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是我国计算机领域的权威专家,早年曾参与研制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并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
近些年,倪光南院士一直致力于信息核心技术和产业研究,我国软件产业怎样才能自主可控、实现高质量发展?日前麻辣财经对倪光南院士进行了专访,咱们一起来听听他的观点。
麻辣财经:近些年,您呼吁发展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除了硬件还要关注软件。
倪光南:硬件看得见,软件是无形的,容易被人忽视。实际上,软件的重要性不亚于芯片等硬件。我国应用类软件比较强,但基础类软件薄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操作系统。比如,电脑端大约95%的是微软的操作系统,国产操作系统很少,使用场景有限;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不是苹果就是安卓。
二是大型的工业软件。比如集成电路设计软件EDA,还有工业用到的各类专业软件。比如汽车、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等领域用到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D、仿真软件CAE、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CAM。
实际上在我国工业界,国外工业软件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一些细分领域甚至基本是国外的产品,国产自主工业软件很少,也不强。上述这些基础类软件大多掌握在别人手中,不仅要花不少钱,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麻辣财经:哪些因素影响我国自主软件发展?
倪光南:首先,不同于硬件,软件有天然的垄断性,可以低成本复制。通常来说,在某个领域,只有头部的软件企业才能生存,有些行业连第三名都活不好。我国比国外成熟产品起步晚,基础类软件研发周期长,投入比较大,后来者机会往往比较小。这是软件的客观属性决定的。
其次,我国过去有一段时间“重硬轻软”,软件领域的投入不足。加上过去要快速吸收、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产业的需求,“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思想长期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发展自主基础类软件。
第三,国产基础类软件缺乏市场。软件大多要靠市场来培育,是用出来的。没有市场支持,国产基础软件就缺少改进的机会,就难以优化,市场越不用,越难以更新迭代。
我认为,发展基础类软件有必要纠正一个认识,即认为它产值不大,投入研发费力不讨好。基础类软件,不是信息服务业一个普通的门类,它是其他软件的平台,地位特殊。没有基础类软件,其他软件和信息服务的发展也可能受制约,难以建立一个自主的软件产业体系。
麻辣财经:可是有观点认为,强调自主是用落后的替代先进,这不可取。您怎么看?
倪光南:中国已经深入融入全球的技术体系,脱离现有体系,完全做一套新体系确实很困难,很多领域也没有必要。但在基础类软件方面,我认为这是有必要的,而且可行。
基础类软件是关键核心技术,它们是买不来,引不进来的,要防患可能的安全风险。放眼长远,我认为要有“备胎”的思想准备。
当前,我国信息领域总体技术和产业水平位居世界前列,软件发展有较好的基础。比如,我国丰富的工程师人才队伍,国内市场也比较大,在一些 交、电商、移动支付等互联 应用已经走在前面。虽然在算法和底层框架上与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可应用能够带动相应的核心技术发展。要发挥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带动整体技术的升级。
此外,在人工智能、物联 、云计算、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国内外起步差不多,我国比较重视,创新比较活跃。在这些领域,我们自主软件还有一定的优势。我们没有理由自满,也不必悲观,要实事求是地去弥补短板,发挥长板优势,争取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麻辣财经:在软件发展产业政策上,您有什么建议?
倪光南:现在国家对基础类软件越来越重视,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环境越来越好。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最有活力,有必要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引导。早在2000年6月,我国出台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软件产业增值税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对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得益于这个政策,过去一些年,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
近日,我国发布了《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政策支持力度很大。相信一系列优惠的财税政策,将进一步推动软件产业发展。
麻辣财经:近些年,我国在基础类软件上有哪些重要进展?
倪光南:发展自主基础软件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一步到位。
我们将国产自主软件创新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不可用—可用—好用”三个阶段。今后,随着国产软件的发展,国产体系的性能指标将会逐渐提升,人们普遍认为,现在国产体系已从“不可用”走到“可用”,今后还将从“可用”走向“好用”。
拿大家熟知的桌面操作系统来说。目前,我国的自主创新桌面计算机体系逐步缩小与Wintel(微软Windows和Intel架构CPU所构成的技术体系)的距离,生态建设也有一定的起色,虽然还有不少困难,但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还应看到,现在全球开源软件发展很快。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开源软件和专有软件将会长期并存,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开源软件的发展甚至更快,主要的 络信息服务提供商,其服务基本上都基于开源软件平台。这一趋势,有助于打破历史延续下来的基础类软件格局。
我建议,我们应拥抱开源 区,加大在开源软件上的投入,增加我们在开源基金会、开源 区和开源软件创新方面的话语权。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