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图软件也可以暴露隐私?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我们自己?

在大数据被广泛应用以提高 会效率的同时,个人资料无可避免地更容易被监控及商品化。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障自己的私隐?以下几个范畴,值得大家留意。

修图软件

有不少朋友拍照必用修图软件,照片不美白修饰一下,不会放到 交媒体分享。除了P图,也有不少人喜欢用贴纸滤镜,把自己的脸转变成得意动物、或者加上闪亮特效等等。和一班朋友用滤镜软件拍照,一起变身白兔、绵羊,笑声不绝,的确是开心的。

然而,这一类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软件,难免会有私隐方面的隐忧。一个人脸识别数据库假如有越多不同性别、年龄、种族、肤色的人脸图像,则越容易提升它的算法准确程度。因此这些软件都会不停收集用户的人脸图像,以优化它的数据库。

有不少软件,除了你的人脸图像之外,还会收集你的个人资料,例如手机型 、解像度、 络存取、本地 IP、GPS定位等等。这些个人资料数据,在市场上有价有市。中国去年就有传媒 道,在互联 平台有人公然兜售「人脸数据集」,5,000多张的人脸照片,仅售十元人民币。而包含姓名、身份证照片、银行咭,手机 码的人脸照片,则只需四元人民币一份。

交媒体的照片卷标、心理测验和「老脸挑战」

除了修图软件,假如你对人脸识别技术有忧虑,也应该尽量减少使用 交媒体的照片标签功能。需知道每次你在 交媒体上载自己和朋友的照片的同时,其实也透露了不少有关你的个人资料,包括所在地点、 交圈子、喜好甚至情绪等等。

以Facebook为例,经过十多年的累积,他们已经建立了具全球数一数二规模的人脸识别数据库。所以,每当我们上载和朋友聚会的照片,Facebook所建议的人脸照片标签,都差不多百分百准确无误。作为用户,最低限度,你应该设定其他人必须得到你的同意才可以在他们上载的照片上标签你。

千禧年前后出生的婴儿,被称为「数字原住民」。有别于X世代、Y世代,他们未曾见过没有互联 和 交媒体的世界,他们也是首个自出生以来被大数据记录一举一动的世代。外在的监控,我们或许不能完全避免。假如你身为家长,最少可以考虑减少上载自己孩子的照片(以及一时意气在 交媒体上因为孩子所发的牢骚),因为每一点一滴,都会成为孩子的数码足印,足以影响其他人对他的观感,甚至日后求学和就业的机会。

都说「免费的才是最贵」。

交媒体上的免费心理测验和小游戏,都设计得好玩有趣,在博得用户一笑之余,更可以令 交圈的其他朋友都争相加入参与。回答几个无聊心理测验问题,或者上载一张近照,看似无伤大雅。但是,在大数据的范畴,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互动,再加上用户在 交 站的一举一动,例如 交圈的人际脉络、贴文的措词、赞好我的专页、浏览的文章、观看的视频(包括观看的时间长短、有否看完完整视频),数据公司可以轻而易举地,分析出用户的喜好、消费模式,继而在你不知不觉间,透过个人化的信息推送,尝试影响你的消费甚至政治判断

以 交媒体账 登入

有不少软件和 上服务,都有让用户使用他们的 交媒体账 直接登入这个选项。对用户来说, 交媒体账 登入的好处,当然是方便,可以使用一个账 走天涯,不用多记不同的登入密码。

然而,方便往往都有代价。首先,用户在使用 交媒体账 登入其他 上服务的同时,其实已经同时授予该 上服务访问其 交媒体的权限,甚至容许对方嵌入追踪软件获取自己的个人资料,包括姓名、电邮地址、年龄、生日日期、 交 络等的信息。如前所述,有关个人资料,会被服务提供商利用以优化他们的市场推广策略,甚至直接向用户推送广告,或者调控个人化服务费用等。

此外,假如用户的 交媒体被黑客入侵的话,所有使用该 交媒体登入的服务,都可能同时被骇。在2019年,就有 络保安公司在亚马逊的云端数据库上发现涉及5.4亿名Facebook用户的个人资料,让人轻易下载。

总结

交媒体和各类流动软件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行踪、喜好、 交 络、消费,因为大数据科技日趋成熟,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广泛地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而且确越来越值钱。作为普罗大众,大趋势我们可能控制不了,但是最少要有警觉性,不要因为方便、得意、免费,而令自己的个人资料予取予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3月9日
下一篇 2020年3月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