被抵制,从文化的角度看,一个有着很多不可说的因素,一个是高度竞争的行业,一家企业很难同时适应这二种文化。

    另外一方面国产化替代又是一个防守之战、被动之战,防守再成功,可能也没用,一个是因为千锤百炼才能出好产品的,另外一方面等防守完毕了,可能全球化市场全部没了。

    这一点,我觉得包括投资人、国家、创业者都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多学习一些国际化的案例,包括中国的和全球的成功和失败案例

    中国不要被世界500强有着100多家企业迷惑,这只代表现状,一方面里面纸老虎很多,比方有着9家房地产企业,另外一方面我们低头苦干的同时,不要忘了抬头看,未来的方向是什么不要忘了当年TCL收购了汤姆森彩电的故事,收购回来一堆落后的技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9月5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