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评论员 董碧辉
本月初,重庆叫停了实行仅仅7天的新版医疗服务价格方案。这场以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调整为内容的医改,因大幅度增加了部分患者经济负担,引起了部分市民上街抵制。
仅仅一周便告夭折。重庆医改倏忽而来,倏忽而去,就像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地未湿,雨已停。
有媒体今天发布的 道标题是——重庆医改涨价引发游行调查:从未开任何听证会。把重庆医改说成涨价当然是片面的,但是,在这样牵动民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没有对相关环节进行缜密设计,没有充分与民意对接,缺失了民众利益的灵魂,才是重庆医改真正失败之由。
医改医改,绕不开价格问题。笔者注意到,重庆医改的主要内容是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调整,其目的是破除以药补医、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等。不能说这样的方向错误,但是在正确的方向上,步子迈得不协调,也容易扯到蛋。
至少,从表面上看来,重庆医改失败是因为医疗服务价格上涨以后,其他配套措施没有跟上,给病人的感受是,医改变成了单方面从他们口袋里掏钱。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对大量需要透析来维持生命的尿毒症病人而言,新价格标准实施后,一般的病人每月的费用要增加1000元上,有医生不止一次听到患者的咒骂,“你们医院太贪婪了,要吃了我们吗?”
相比医生的专业技能和艰辛付出,医疗服务价格确实需要调整。真的执行得好,也确实有利于减轻患者负担。比如笔者就曾带孩子在省儿保看病,挂了一个150元的专家 ,后来只开了30多块钱的药,就把病看好了,这样的体验当然要比挂 费虽然只有10元,但药费开了好几百的医生要好得多。让医生凭专业的医疗技能吃饭,而不是靠开药吃饭,是公立医院改革应该坚持的正确方向。
但是一个好的医改方案一定得同时处理好医与患两者的关系,让医生和患者都满意。这一点,重庆显然没有做到。尤其是对那些低收入、高医疗负担的贫病家庭来说,一点涨价的星星之火,便能化成上街游行的燎原之势。
重庆显然忽视了一点,价格问题的关键不是医生的收入问题,而是患者的负担问题。
如何向患者提供优质的、负担得起的医疗服务?对于此,江湖上基本上有两大特色鲜明的派别。
一派是主张把医疗问题全面推向市场,寄希望于由市场竞争来解决价格问题。江苏宿迁是这一派的代表。
2000年,江苏宿迁以卖公立医院开始卫生改革。2003年,该市最大的公立医院宿迁市人民医院成为民营医院后,宿迁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仅有的全是民营医疗机构的城市。理论上来说,宿迁医改属于完全市场化,完全竞争,500多万人口有500多家医院,看病不会再难和贵了吧?
但是缺乏了政府监管的竞争是恶性竞争和过度竞争。竞争最厉害的是抢医生,只要有好医生,就会有大量病人来医院,所以医生跳槽频繁。
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宿迁的医疗技术水平不断下降,病人去附近城市就医。不得已之下,宿迁宣布要重新建公立医院。实践已经证明:医疗改革不能完全市场化。
一派则是政府兜底,让财政完全替民众医疗买单。其代表是陕西神木县。2009年,神木因为实施 “全民免费医疗”政策而闻名全国。
这项政策的要点有两个,一是“全民”,凡是拥有神木户籍的居民,不分干部还是职工,市民还是农民,都能享受无差别的政策优惠。二是“免费”,县级医院住院费用400元以上、每年总额在30万元以下的,全部由财政资金予以 销。
神木县长郭宝成曾有一段名言:“中国任何一个县域,都可以推广、借鉴神木模式。钱在我看来不是问题,前提是要不要搞的问题。”
可钱真的还成为一个问题。神木县是一个只有42万人口的全国百强县,但一年的财政收入高达40多亿元。放眼全国,有多少神木这样光靠挖煤就能来钱的能源型城市呢?
来神木学习的地方医疗机构不在少数,但是,在全国2800多个县中,至今仍然没有一个能够复制“神木样本”。样本渐渐就成了孤本。
完全市场化不行,完全政府包揽也不行,向患者兜里掏钱更不行,从宿迁、神木到重庆,这些轰轰烈烈试点医改的城市给后来者留下什么样的教训?
如果没有找到医改的灵魂,那么所有的医改措施只能如陀螺一样滴溜溜乱转。
新医改自2009年启动以来,倏忽6年,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在一些根本性问题上,仍然裹足不前。
民众需要全面持续的健康服务,医疗改革也需要破壁蹈冰、全面深化。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日前通过文件:《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
当公立医院没有了创收的冲动和需要,不再成为牟利的工具,当医生真正回归到治病救人的本职上来,才能真正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更多精彩内容可关注浙江新闻客户端。
苹果用户可登入AppStore搜索“浙江新闻”下载;安卓用户请可在各大市场(如豌豆荚、360手机助手、小米应用商店、应用宝、应用汇、安卓市场、安智市场、机锋市场、91手机助手、百度市场等)搜索“浙江新闻”下载。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