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
聚焦中医活态传承、中医智能化发展及基层应用现状,国医大师朱良春学术传承人朱婉华、浙江大学教授刘清君、中医聪宝创始人顾高生及“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浙江省海盐县中医从业人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早期硬件设备主要是对中医进行定量化和客观化研究。随着物联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医硬件设备研发不再是简单的客观化数据获取,而是更加关注大量信息的有效分析和处理,探索中医诊疗及用药规律。传感检测技术应用在便携、穿戴式设备中,可以实时获取大量信息,再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进行信息融合和分析,提升中医诊疗能力。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和生物传感器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在中医智能化硬件方面有着较深的积淀,在传感器领域,就有物理传感器、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多个方向,尝试通过传感检测技术实现中医“望闻问切”的智能化。
借助摄像头和红外线,可以“望面相”“望寒热”;借助音频分析 装置,可以“闻声音”;借助气味检测设备,可以“闻气味”;而一些基 于柔性电子器件的传感材料和装置,则能像“电子纹身”“电子皮肤”一样,进行“皮肤切诊”和“脉诊”分析,利用现代技术对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进行拓展。在这些较为直观的领域,智能化的设备比起人体本身自带的“传感器”来,功能上不仅不落下风,在一些细节上还能比人做得更好,能够在临床上有效支持患者的四诊检测。
穿戴式、便携式传感检测器是传感检测技术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与智慧医疗、移动医疗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许多可穿戴式生理参数测量装置可以直接连通手机端APP,让用户自行收集身体数据并上 给医生。美国IBM公司曾经预测,随着传感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人将慢慢变为一个“行走着的传感器”,产生大量的有效数据,用于疾病及健康状态的检测和监测。
同时,实验室目前也正致力于将多模式、一体化的脑状态监测技术,基于动态胸阻抗、心电的心肺耦合监测技术等众多传感检测技术前沿成果,融入穿戴式、便携式传感检测器和“望闻问切”技术之中,以“泛在式穿戴”的形式作为一种由现代技术所拓展的新型“望闻问切”,让传感器作为数据的获取入口,其后端对接中医人工智能,软硬件有机结合,实现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地获取多元化人体大数据。
这些数据经过中医人工智能技术的处理,可以在小到养生保健、治疗方案开发、新药研发、硬件设备研发,大到疾病预警、政策制定等医疗健康相关领域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即实现从人体收集的数据,最终研究的成果能够反馈于病人,充分体现中医“以人为本”的思想。
传感检测工作要“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的疾病,参考有专长的名 老中医经验,可以针对性地采集名老中医临床中重要的数据,既包括中医的“望闻问切”,也包括现代医学的“疾病标志物”等理化指标,在中医人工智能的算法中进行设置,按照名老中医的思维模式来进行针对性研究,结合“望闻问切”四诊的现代化,针对某个具体的病症,就有可能开发出标准化而且效果显著的针对性治疗方案,不仅能推动中医的现代化,也能以大健康、精准医疗的思路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现代中医认为,中医诊疗需要“靶态结合”,即疾病之“靶”和中医状态之“证”的统一。比如,痛风的治疗,要在辨证的同时考虑尿酸指标,这样开出的处方药才能更为有效。反映在硬件设备研发思路上,理想的状态则是人机交互,设备在辨证的同时能够结合现代理化指标监测尿酸水平,对病与证的“靶”和“态”全面把控,如果再结合相应软件方法,比如国医大师朱良春浊瘀痹(痛风)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软硬”结合下,对具体病症推导的价值将更大。
传感检测到的数据信息,对中医疾病和状态辨识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随着“国家中医大脑”建设的推进,中医药智能化的硬件除了在临床、科研等方面的应用之外,还将开发出更多应用方向,为健康 中国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