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上的陪聊店铺广告
虚拟陪伴上线,年轻人找到新“树洞”
哄睡、整蛊、求安慰……现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在电商平台购买陪聊服务,“尝鲜”虚拟陪伴,向“陪聊师”倾诉交流、吐露心声。
不少消费者在评论区给出评价:“憋着一肚子话,说给朋友怕被吐槽,只能和陌生人倾诉”“很多在现实中没法和亲人朋友说的话,在这里得到了很有帮助的答案”……
络上一家陪聊店铺的 价单
看似“真情”,背后却暗藏陷阱
此外,在互联 平台上还有不少招聘陪聊、陪玩人员的广告,宣称“简单聊聊天,陪着玩玩游戏,就能赚钱啦”“找兼职,空闲时间陪聊天,不仅赚钱还能收获甜甜的恋爱”。
“触不到的陪伴”应有触得到的底线
受访专家认为,随着工作生活压力增大、亲人朋友时空距离上的疏离,人们内心的孤独感会增多,虚拟陪伴是一种缓解孤独感的有效途径,也符合年轻人的猎奇心理。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心理讲师培训导师王春谊认为,陪伴经济满足了部分人的真实需求,如得到认同、关注、支持等。
但他强调,将真实 交关系虚拟化,且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服务,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不提倡的。“这种陪聊、陪玩的方式,短期可以解决心理需求,但从长期来看,会让感觉孤独的人更加陷入孤独中,更难与现实世界连接,甚至产生不安全感。”
专家提醒,因为陪伴服务具有隐蔽性、私密性等特点,提供的服务内容相对抽象,提供服务的途径主要是 交软件,因此买家要有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不要主动购买涉黄产品,如果对方主动提供,买家也应及时举 。在陪聊等过程中如发现聊天变味,提供裸聊等色情服务甚至引导套路贷等,应及时 警。
北京市两高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张荆认为,鉴于陪伴服务隐藏的“灰色地带”很难被发现,需要商家对陪伴服务的内容和行为事先划定边界,如在陪伴服务合同中列明规范。此外,专家认为,平台也应该负起监管责任,加强审查和管理。
在陪伴服务过程中,还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对此专家建议,陪聊师和客户很容易被对方录音甚至录像,采取适当措施保护双方的隐私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专家提醒,在聊天时不要透露银行账户等个人信息,以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王春谊还建议,对陪聊人员应该有相关的培训和监管。“否则服务过程中一旦运用不正当心理学方法,还可能引导对方产生情感依附,易成为违法犯罪的高风险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